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病较为常见,包括各种胃炎(伴或不伴糜烂)、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常常困扰着广大群众。各种慢性胃病临床症状往往相似或重叠,常表现为胃脘部疼痛、饱胀、嗳气、反酸、烧心等,部分患者常以口干苦、口腔异味就诊。
饮食与不良生活习惯 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茶、咖啡中的茶多酚与咖啡因成分会造成胃内胃酸分泌过多;过甜食品在胃内分解产酸;吸烟易引起幽门反流并影响胃黏膜修复,这些都容易造成胃黏膜的损害。另外,暴饮暴食、经常饮食过饱或吃夜宵,也容易刺激胃窦压力感受器不断分泌胃酸而损伤胃黏膜。
休息、睡眠不足 经常上夜班,如出租车司机、护士等人群,以及有长期睡眠障碍得不到良好治疗者,也易患胃病。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胃也需要足够的休息。
某些药物损伤 常见的有水杨酸类药物(如感冒退热药物、阿司匹林等);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口服氯化钾片剂或溶液;氨茶碱;部分苦寒类中药等。
反复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 每一次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对慢性胃病患者的胃都是一次打击,进一步加重胃黏膜损伤。
心理障碍与不良认知 近年来我国人群心理障碍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各个年龄层都可发生,与学习、就业、工作、生活等各种压力有关。长期的心理压力也会导致躯体疾病的发生。此外,患者的不良认知也是导致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的原因所在,如在消化门诊中常见的错误认知有: 萎缩性胃炎不能用制酸剂、萎缩与肠化是不能逆转的 、异形增生就是癌、幽门螺杆菌极易引起胃癌等。
临床中,针对慢性胃病的诊断并不困难,胃镜是最有效的检查手段。而在治疗中,各种制酸剂、胃黏膜保护剂及促动力药物是常用药物。特别是1990年以来各种拉唑类药物的出现,更是慢性胃病治疗的一个里程碑。可是门诊中还有不少患者疗效不理想,停药易复发,究其原因往往与临床医师对每个患者的病因分析不透彻有关。要想根治慢性胃病,除了医生要清楚认识患者的发病原因之外,对患者来说,更应该遵医嘱规律服药,针对发病原因,避免相关因素对胃造成的刺激,如饮食生活的调理、戒烟限酒、避免服用不必要的对胃刺激大的药物等。此外,在临床中还发现,不少患者的自诉症状轻重程度与胃镜下的胃部状况表现不一,可能跟个体的敏感度有关,也有可能跟患者的心理情况有关。同时,也有医学专家指出,不少胃病患者的症状并非来源于胃病本身,而是来自恐病的心理因素。所以,胃病治疗过程中,心理调整也很重要。对于有睡眠、心理障碍与不良认知的患者,应予以积极的心理疏导,重新建立正确的认知理念,必要时可给予一定时间的抗焦虑、抑郁、助睡眠药物(如乌灵胶囊等),目前研究最全面并取得显著进展的乌灵胶囊的镇静安眠、抗焦虑、抗抑郁作用的机制及疗效验证。 动物实验证明,乌灵胶囊能有选择地增加脑对谷氨酸、γ-氨基丁酸的摄取量,增强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 使抑制性神经递质氨基丁酸的合成增加,同时提高大脑皮质氨基丁酸受体的结合活性,增强中枢的镇静作用,调节中枢神经功能,改善各种记忆障碍,具有脑保护作用及益智健脑功能。对慢性胃病的治疗也大有裨益。
本文摘抄自《家庭用药杂志》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蔡宏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