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 九江基层医生 自己的网络社区,想了解更多资讯,请点击上方蓝色文字。
乡村医生或不满执业环境,或不满待遇水平,或不满管理方式。据了解,现在村卫生室医生多数还未走出“医术是一门手艺”的怪圈,很少有人主动向村民进行健康教育,公共卫生任务造假成风。究竟是什么让村医陷入这种困境?谁能真正拯救村医?
村卫生室:一个“公不公、私不私”的医疗机构
现在的村级医疗机构指的是在村级开设卫生室或诊所或卫生所或门诊部并承担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医疗机构。而村级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多被称之为乡村医生。
目前的主要矛盾是,村级医疗机构承担着辖区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但只有基本补贴,没固定的投入资金。也就是说,一方面他承担着公共卫生服务,是最基层的一级“政府办”卫生机构,另一方面却没有固定的资金支持,靠机构中的从业人员开展的基本医疗而“养家糊口”。所以这种情况导致村级医疗机构成为一种“公不公、私不私”的怪相。
乡村医生:一群“大不大、小不小”的医务人员
这样一群“大不大、小不小”的医务人员却“质量始终提不高”,总是“不能满足百姓就诊需求”。试想,若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居民身边没有乡村医生,他们面对疾病困扰,哪怕是小伤小病,也会成为大疾。在老百姓看来,乡村医生就是“健康守护神”。但在一些人看来,乡村医生只不过是一类“混口饭吃”的“半斗生”。这种背景下,乡村医生一旦“超越自我”获取更高资质或资历,就会不知不觉“外流”,最终导致这个队伍总给人一种“不大不小”感觉。
基层医疗:一个“饱不饱、饿不饿”的特殊职业
大部分乡村医生月收入不过千,多数卫生院医务人员月收入也只在2000元上下。待遇不高,失去了竞争动力,一些人不知不觉干着一种“混日子”的工作,资质几乎“一辈子”不提高。有的乡镇卫生院医生干了几十年后依然是一个免考的助理医师资格,连考取一个执业医师资格的动力都没有。乡村医生更是如此,不愿意主动自我学习,总是责怪“命运不靠我”。不知何时,乡村医疗就成了一种“饱不饱、饿不饿”的职业代名词。
拯救村医:“打铁还需本身硬”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再加上城市污染严重、生活节奏过快,广大农村或将成为很多国人未来的“最佳居住地”。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享受简、便、效、廉的健康养生、基本诊疗等服务将成为必然要求,这也使得乡村医生这个队伍必将迎来“用武之时”。
所以,要拯救村医并不能仅靠国家扶持,更多的还是要靠乡村医生自己。随着《中医药法》、《“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等出台,乡村医疗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作为乡村医疗的主力军,乡村医生必须树立“打铁还需本身硬”思想,多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诊疗水平,多了解行业动态定位未来发展,“主动提高、顺势而上”才是未来之路。
部分文章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精彩,請长按二维码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