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也是一生只爱一个人
在中央电视台《见字如面》节目中,他们朴实而生动的书信往来打动了无数人。
我们常常会问一个问题:爱,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有很多不一样的答案,而今天要说到的这两位老人,用他们的一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爱,是一生为了很多人的“大爱”
2013年4月20日上午,四川省雅安市发生7.0级大地震,家住丰台第13军休所的陈荣超、杨玉仙夫妇揪心地守了一天电视。震中龙门乡,有他们出资捐建的晨阳希望学校。
“没事,谢谢!”当天晚上,学校教导主任发来一条短信,短短几个字,两位老人忐忑的心才稍稍放下。1个月后,他们又坐火车赶到龙门乡,看望灾区的孩子们。
1949年底,16岁的陈荣超从成都入伍,比他小1岁的杨玉仙也在广汉跟上了部队。此时正值进军大西南,两个苦孩子和战友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解放雅安7县,并在此屯驻1年。随后,陈荣超写血书参加了抗美援朝,杨玉仙转业上大学进了军工厂,直到1988年离休。
退休后的一天,老两口看到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的照片,当即决定要捐建一所希望小学。经过打听,捐建学校至少需要20万元,但两人数十年的积攒尚不足一半,便千方百计省吃俭用。早饭馒头咸菜,午饭一菜一汤,晚上面条稀饭,一年不买一件新衣,连厕纸都用废报纸换。
1999年5月,20万元目标已近,陈荣超却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入院抢救。病危的陈老心中不甘、夜不能寐,给老伴交待:死后遗产捐献希望工程,遗体供医学研究。两个多月后,陈荣超经抢救转危为安,两人立即商量启动助学计划。
希望小学最终选址雅安龙门乡,1700多平米的四层楼。他们曾在此战斗,200多名战友埋骨此处。
学校取名晨阳,既是两位老人姓氏的谐音,又寓意初升的太阳。
老人展示在希望学校和孩子们的照片
随后,老两口商量,再攒20万!
2005年秋,第二所晨阳希望学校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建成。
两所学校他们都亲自选址、调研、监工、追踪,如今都成为当地名校。
希望工程的“希望图书室”项目启动后,老两口又走遍江西、四川、贵州、陕西、青海等地革命老区和灾区,捐建了23个希望图书室。每年,他们都要回到各学校,给孩子们发奖学金或者“图书之星”的奖励。
老人在康定捐建图书室时,和孩子们合影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是陈荣超用来勉励自己的一句话。两位老人,几度倾囊,写下了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的大爱。
…
从结婚到1988年退休
他们靠通信陪伴了彼此33年
他们相识在部队文工团
如今,他们再次携手共舞
虽然步履蹒跚
却跳出了最美的舞步
对望的深情
告诉了我们什么叫
一生相伴
来源: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军报记者”“见字如面”“天使吉祥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