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汤袪湿先学学望舌“辨湿”
端午节过后,新一波雨水即将来袭。专家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说,除了湿热的外部环境,劳逸失度、 熬夜贪杯、过用空调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极易致湿邪诱病,其中对脾胃的影响最为突出。所以,这个时节养生防病,重在远离湿邪。
但“湿气”有寒湿、湿滞和湿热之分。佘世锋提醒,须仔细分辨“湿”的类型,才能有针对性地祛湿。
他支招说,“辨湿”的简单方法是望舌,舌质暗淡、舌苔白而滑腻者、四肢末端容易发冷多为寒湿;湿滞者舌体胖大,舌苔厚且白腻,其中舌质淡红者为水湿困脾,舌质淡、舌体胖且有齿印者为脾虚湿滞;湿热病人舌质鲜红或红绛、舌苔黄而腻。
针对上述几种不同的情况,他推荐如下几个袪湿方,街坊们不妨先望舌“辨湿”,再选一款合适的汤方试试看——
1
寒湿者煲汤可用姜或胡椒,比如用白术、扁豆各30克,猪肚尖一只,生姜或胡椒适量,文火慢煎成浓汤后调味饮用。
2
水湿困脾者可用赤小豆、薏米各30克,南北杏各10克,瘦猪肉250克煎汤后调味饮服。
3
脾虚湿滞者可取白术、云苓、扁豆各30克,猪脾脏1只煎汤调味常饮。
4
湿热者可用鸡骨草、土茯苓、生地(或苦瓜干)各30克、瘦猪肉250克、蚝豉10只煎汤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