药最网
首页

8毛钱药被炒到400元,正规渠道不是想买就能买

新朋友请点击上方蓝字“金药坊医药”关注我们

老朋友请点击右上角竖三点符号分享到朋友圈


“黄牛”开价,每支ACTH价格150元,这种药原价一支不到8毛钱。


“黄牛”称,若是二手、三手中介,每支ACTH价格已炒到300-400元。


婴儿痉挛症贴吧里,还有家属在向其他患者家属求购注射用促皮质素(ACTH)。


在济南泉城路附近的一家药店内,店员正在整理货架上的药品,1.8元一盒的维C银翘片被放在货架的底层。

引子:

10月17日,济南的一家大型三甲医院里,重金属中毒的小张(应当事人要求化姓)在等待一种名叫“依地酸钠”的救命药。

依地酸钠是一种很便宜的解毒药,采购挂网价每支价格不超过10元,一般用量不超过10支,对治疗急慢性铅中毒有肯定疗效,也治疗锰、铬、镍、钻和铜中毒。但是,这种廉价有效的救命药,却处于短缺的状态。在医院多方寻找采购的过程中,患者小张不得不靠其他治疗手段支撑等待。

近年来,类似依地酸钠的廉价救命药短缺情况并不少见,甚至因此催生了药品“黄牛”和黑市。有的药售价不到8毛钱一支,在黑市中竟被炒到了400元一支。

这些药大多市场小、使用人群比较局限、使用时间和数量不确定,药企生产成本高,利润很小甚至是负利润,有的药厂亏本生产这种廉价救命药。但这些,这并不是解决廉价救命药困局的稳妥长久之计。

近日,大众网记者通过采访大型药企、医院、药店,并暗访药品“黄牛”,揭开廉价救命药的“自救”之困。

100元就能救命的解毒药短缺,企业亏本生产“只为防万一”

山东省立医院药学部主任沈承武对依地酸钠这种药印象深刻。在他的印象里,十几年来,依地酸钠注射液的挂网价从3元多一支到9元多一支,好像从未超过10元。

依地酸钠是治疗重金属中毒的“救命药”,对于治疗急慢性铅中毒有肯定疗效,也治疗锰、铬、镍、钻和铜中毒。根据病情不同,患者用药量不同,“一般也就用几支,用10支顶天了。”沈承武说,这样计算,不到100元,就可能挽救一名中毒者的生命。但是,现实并没有那么理想,这种廉价救命药有时处于短缺的状态。

10月17日,济南的一家大型三甲医院里,重金属中毒的小张就在等待着依地酸钠。由于短缺,医院没有依地酸钠库存,也没有理想的替代药,医院多方寻找采购的过程中,小张只好先在其他治疗手段的支撑下等待。

作为解毒药,依地酸钠并不是唯一一种短缺药。

乙酰胺注射液是有机氟杀虫药和杀鼠药氟乙酰胺等中毒的特效解毒药。2007年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的群体食物中毒事件、2011年河北唐山恶性投毒事件等多起中毒事件中,乙酰胺注射液都是要连夜调拨的救命药。

2015年5月,吉林省吉林市一位村民误将老鼠药当成消炎药注射到了体内,当地医院缺少乙酰胺注射液,还通过媒体寻药。

目前在国内,乙酰胺注射液只有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以前价格很便宜,现在贵了一些,大概一支几十元钱。”新华制药的工作人员告诉大众网记者,在计划经济时代,乙酰胺注射液就由新华制药“独家”生产,随着时代发展,新华制药拿到了这种药的生产批号,“其他企业不会来‘抢’的,因为这种药用量少,不挣钱,谁会投一大笔钱上这个生产线?”

就这样,新华制药成了乙酰胺注射液的“独家”生产商。多年以前,毒鼠强毒药在民间使用还较多时,乙酰胺注射液还有一点“销路”,随着国家禁止生产使用毒鼠强,乙酰胺的用量已经极低了。“除非有人多年前存着这种毒药,或者故意从非法渠道搞来下毒害人,但这种事太少了。”工作人员告诉大众网记者,虽然用量小,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企业不能不生产,“生产、储存,储存到期后还要销毁再补充……总体上看,肯定是亏本的。”

“解毒药用量一般很小,因为这种中毒病例太少了,有的医院可能好几年也用不上一支,甚至从来没用过,所以一些解毒药在医院里根本没库存。”省城一家医院的药房工作人员说,一旦要用,一般由医院向相关厂家和代理商协调购药。但有的时候,厂家由于种种原因也处于“缺货”状态,或者在购买的过程存在困难,药品“黄牛”和黑市也随之出现了。

溴吡斯的明片是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必备药,很多患者长期服用,一瓶60片价格为30元左右。据央视新闻报道,目前在国内,这种药只有三家药企具备生产批号,而实际在生产的只有一家。今年9月,药厂药品检测发现,2015年10月—2016年4月生产的共计114批次溴吡斯的明片药品溶出度异常,虽没有毒副作用,但可能影响吸收,所以按规定对药品进行了召回,这直接导致不少患者在一段时间内无药可用。在网上,30多元一瓶的溴吡斯的明片一度被炒到了800多元。今年10月份,这种药已经恢复了正常供应。

2015年8月,杭州一名婴儿患上婴儿痉挛症,急需特效药“注射用促皮质素”(ACTH),但医院里没药。婴儿家长将寻药求助发到了网上,引发了一场“寻药接力”,不少热心人士通过各种渠道找药。当时,武汉、上海等全国多地医疗界人士查找后均发现,各自所在的医院中没有这种药。

与此同时,ACTH在黑市上被热炒。在一些贴吧和聊天群里,原价7.8元一盒共10支的ACTH被炒到了4000元。从约8毛钱一支到400元一支,ACTH身价暴涨了几百倍。

在国内,ACTH的生产厂家只有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该公司生产ACTH已有几十年,采用间歇性生产方式,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定量生产。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ACTH适应症狭窄,患者为小众群体,由于原材料、人工上涨以及固定成本等因素,目前定价不能覆盖生产企业成本,企业在亏本生产。

2015年的“寻药接力”引发众多媒体关注,事件发生后,上海第一生化药业盘点发现,库存有5万多支ACTH,可以保障临床需求,解了燃眉之急还向其他患者公开了咨询电话。但大众网记者发现,一年多过去了,在“婴儿痉挛症”贴吧里,仍有不少患儿家长在向网友“急求”ACTH,也仍有“黄牛”在倒卖。

10月17日,大众网记者联系了济南市中心医院和山东省立医院等省内多家医院,这些医院均称目前没有ACTH库存,若此时遇到婴儿痉挛症患者,只能“现找”。

随后,大众网记者以购药的名义联系上了网上的一名“黄牛”,他自称,有ACTH“一手货源”,开价为150元一支,这个价格约是原价的约200倍,“二手三手的(中介)要300-400元一支。”这名“黄牛”说。

大众网记者随即又通过一年前公布的电话联系到了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公司工作人员称,目前ACTH可以正常供应,但由于是处方药,不能随便直接出售。在山东,患者要通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千佛山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等“定点医院”购买,“患者可以先住进这些医院里,然后让医院跟我们联系购买。”工作人员说。

廉价药“有价无市”退出市场,没有利润企业不愿生产

大众网记者调查发现,除了一些适应症狭窄、用量相对较少的非基本廉价救命药,近年来,一些基本的低价“老药”在市场上也难寻踪迹。这种现象背后,都是市场规律使然。

在济南的一些药店里,甘草片、大青叶片、维C银翘片、牛黄解毒片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低价经典药品要么缺货,要么“改头换面”,换了新包装,价格也增长了不少。一位药店店员告诉大众网记者,传统低价药没有多大利润空间,除去仓储、物流成本,基本没有利润可言,药厂不愿生产,销售者也无动力推荐。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此类药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渐渐被高价药、“名牌药”取代,少有人问津。

为了适当调高利润空间,让低价老药不再“有价无市”,能够真正出现在市场上,2014年6月30日,山东省物价局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结合山东省实际,制定公布了《山东省低价药品清单》,包括81种西药、163种中成药在内的244种药品取消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价格,在日均费用标准内(西药不超过3元,中成药不超过5元),由生产经营者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及竞争状况制定具体购销价格。

山东省物价局相关人士认为,这一变化,为很多因“无利可图”而失去生产、销售动力的传统低价药找到了“利润动力”。大众网记者对比调整前后的政策发现,以感冒灵颗粒为例,2013年山东省物价局下发的通知中,对7种化学药品、29种中成药的最高零售价格进行了限定,其中包括感冒灵颗粒,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价格为每袋(10克)不超过1.5元。

在取消最高零售价格的低价药品清单中,也包括感冒灵颗粒。根据此次政策调整,作为中成药,政府制定的日均费用标准为“不超过5元”。

按之前限定最高零售价计算,一日3次、每次服用1袋感冒灵颗粒,患者最高日均花费为1.5元/袋×3=4.5元。此次政策调整后,日均费用标准“不超过5元”,使得药品生产、销售者又获得了每袋最高近0.17元的利润空间,利润可增加近10%。

招标定点生产企业,廉价救命药以需定产破解“自救”之困

对于保障那些非基本的廉价救命药的供应,今年4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了《2016年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药品定点生产企业招标公告》,对包括注射用促皮质素(ACTH)在内的9种药品进行专门招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江宇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介绍说,对于此类药品,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以需定产”,在药品供给体系也进行供给侧改革,让生产流通体系的目标是“满足患者的需要”。比如可以通过政府的一定政策保障,让企业有一个稳定的预期,这样有些药品就可能会恢复生产,保障供应。如果这样的方法还不行,政府可以直接招标企业,直接进行定点生产,集中配送,同时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保障企业的正常利润,这样能够满足患者的需要。

专家建议,要建立短缺药品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汇总全国药品短缺信息,加强与医疗机构、药品生产流通企业沟通,从而有效协调和解决药品短缺问题。

大众网记者提醒广大患者,如果需要的“救命药”出现短缺情况,要向卫生部门和正规医疗机构求助,并向药品生产厂家联系,不要盲目相信网上一些别有用心者编造的虚假信息,避免被药品“黄牛”欺骗。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