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运用人工智能研发新药,欧美日各有千秋

导读

2016年,围棋“人机大战”引起全球性人工智能(AI)热潮。进入2017年,人工智能仍旧是创业乃至投资界的热点主体。2017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首次提到了“人工智能”的字眼,强调要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转化,将从国策高度去推动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

  



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约12亿元人民币,未来5年的增长率将达到50%。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带动多个产业的发展,逐步打开万亿级别的市场。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在新药研发领域也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入局者”则将在这片仍属蓝海的市场获得先机。
 
  开发新药是是一项漫长而且低效率的工作。数据显示,所有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只有不到12%的药品最终能够上市销售,而且一款新药的平均研发成本高达26亿美金。与传统新药研发的方式相比,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缩小潜在药物分子的范围,降低出错率、时间与成本。那么,人工智能在新药研发方面的“天赋”起源于何时呢?
 
  据了解,2009年,阿伯里斯特威斯和剑桥大学研发了第一个科学机器人“亚当”。这是第一台能够独立发现新科学知识的机器,“亚当”能独立推理,把理论公式化,甚至探索科学知识,堪称人工智能领域一大突破。


 第一个科学机器人“亚当”


  “亚当“发明之后,同一研发队伍于2015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出了机器人“夏娃”,主要用于帮助科研人员筛选抗疟疾、血吸虫病等疾病的新药。“夏娃”的设计目的是进行药物早期阶段的自动化设计,她可以利用其人工智能,在筛选过程中学习成功的经验,并甄别出对选定药物目标有作用的高可能性化合物,用于药物研发。“夏娃”每天可以筛选超过10000种化合物。


机器人“夏娃”


  可以说,没有“亚当”和“夏娃”,就没有现在人工智能在新药研发领域的“子孙”。目前高科技已被世界多家药企看好,以此探索提高新药研发效率、节省更多成本的路径。
 
  例如Atomwise,一家位于旧金山的创业公司和Y Combinator公司,建立了一个名为AtomNet(pdf)的系统生产药物,旨在运用超级计算机、AI和复杂的算法模拟制药过程,来预测新药品的效果,同时降低研发成本;美国Berg生物医药公司通过开发的Interrogative Biology人工智能平台,研究人体健康组织,探究人体分子和细胞自身防御组织以及发病原理机制,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来研发人体自身分子潜在的药物化合物;2016年11月,位于英国伦敦的BenevolentAI是一家致力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公司,他们建立了一种有望更快更好开发新药的人工智能技术,强生公司成为了第一个尝鲜者。据悉,强生公司已把一些尚处于试验中的小分子化合物转交给了BenevolentAI,进行开发……
 
  除了欧美药企,日本药企也积极面对新科技。2016年日本武田药品工业、富士胶片及盐野义制药等企业就计划利用人工智能推进新药开发。当时,包括富士通和NEC等IT企业在内,大约有50家企业参加该项目。计划与理化学研究所和京都大学合作,开发研究新药用的人工智能,以快速寻找能够用于制作新药的候选物质。
 
  与上述国家相比,我国药企在人工智能推进新药开发方面障碍重重,亟待突破创新发展。但我国是制药大国,而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成就则代表制药工业发展的里程碑,使用人工智能有利于提高开发效率,在激烈的全球新药开发中提高竞争力。在高风险、高投入、高成本的压力下,我国制药企业必须借助人工智能大趋势,提高药物自主创新能力、研发能力,推动制药大国走向制药强国。相信随着科研人员找到现有知识体系中的新模式,世界乃至我国也必将出现一波不可小觑的医药创新。


文章来源:中国制药网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