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流岚
近期,CCTV-10《走近科学》栏目组报道了牛黄的体外培养技术——《铁罐造牛黄》。牛黄为何?不妨先跟小编看看牛黄起源的小故事吧!
相传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渤海行医。一日,他从药罐中取出炮制好的青礞石,准备研末为一位名叫阳文的邻居治疗中风偏瘫。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喧嚣,扁鹊问其究竟。原来是阳文家中养的一头十几年的黄牛,不知何故,近来日见消瘦,以致不能耕作,故阳文的儿子阳宝请人把牛宰杀了。阳宝发现牛胆里有块石头样的东西,扁鹊对此颇感兴趣,嘱阳宝把石头留下,以便进一步研究。阳宝笑问:“先生莫非想用它做药?黄牛之病源于此石,这石乃病根也,哪能治病?”扁鹊一时也答不出来,随手把结石和桌上的青礞石放在一起。
正在这时,阳文的病情加重,扁鹊赶到,只见阳文双眼上翻,喉中碌碌痰鸣,肢冷气急,十分危急。他一边扎针一边叮嘱阳宝:“快!去我家桌上把青礞石拿来!”阳宝气喘吁吁地拿来药,扁鹊也没细看,很快研为细末,取用少量给阳文灌下。不一会,病人停止了抽搐,气息平稳,神志清楚。
扁鹊回到自己的屋里,发现青礞石还在桌上,而牛结石不见了,忙问家人:“何人动了牛结石?”家人回答:“刚才阳宝过来取药,是您吩咐的呀!”这个偶然的差错让扁鹊深思:“难道牛的结石也有豁痰定惊的作用?”于是,第二天他有意识地将阳文中药里的青礞石改换为牛结石使用。
三天后,阳文病势奇迹般地好转,不但止住了抽搐,偏瘫的肢体也能动弹几下,喜得阳文连声称谢。扁鹊说:“不用谢我,还得谢谢你的公子吧。”于是将阳宝错拿牛结石代礞石的经过讲了一遍,并说:“此石久浸于胆汁中,苦凉入心肝,有清心开窍,镇肝熄风之效。”阳文问道:“这药叫什么名字呢?”扁鹊思索片刻:“此结石生于牛身上,凝于肝胆而成黄,可称它为牛黄 ”。然后又说:“牛黄有此神效,堪称一宝,牛属丑,再给它取个别名,叫丑宝吧。”
想不到牛黄的发现还有这样一段小故事。天然牛黄其实就是牛的胆结石,但它非常名贵,大约100万头牛身上,才能长出3~4千克的牛黄。国际市场上天然牛黄的价格大约在20万元每公斤。民间也素来有“一两牛黄,二两黄金”的说法。
在我国很多中药名方中,牛黄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国内约650种中成药含有牛黄。长期以来,天然牛黄资源稀缺,难以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为此,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自1972年陆续批准了3个牛黄代用品,即:人工牛黄、培植牛黄和体外培育牛黄。
人工牛黄多为土黄或浅黄疏松粉末状,味苦或略腥,无清凉感。人工合成牛黄是按照天然牛黄的主要成分——胆红素、胆酸、胆固醇、无机盐等,人工配制的一种牛黄代用品,其制作工艺简单,价格非常便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普通百姓的用药需求。目前国内中成药多用此牛黄。不过它于与天然牛黄相比,无论在成分、结构还是药效上都存在着一定差距。
培植牛黄是用人工方法促使牛体产生的胆结石,类似人工养殖的珍珠。传统培植牛需要在牛体内接种,获得优质培植牛黄的成功率较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
体外培育牛黄是在工厂化的环境中,模拟牛胆结石的生成原理而人工合成的牛黄代用品。
《走近科学》栏目组记者采访体外牛黄培养的发明人蔡红娇时,老人表示她们从1972年便开始了这项研究。上世纪70年代,作为同济医院肝胆外科医生,蔡红娇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胆结石患者,为了找到理想的溶石、排石方法,蔡红娇对人胆结石形成机制作了深入研究,并成功研制出体外模拟人胆结石,并在1984年获得了卫生部科技成果奖甲等奖。
出生中医世家,从小受父辈影响的蔡红娇意识到,如果能把研究人体胆结石的成果运用到牛黄的研究上,或许能够改变牛黄紧缺的现状。
牛黄是牛胆道系统感染的病理产物,细菌产生的生物酶,使胆汁中的各种成分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促使各种化学物质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牛黄。了解到天然牛黄的形成机理,再结合自己对人体胆结石的研究成果,蔡红娇开始了体外培育牛黄的研究。
“正常胆汁不能成石”蔡红娇说到,细菌产生的酶改变了胆汁的成分,经过这样的细菌作用后,它就形成了“成石的胆汁”。“成石的胆汁”一旦有个促发因素,就会形成结石。天然牛黄是一层层地“生长”的,体外培育牛黄也模拟天然牛黄的形成过程,生产过程中多次、反复添加“成石胆汁”,使有效物质慢慢聚集,因此,体外培养牛黄具有与天然牛黄相似的物理结构。经过多年研究,蔡红娇终于研究出了能体外培养牛黄的“金属胆囊”。
感谢阅读与分享
采编自:《铁罐造牛黄》、《中国药典》、 人民日报海外版
他们在阅读:
【声 明】
图文版权归属原始权利人,本平台非商业用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文由中药新药微信平台编校发布,请尊重他人劳动,公众号转载请标明“转自中药新药(zyxylc)”!谢绝删除出处直接复制!
欢迎原创投稿!投稿Email:zyp@zyxy.com.cn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洽谈授权或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