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林玲:全民药改中的误区

林玲

新浪医药专栏作者,医药营销专家,实质营销工作室负责人


   

申请成为专栏作者,或原创投稿

请联系:editor@med.sina.com


北京全面取消医药加成,推行医事服务费,同时调整各项医疗收费的腾笼换鸟式的深入医改配套方案实施已有数周,民众感受如何,医药费是否真实下降,药企降价是否真实传递给患者,医保费用能否兜底等一系列问题引人关注。


1
药价降,医药费反升?


药价降低的同时,医药费用是否有效降低,民众看病难、看病贵是否真正得到解决?其他地区取消加成后医药费用普遍上涨,大检查纷纷来袭,北京能否例外?


各类宣传文件中最醒目的即是取消加成加上招采降价,北京药价降低近20%,北京基层用药目录已调整回与三级医院相同,大大方便了老年人和慢病患者在社区开药,不会再因基层缺乏大医院的常用药,导致患者为开药涌进大医院,不仅浪费时间成本,更增加医疗负担,也有利于分级诊疗实施后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用药衔接。如果单纯只是开药,按2015年北京平均门诊费用442,取消加成后药费会有几十元的降低,尤其是慢病患者,但因北京实施价格联动,部分企业因价格问题也会退出市场,替代产品价格是高是低全看医生一支笔。


因医事服务费大大提高,慢病患者常常需要定期复查,慢病患者受益仍低于取消加成带来的药费降低,说到底也不过是每月降了几十元药费。门诊患者随便增加几个检查,医药费轻松增长上千。深入医改实施后民众普遍反应医药费并未如预期降低,药店零售价格普遍上涨也是实情。


医事服务费试点调整第一年医保全部负担,今年全面推开后则逐步增加患者自行负担比例,外地患者则需完全自费。医事服务费调整后专家号就诊数量下降,既体现了市场调节规律,但另一方面会否造成高端人才和医疗资源浪费和流失,如何更好体现专家经验和价值,而不是将医院沦为开药机器,值得关注。尤其是各种疑难杂症缠身的老年人,因医事服务费的价格选择问题往往会错过更好的诊疗和诊断。


住院患者,尤其是常年住院患者,由于床位费、护理费、诊疗费、手术费、注射费等全面上涨,每月平均费用增长数千,最保守的也要二、三千,北京2015年市属医院平均住院费用已达20274元,对于本已负担沉重的患者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各类养老机构费用同样水涨船高,建议国家在考虑医院运行成本,提高医护人员待遇和积极性的同时,切实考虑民众就医和养老负担,为长期住院患者减轻负担。


2
医改变药改的误区


改革是否即是医疗大幅提价,无度压缩药价?前者有无考虑患者承受能力,后者有无考虑医药企业运营成本和负担?为何药价降低几十,值得可喜可贺,而医药费上涨数千,却被加以忽略?增加的各项检查费等收费同样有相当比例要由国家承担,医保能否兜得住底?


各地推行医改措施,鼓励探索,更应鼓励专业化、系统化的科学总结、分析和提高。及时发现问题,加以完善,注入专业化管理,推行信息公开,政务公开,各地医改报告应附完整、翔实、真实的数据分析,将各地医改投入、各医疗机构控费效果、有待完善之处一一公开,欢迎各界民众参与,广泛听取建议和意见。


北京房价今年恶性井喷,究其根源,除了部分主管部门不作为以外,更是被不专业的数字分析晃了眼,闪了腰。每月看似一两个百分点的环比上涨,如果置之不理,反认为增幅下降,累加起来即造成今天的失控局面。


一直以来有两个疑问,其一,各地一些三甲医院带头说取消加成后亏损,以北京的费用为例,门诊患者减少几十元加成收入,增加数百上千的检查费用,很多外地医院检查中心人满为患,当天未必能排上,当天未必出结果,医院究竟会不会亏损?住院患者用药多一些,数百元的加成取消,检查费用和用药近乎持平,如果同样导致医院亏损,那医药费究竟得有多高?


其二,北京之前数家医院进行取消加成试点,以医事服务费调整进行补偿,从媒体报道上看均已有效代偿了加成损失。全面推行后部分药事费改由患者承担,与此同时再大幅调整各项医疗费用是政府缩减投入,还是政策超常和重复设计?


各地情况不一,政策同样不能一刀切。实行二次议价的地区动辄20%、30%,甚至50%的企业降幅与返利,早已超过取消的医药加成,是否还应大幅提高各项医疗费用值得政府高度关注。否则国家高额补贴和医药企业高额让利之下,民众医药费用却继续快速提高,医疗机构商业味道越来越浓,一边向企业吃拿卡要,一边向民众磨刀霍霍。


政策设计上同样需要动态考量,不能静态看问题,系统和一体化设计,避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让民众普遍收益,而不是只以一小部分单纯开药的患者作为受益代表,让更多的民众为普遍增高的医疗费用买单。即使是单纯开药的患者,如果药品招采价格过低,患者只能被迫更换价格更高、更贵的药。


3
赋予患者更多权利价值


北京地铁因价格无法覆盖运营成本提出涨价,希望借以进行分流,减轻高峰客流压力,同时允诺提高服务质量和乘客体验。运行一段时间后,分流功能并不明显,客流量恢复至调价前水平,乘客体验并无明显改观。只有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升公交体系的准达率、便捷性、舒适性,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地铁压力,让越来越多的有车一族心甘情愿为环保和减轻雾霾选择绿色出行。分级诊疗与此异曲同工。单纯靠提高价格或降低大医药报销比例,并不能真正缓解大医药看病紧张的难题,更会造成民众负担加重和漏诊、误诊发生,未能及早发现和干预各种恶性疾病。只有从根本上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术水平,为好医生下基层提供政策待遇,三甲医院不再是人才的唯一聚集地,基层医院同样能够有令人放心、医术精湛的医生才能让民众心甘情愿地在家门口就医。


北京地铁其实更多只是恢复价格,说取消补贴更为贴切。北京此次医改宣传中多次重点强调不会增加患者负担,但实际结果各界心知肚明,各项宣传如实、贴切,才不会引起民众误解和抱怨,迫使官方对药价问题进行澄清。住院患者在此之前均已签署医疗费用提价知情书,但直至清明假期结束,连医护人员对如何调价均不得而知,患者及家属更加不知情。医改流程设计、信息公开透明、相关各方参与程度和权益保障均应完善和提高。


现行的中国式医疗,仍需患者费尽心力拼资源、拼体力、拼钱包,即使是重症,在很多重点医院即便看了专家,患者对如何得病、如何从心理和健康习惯以及用药治疗上多重调适仍不得而知,那些尚未得病的人群对于如何防病和早发现、早治疗更加一头雾水,我们在心疼医护人员时间紧、任务重的同时,更加心疼中国的患者和家属,抓好健康教育体系,让医药企业参与其中,让医疗向中移动等推行全员规范化服务的企业学习,将选择权交给患者,以规范服务和患者体验为中心的医疗变革时代才能真正到来。


*声明:本文由新浪医药专栏作者原创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医药新闻立场。转载该文章,须注明作者及来源于新浪医药。


林 玲 向 您 推 荐

▷ 两票制下的医药合规化运营

▷ 当电商时代遭遇两票制

▷ 跨年深思:中国医药的未来法则

▷ 一致性评价可否集约化实施?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