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罗宾医生联手八百方 医疗、保险、药品有望线上打通

2月20日,单病种HMO公司罗宾医生宣布牵手老牌医药电商公司八百方,双方将在市场、渠道、医药O2O配送等方面深入合作。此举意味着八百方的触角伸及医疗端,而罗宾医生也藉此延伸至下游药品服务。

  

“我们已经启动了A轮融资,今年的步伐会快一点,”罗宾医生联合创始人谭嘉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现在大家在比拼速度的同时,也在寻找新模式,HMO在中国还是新事物。”

  

HMO又称管理式医疗,它是一种集医疗服务提供和经营管理为一体的医疗保险模式,关键在于保险公司直接参与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


具体来看,HMO组织通过为参保人指定服务提供方,引导参保人选择家庭首诊,并提倡健康管理,力求通过降低疾病发生率控制赔款;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提供者则通过协议共担风险,防止过度医疗。

  

随着医改深化,中国医保正在通过支付方式、标准、目录调整等方式提升控费能力。在此政策下,险资、医院、互联网医疗平台等纷纷抢滩中国式HMO。

  

不过,由于受到国内差异性的医疗卫生体系、社保模式和保险机构的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实施HMO模式目前尚存在一定难度,难以照搬海外模式。

  

支付连接上下游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创业,到去年春节推出基于健康数据模型的哮喘健康管理服务,罗宾医生花了一年半时间。

  

“创办罗宾医生是十年前的一个念头,打算做HMO的慢病管理,但直到2015年市场才逐渐成熟起来,医改推进又释放了一定空间,用户对健康需求的关注和提升,另外是移动医疗的技术能够让成本降下来。”谭嘉安回忆道。

  

罗宾医生的HMO平台开始健康数据的建模工作是在2015年初,经过多次测试和迭代,初步打造了数据模型,进入单一病种就医行为的评估和筛选,最终确定将公司的切入点放在“哮喘健康管理服务”。


按照罗宾医生的计划,在呼吸科领域打造出成熟的商业模式和闭环之后,将会向其他病种复制。

  

谭嘉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呼吸科与其他科稍有不同的是,其中的很多疾病都有专业的治疗手册、标准化的治疗指南,临床实践对于疾病的病程控制也有效果,其他科如糖尿病,很多发病机理还没弄明白,更谈不上全流程控制。”

  

去年,罗宾医生推出百病无忧计划,包括哮喘无忧和鼻炎卫士。截至目前,该平台已与广州大部分三甲医院达成转诊合作,会员用户将近8000人,前期主要覆盖珠三角地区,今年逐步走进上海、山东等省市。

  

记者进一步获悉,罗宾医生正逐步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例如预防性服务方面将牵手国内营养剂厂家。此次牵手八百方,将借助八百方的O2O药品配送网络覆盖全国用户,同时设立专门的频道推介HMO,并针对多个专科进行HMO的研究和试点。

  

谭嘉安表示:“跟八百方合作打通了下游链条。用户会有复诊、药品需求,与药店合作之后可以直接配送。这对于药店来说多了一个流量入口,而罗宾一直以来的定位是连接方,整个支付环节由我们来做,通过支付连接上下游。”

  

本土化难题

  

在牵手八百方的时候,罗宾医生透露内部已启动A轮融资。去年,罗宾医生已获得了来自腾讯创始人之一的天使投资。

  

“我们现在不需要烧钱,主要靠会员服务来盈利,前期也只是在找医生阶段,开支比较大。新一轮融资是为了把这一模式快速复制到全国。”谭嘉安说。

  

国内HMO的参与者正在增多。随着中国医改的深入,医保正通过支付方式、标准、目录调整等方式提升控费能力。在此背景下,各路企业开始探索中国式HMO,包括医院端的罗湖医院集团、固生堂,互联网创业平台罗宾医生、爱齿计划、微医,以及平安、泰康这类险资企业。

  

淳元资本投资经理李超分析:“HMO是医改推进过程中衍生的业态。原先单纯从行政上进行限制,医疗机构缺乏参与动力,分级诊疗也很难实现。


而商业保险或者第三方机构会在保险条款、前期问诊行为引导中加以约束,使用户支出得到合理的支配,从而影响医保支出。中国的高端健康险也开始把医院拉入到医疗服务体系中,进展较快。”

  

HMO并非新事物,其兴起于美国,曾被认为是控费模式的典范。据了解,美国没有国家医保的大面积覆盖,患者和医生点对点接触,属于利益对立方,医生在医疗支出方面会倾向于多做检查或药物,缺乏控制医疗费用的意识。最终形成医疗资源匮乏、医疗费用高昂等现象。

  

“HMO就是通过保险精算的方式,实现较低的成本获得较多的资源。收了保费之后对医生诊疗行为进行管理,并鼓励会员通过运动、健康管理来降低疾病发生率,对会员来说等于是把后期的治疗费用转移。”李超说道。

  

然而,HMO本身面临可选服务少、转诊时间漫长、医疗丑闻频发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导致HMO模式的衰退。


数据显示,HMO成员占美国劳动人口的比例从2002年的29%下降到了2013年的13%。

  

在中国,这一模式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迟迟未能真正落地。

  

“机构因为盈利的压力,可能会限制医生进行本来需要的检查或治疗,由过度医疗变为过度节俭,”李超指出,“国内操作难度大,主要是医疗机构处于强势地位,中国三甲医院已经形成虹吸效应,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水平相差很大。而行政部门也还没把市场空间让渡出来,医保依旧占据了绝对的地位。”


医药电商(ID:drugbox):传统药企拥抱互联网的必读内容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