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不是把医院搬到网上、什么病都能看,这是其最大的误区,一定要找到其可行的诊疗范围,如复诊、会诊方面,互联网医疗将在这两个方面大有可为。
2017年初,广州首个互联网医院顺利落成。
“广州互联网医院是推进中国梦——健康梦的具体实践。”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希望它作为全国首个一线城市的互联网医院,通过互联网技术更好地服务患者、服务医生、服务医院。
《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2016)》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全国互联网医院大军已经扩充到约36家。其中,已经实现落地运营的共有25家,其他11家在2016年已经公开宣布签约在建。
一方面是如火如荼的发展,一方面却频频遭受质疑,有人称2016年是移动医疗“移不动”的一年,初创移动医疗企业因遭遇严酷的资本“寒冬”而大批量死亡,老牌互联网医疗企业仍迟迟没有找到稳定合理的盈利模式。
与此同时,也有民众表示疑问,互联网医疗到底靠不靠谱,其何时才能迎来自己发展的“春天”?
一度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医疗在2016年受到最大的质疑,主要是商业模式的问题,没有形成良性的发展模式,基本是有投入、无产出,这也导致其发展处于低谷。”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说。
王航表示,当前互联网医疗市场可谓琳琅满目,如挂号、咨询、可穿戴设备等很多形态,每个创业者都在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构建不同的商业形态,形成各种各样的创业公司,但能够提供有价值的诊疗服务的公司却甚少,大部分创业公司没有做到让服务转化为商业价值。
的确,在独角兽创始人刘谦看来,互联网医疗在国内的发展仅三四年,其面临的问题还很多,如医学的含量不高、主要提供医学外围服务、现有体制不支持、医学法规还不健全等。
“中国移动医疗类APP同质化非常严重。”刘谦说,通过独角兽工作室对市面上超过1200款移动医疗APP的调查统计发现,超过四分之三的APP在做三件事:一是网络问诊,二是挂号支付或者陪诊,第三则是慢病管理。
对照美国移动医疗类APP,大致可以分为:在线问诊、医生上门、慢病管理、医生预约、医疗服务比价、肿瘤云决策平台、用药追踪器、术后管理等多个类别,且分布均匀少有扎推现象。
互联网医疗看病实质需看清
此前,有院士专家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他并不看好互联网医疗,认为其看病不靠谱。
“所有医疗问题都可以拿这句话来说,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太合适,应该区别看待。”王航说,以干细胞治疗为例,其在血液病治疗方面确实有疗效,但并不是适合所有的疾病,每种治疗方式都有其对应的疾病,不能一概而论,应认清其风险和疗效。
对此,贝壳传媒总编辑梁嘉琳表示,需要厘清的是,政商学各界对“互联网医疗”概念定义并未达成共识。一些人把健康咨询这类非医疗行为也视为“互联网医疗”。
实际上,一些执业医师在非工作时段,和/或非经所在医疗机构授权,向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提供的健康管理建议(如针对饮食的营养健康、无临床症状的头晕胸闷等),尽管非常必要且有益,但这并不属于医疗行为。
更有甚者,有的“咨询师”并不具备处方权,并不为咨询结果承担医疗责任,这也是需要引起公众重视的。
至于真正被卫生主管部门、公立医疗体系认可的是“医疗+互联网”,也就是把线下医疗服务搬到互联网上,最典型的应用是远程医疗,俗称“让别家医院远程为我家患者看病”,通常运用于大型三甲医院与二级医院之间、省会城市医院与县级医院之间。
“之所以有专家认为‘互联网医疗不靠谱’,是因为一些互联网平台模糊了健康咨询和医疗行为的界限,在入驻平台的所谓‘医生’没有诊疗权的情况下,或者在执业医师超出执业时段、执业地点、执业范围的情况下,‘越界’提供医疗服务。
这背后潜藏巨大的医疗风险,一旦出了问题,咨询者可能投告无门。”梁嘉琳说。
复诊、会诊方面大有可为
“互联网医疗不是把医院搬到网上、什么病都能看,这是其最大的误区,一定要找到其可行的诊疗范围,如复诊、会诊方面,互联网医疗将在这两个方面大有可为。”王航说。
王航解释说,如复诊,医生对患者的情况已经很了解,其实施的诊疗方案基本可控,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线上远程问诊,减少时间、旅行的成本。
以最常见的糖尿病为例,有的病人有二三十年的患病史,不一定每次都用去医院,有时通过电话问诊或线上图文问诊,按原来的处方继续服药或者根据检验检查结果做微调就可以了。
“我问过很多医生,他们认为,有50%的患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复诊,线上诊疗开处方。”王航介绍,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对于线上诊疗有一个法律规定:当一名医生和一名患者在线下医院建立过医患关系,他们此后一年内的所有线上诊疗都合法。
这对于降低医疗成本有很大的作用。“当前,并不是要颠覆现有的医疗体系,而是要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整合利用。”王航说。
2013年,王航创建的好大夫在线,曾在线上为一位新疆的患者找到了北京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专家黄磊。通过电话咨询,亟待肝移植的患者不仅得到了专家的治疗意见,还被告知北京有一个肝源,最终获得及时治疗。
这样的情况到了现在会变得更加容易。当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后,基于互联网带宽基础上的远程问诊、报告传送都不再是困扰异地问诊的难点。
“视频、宽带技术的发展,让检验检查报告的上传更便捷,医患之间可以通过视频面对面问诊,让医生对线上诊疗的接受程度也更高了。”王航说。
未来或颠覆医疗服务模式
尽管互联网医疗在2016年遭遇资本寒冬,但王航对其未来发展依然信心十足。
他认为,从医患角度看,“互联网+医疗”可大大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资源浪费,优化用户体验,同时也增强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更有意义的是,互联网医疗会将传统的以药养医模式转变为以服务养医,医生的自由流通,有望改善中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困局,让稀缺的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更高。靠医疗服务赚取阳光收入,这是医生和互联网医院的共同目标。”王航说。
王航表示,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最核心的就是服务收费,无论是为患者提供在线问诊、远程会诊,还是专家手术、疾病管理,都是利用医生的专业知识,在为患者提供服务。
医生通过自己的服务实现并扩大个人品牌影响力,有尊严地让知识实现阳光下的变现。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在线上实现医疗服务价格的合理化,也能够逐渐培养患者的付费意识,让全社会逐步认可医疗服务的价值,助推公立医院的价格体系改革。
的确,梁嘉琳表示,互联网医疗是对传统医疗的改造,互联网医疗可实现信息的自由流动,有助于扭转延续千年的“医生主导诊疗”局面,使患者逐渐形成“我的健康我做主”的能力。
可以设想的是,未来的患者将是“聪明的患者”,过度检查、过度医疗、过度用药再也忽悠不了他们,这也将倒逼医疗体系克服“以药养医”的积弊,依靠良好体验的医疗服务、较高质量的诊疗效果,实现医院、医生的正常收入。
“把目光放远些,‘互联网+医疗’特别是移动医疗,远非字面意义上‘通过移动设备提供医疗服务’这么简单。‘互联网+医疗’经过不太长时间的发展,就已经在改变现有的医疗理念和思维,未来其有望改变现有的医疗模式,成为医生不可或缺的工具、甚至安身立业的平台。”刘谦强调。
医药电商(ID:drugbox):传统药企拥抱互联网的必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