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篇《大医精诚》被尊奉为做医生的准则。时代呼吁这样的好医生!
【原文】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责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其有患疮痘、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释义】凡是优秀的医生治病,一定要神志专一,心平气和,不可有其他杂念,首先要有慈悲同情之心,决心解救人民的疾苦。如果患者前来就医,不要看他的地位高低、贫富及老少美丑,是仇人还是亲人,是一般关系还是密切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包括中外),是聪明的人还是愚笨的人,都应一样看待,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替他们着想;也不能顾虑重重、由于不决,考虑自身的利弊,爱惜自己的性命。见着对方因疾病而苦恼,就要象自己有病一样体贴他,从内心对病人有同情感,不要躲避艰险,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寒冷或暑热,饥渴或疲劳,要一心一意地去救治他,不要装模做样,心里另有想法,嘴里借故推托。做到这些,就可以成为人民的好医生。若与此相反,就于人民无益而有大害……有人患疮疡、泻痢,污臭不堪入目的,甚至别人都很厌恶看的,医生必须从内心同情、体贴病人,感到难受,不能产生一点别的念头,这就是我的心愿啊。
【按语】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地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论述“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
“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就是说,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唐代孙思邈所作《大医精诚》一文,首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精诚合一的医者道德观,对中医药学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医人树立起苍生大医的理想,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当下,重读《大医精诚》,不断从中医药这一优秀的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补好中医人的精神之钙,对于我们发展中医药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医精诚!今天读来不禁感慨万千。《大医精诚》所提倡的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仁医教育,造就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数量最多的医学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医学史和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屠呦呦的拯救数百万生命的青蒿素,只是中华医药对世界贡献的宝库中的一粒金。
国医大师邓铁涛呼吁将《大医精诚》写进中医药法,并说,“几千年来,大医精诚、仁心仁术是中医的格言,早就走于世界医学格言之前列。”他呼吁,“今天,我们更需发挥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精神,写进今天中医法中,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让每一位中医人在从医和学术道路上,都应当谨记大医精诚之信念,做一名有信仰的中医。
东汉末年,党锢之祸,逐鹿中原,战乱频仍。身为长沙太守,不喜逐利争名,每于初一十五,大开衙门,不问政事,端坐大堂,为民诊治。“坐堂先生”之名,由此而来。亲访伤寒疾患,嘘寒问暖,时人盛赞。此人者何?“医圣”张仲景也。
“凿开路径,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可曾知被后世尊为“药王”者何许人也?孙思邈---以解救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大医精诚,汇成一脉,流传后世。
大医精诚,源远流长。中国,承载了几千年的医者精神积淀,至今读来,唇齿生香。
中医――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为医以德,德济天下”。
不管未来社会医疗环境的怎么变化,我们都应该在努力学习医学科学技术的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医学人文情怀。
我们相信,汇集我们每个人的点滴努力,有朝一日,神圣的医学殿堂上终会再次绽放出璀璨夺目的人文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