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热血与热钱涌动,“互联网+中医”能否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
来源:健康界 作者:曹莹
系列政策扶持与助推,互联网医疗市场潜藏蓝海,创业者们纷纷行动。2013年起,“互联网+中医”领域就如同炸开了锅,以中医为核心的APP产品超过千种,加之资本对不少平台的轮番助攻,竞争白热化趋势明显。
上周,刚上线一年的小鹿医馆宣布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的消息,无疑让人振奋,“互联网+中医”在2017年实现良好开局,也刷新了该领域内初创企业融资的新高度。当下,尽管诸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疯长,可是否依旧难逃以药养医的命运?还是会出现新的盈利增长点?仍需时日验证。
创业者众
互联网医疗的兴起多是针对传统医疗服务体系的痛点,中医亦不例外,却有差异。由于对检查设备的低依赖性,外加一些中医医生的品牌影响力,和其本身的后发优势,“互联网+中医”行业被持续看好。一时间,小鹿医馆、杏林壹号、泰坤堂、固生堂、金华佗、君和中医、金杏健康、请郎中等平台应运而生,以点带线,形成一番纵横交错之势。
以目标用户来细分当下“互联网+中医”创业项目,可大体将之分为中医问诊、工具、药材电商、保健按摩、连锁中医馆五大类。其中,中医在线咨询、问诊项目占据多数,如冬日中医、君合中医、甘草医生、优医365等;而金华佗、小鹿医馆则将问诊、购药集为一体,做相关资源整合。在知识需求这块,知疗、中医智库等分别瞄准普通用户和医生砸下重金。与此同时,金杏健康、理大师等平台更是从小口切入,从中医角度为乳腺健康、脊柱健康等有明确需求的群体提供上门服务。
(以上数据系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
值得一提的是,一方面借鉴了互联网医疗先建立线上平台而后探索盈利模式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凭借自身在中医领域深耕多年的资源积累,固生堂、君和堂、泰坤堂、杏林壹号等中医馆强势崛起,从问诊到开方、从医生工作室到药品加工配送等一举涉及多个环节,希望借助于互联网平台的线上线下联动,形成品牌与业务的双丰收。
资本涌入
创业者热血沸腾,投资者更是闻风而动。短短时间内,在“互联网+中医”圈里“下注”的资本已达数十家。
从各融资轮次来看,除早在业内立足的固生堂快马加鞭,在两年内完成两笔大额融资遥遥领先之外,小鹿医馆近亿元的B轮融资也使其进入创企中发展的前沿,其余创企市场布局仍处早期。
从投资方来看,数十家资本相继入局,唯启明创投连续两轮为君和堂注资,其他跟投者寥寥。
另外,介入其中的产业资本也不断增多,鹤年堂中医院、树兰医疗、至信药业等,皆通过与新兴创企内部资源的共享来推动“互联网+中医”的进度。只是究竟谁有盈利,谁在烧钱,不置可否。
(本表系公开资料不完全整理)
盈利考验
基于中医本身的特性,无论是在线问诊,还是保健按摩,其相对容易实现的盈利方式就是从所提供的服务过程中进行抽成。而中医、中药作为密不可分的一体,同时为“互联网+中医”企业提供了另一种可行的盈利途径——中药销售。这两点上,小鹿医馆可谓兼而顾之。在业务模式上,小鹿医馆分成to B和to C两种服务,一方面为企业开通平安脉产品,另一方面针对患者进行在线问诊。同时,其严把药材关,并与顺丰次日达服务达成合作,全程跟踪物流进度,将线上的就医流程进一步简洁清晰化。
在互联网医疗中,基于大数据所形成的精准医疗是不少创业者对其盈利模式探索的一大构想,但这一点在“互联网+中医”领域中仍无法落地。受制于用户数量的限制,这一畅想目前只停留在病例管理等服务上。也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吸附用户,成为当下“互联网+中医”平台面临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中医”给广泛的用户带来更为便捷的服务,固然是其吸附用户的重要特质之一,但真实场景中,由于只能侧重于轻度问诊,“互联网+中医”禁锢之弊凸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李博认为,中医讲究视触叩听,有些病情借助于当下的远程医疗设备能实现在线问诊,以节省一定人力物力成本,但有些病情必须依靠进一步临床诊治才能解决。
无独有偶,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陈熠的认可。他表示,网上诊疗适合在复诊患者中开展,并不是所有的病种和病程都适宜。医生网上问诊后,根据病情仍然会要求患者本人到医院来诊治,未来中医可能线上线下结合才是常态。
对比上述各大企业的竞争情况,个别中医馆的优势不言而喻。
简而言之,时至今日,诸多互联网医疗创企的探索实则已为中医的互联网化提供不少可借鉴思路,但特性所限致以问题不一。如中医医师人才短缺、如何保证中医医师的服务安全和质量、获得正宗中药材的难度与成本不断加大、中药材市场混乱、中医治疗和传承率较低、国家政策的波动等。创企虽积极调动多方资源,布局之路依旧漫长。
(本文系健康界原创,转载需授权。商务咨询:010—82736610—8877)
更多新闻
一位临床医生的互联网+医疗“野心”
各位“医院+互联网”先驱,小心被人射中脚后跟!
百年医院拥抱互联网+的正确姿势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
下载健康界APP观看学院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