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洋洋洒洒18000余字的鸿篇巨制,乍一露脸,便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提纲挈领的解读者有之,望文生义的推测者有之,冷静观察后的批评者亦有之。笔者花了大约40分钟的时间浏览了“规划”全文,感觉它应景的成份太多。具体有3个看法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谁都清楚“十三五”规划是从2016年至2020年间5年的规划,2017年才公布的规划,实际上只有4年,“缩水”了20%。如果不是为了应景(硬挤入“十三五”的阵营),为什么还要称为“‘十三五’……规划”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规划2016年就制订好了,只是2017年才发布。如果真是这样,笔者只能说:你医改领导小组的效率真的太低!按理,以“十三五”打头的规划应该在2015年底前就要出台发布,拖拖拉拉迟到了一年多,说明这医改的实操人员确实有不称职的地方。一个规划都做不好,还能指望把复杂、艰巨的医改工作做好?存疑!
7年医改之所以越改越乱,政策执行顾此失彼,医患关系日益紧张,不正之风愈演愈烈,根本的原因是部门利益冲突和部分医生、医院、医药企业道德沦丧(这一点真的不要回避)。但通观全篇,除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这个大帽子外,基本上就是如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生待遇。而对于如何提高医德教育、改善医风和就医环境、强化医生及医院管理者在医患关系中的主导地位等方面,却语焉不详。
一个忽略医德、医风建设的医改规划,笔者觉得是一个不合理、不科学的规划,这明显的“硬伤”有可能导致所有医改成果付之东流。
三是缺乏取舍
我国的医改其实有很多年了,“7年之痒”指的只是最近这一波被称为“新医改”的7年。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各种思路、做法以及各地的试点、探索,已明显暴露出以医院利益为出发点、以药改和患者教育为重点的改革所带来的副作用和弊端。特别是像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府直接介入医院管理、违背市场规律的药品零差率销售、一刀切的“两票制”及按病种付费等,事实已充分证明其不合理性和巨大的社会风险性,但在“规划”中没有明确取舍,有些甚至还突出要“坚持”,最多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了事。这样的“规划”其实只是拼凑而已,离科学规划、顶层设计相去甚远。
好的当然要坚持,有争议的应该慎重,明显错误的肯定要舍弃。这是制订规划的基本原则,也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收到成效的必然选择。
(作者:辜艳芝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视为侵权。 本公众号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投稿邮箱:285440969@qq.com)
广告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