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姚欣艳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刘侃 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博士
指导专家 / 熊继柏
熊继柏,湖南石门人,1942 年出生。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学术顾问,湖南省保健委员会医疗保健核心专家,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名誉顾问。擅长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善治各种疑难、危急病证,临证经验丰富,临床疗效卓著。
熊继柏教授13岁拜师习医,16岁独立行医,从事中医临床实践工作60年,年逾古稀仍致力于中医临证与教学,勤勤恳恳,其工作之繁重,工作之成效,均非常人所及,并一直强调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
熊继柏教授对《黄帝内经》(编者注:以下简称“《内经》”)有深入的研究,撰写了《〈内经〉理论精要》《熊继柏讲〈内经〉》和《从经典到临床十三讲》三本书。尤其是对于《内经》养生学说,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
养生又称“摄生”,是指运用各种方法保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内经》的养生理论,是在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观思想指导下,根据自然气候的变化,人体的生理活动以及疾病的发生、变化规律所提出来的。其要旨大约有三:顺应天时、形神统一、保全精气。《内经》所述的养生方法很多,熊老对于《内经》的养生之道多有阐发,今简括以下几点:
谨和五味,食饮有节
《内经》提出“食饮有节”,这是养生的重要法则。熊老认为,食饮有节包括五味不偏嗜、食量有节制、肥甘有节制、冷热有节制。
《内经》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即酸、苦、甘、辛、咸,根据其性味偏重而滋养五脏: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熊老强调饮食五味不可偏嗜。食物的五味,虽能各自针对某一脏为主而增补其气,但若五味偏嗜,“增气”过久,又会使该脏脏气偏亢,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发生疾病。
现在很多人喜欢吃过于重盐、辛辣、油腻的食物,这样一方面会对脾胃产生直接的损害,导致脾胃运化功能的下降,不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水谷精微,导致机体羸弱,抵抗力下降而生病;另一方面由于五味的偏嗜,导致脏腑功能下降或亢进,诱发相应的病症。
《内经》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谷食、肉食、水果、蔬菜,都是滋养人体的必需品,应当调和而合理地食用。当前社会上有人宣传今日当吃什么食品,明日又专吃什么食品。或者大吃补品、补药,以为就可以祛病长寿,其实都是不可信的,甚至是错误的。注意饮食搭配,均衡五味,有助于推动五脏气血的运行与调畅,人的精气神就会旺盛。因此,谨和五味可以作为日常饮食养生的指导标准。
以食量而言,食不可过饥,亦不可过饱。若过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容易耗伤精气;若过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如果处在饥饿状态,脾胃无以运化,则会导致脾胃虚弱;如果处于过饱的状态,脾胃运化能力不足,食物不能及时受纳、腐熟、转运,就会引起脾胃气机阻滞。
以肥甘而言,熊老认为肥甘厚味是养生防病之忌。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些人喜欢吃大鱼大肉,而中医认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肥甘厚味之品阻碍脾胃运化,湿热内滞肠胃,这是导致目前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富贵病逐年增多的主要病因。长期的高热量饮食也会导致阳热内盛,一旦蕴发体表,就会引起皮肤痈疮疔疖,甚则脂肪瘤的产生。
以冷热而言,熊老认为饮食应冷热有节,不可过度,夏天不宜过饮冰水,冬天不宜过食辛热,孙思邈提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的标准,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指导。
动静相宜,起居有常
熊老认为,在生、长、壮、老不同阶段,人体阴阳消长逐渐变化,动与静各有特点。且人的体质有差异, 有阴阳之分,有强弱之分,有男女老少之别。
刚出生的婴儿,除去因为饥饿、不适而哭闹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一天能睡10多个小时,表现为多静少动的特点,这是其从子宫孕育到生产,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
成长期的儿童阳气升发,身体发育迅速,活泼好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喜欢运动,善于探索新鲜事物, 表现为多动少静。
人到壮年,体内趋于阴阳平衡, 外而勤奋刻苦,拼搏向上,内而心态平和,善于思考总结,表现为动静均衡。
随着年事渐高,阴阳之气耗损, 机体活动能力下降,很少参加剧烈的运动,心态愈发淡定从容,喜欢冥思静养,畅养心神,表现为多静少动。
闲暇之余,熊老喜欢练习书法。
动静相宜是指每个人需要根据自身年龄的不同阶段、自己身体的不同状况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动与静的组合。应该多鼓励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骨骼及大脑发育。老年人也要锻炼身体,可以练习太极拳或者五禽戏,注意运动的强度和幅度要适当,否则容易导致关节损伤。总之,无论动静、生活、起居均要适应人的个体差异。
熊老工作时不遗余力,虽年过古稀,但仍坚持每周4次门诊,每次诊治患者百余位,临证思维敏捷,辨证思路清晰,遣方用药精准。看病之余,熊老还经常伏案著书,总结经验,阐述经典,以此为后学者指点迷津。并且经常到全国各地讲学,为中医后学者传道、授业、解惑。熊老常说:“人年纪老了,无论脑力、体力都应该不停息,多运动,这是避免老年痴呆症的好方法。”闲暇之余,熊老喜欢练习书法。他认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人在练习书法时,“不思声色,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逸”,学习书法能丰富自己的头脑,提高整体修养,使内心宁静雅致。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人们“尽终其天年”的前提之一。熊老认为生活作息要保持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相一致的规律,另外尤其要注意劳逸适度。《内经》强调“生病起于过用”,无论是体劳过度、房劳过度、贪逸过度都可能损伤身体,导致疾病。现在有一些年轻人把酒当饮料,滥饮无度,纵欲妄乱,甚至醉酒之后即行房事,使精气衰竭,只贪求一时之乐,违背生活规律而取乐,则有害于身心健康,促使人体过早衰老。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内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恬淡即安静之意,虚无即不存杂念。熊老认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是养生的重要法则。简而言之, 恬淡虚无是指思想清净、没有杂念,只有做到这一点, 人们才能保持精气和神气内守,健康无病。
中医认为情志刺激过度必会损伤五脏之气。如思虑过度、所思不遂,会影响脾胃的正常消化功能,导致营养物质的化生不足,气血亏虚。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大脑高度紧张的知识分子,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溃疡病,这和中医学的“思虑损伤心脾” 的理论是一致的。因此,只有保持内心宁静,情志调畅, 才能保证五脏功能的协调,使人长寿。
有道德修养的人,当时时、事事做到控制自己的精神, 冷静、客观地处理各种事物。对于任何重大变故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达观的处世态度,顺应事物的自身规律去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为各种琐事伤透脑筋、费尽心机、挖空心思, 切不要“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这点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不妨“难得糊涂”一点。
现代社会是一个名利场,身处其间,每个人都希望取其所需、得其所求,难免会有得失之心、攀比之心, 导致情绪的波动,影响心境的平和。熊老常常告诫我们, 要“高下不相慕”,这亦是《黄帝内经》里一句重要养生格言,碰到困难和非难,保持积极乐观的奋斗精神, 坚持淡定从容的处事心态,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看淡功过是非,不计较功名利禄,才能保持恬淡虚无的思想境界,达到精神内守。养生必须养神,神是生命的主宰,只有精神永远保持乐观、开朗,体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这是健康长寿的根本之道,也是很多百岁老人共同的特点。
熊老认为,养生应在在注重修身的同时,更要注重修心,“知足者常乐”,少私,寡欲,使形与神兼备,《黄帝内经》指出“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如此才能达到保健延年的目的,顺应自然,无需强求而自能长寿。(本文作者均为熊继柏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
来源:《中医健康养生》杂志2017年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