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片”功效的古人论述
“三黄片”源于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泻心汤。方药组成: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功效:泻火解毒,化湿泄热。主治:热盛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或三焦实热,高热烦燥,面红目赤,口疮痈肿,及湿热黄胆,霍乱等症。
“泻心汤”在近二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在其他大家的方剂里也有该方的影子:
孙思邈《千金翼方》三黄丸:黄芩、黄连、大黄。治男子五劳七伤,消喝不生肌肉;妇女带下,手足寒热。
宋太医局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我国政府药事机构颁布的方剂专著)三黄丸:组方也是黄芩、黄连、大黄。主治:三焦积热,上焦有热,目赤头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燥,饮食不美;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疽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肛门肿痛,或下觧血;并治小儿积热。
如何服用三黄片
“三黄片”是一种中成药、非处方药,一般药店都有销售。其说明书中的主要内容:
【成份】大黄、盐酸小檗碱(黄连素)、黄芩浸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三焦热盛所致的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心烦口渴、尿黄便秘。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小儿酌减。
建议的服用方法和适应症:
1.服用剂量:
建议每天服一次,晚上7-8点左右服下,每次4-8片。首次4片,以第二天大便出现腹泻的感觉为宜。如果没有腹泻或大便次数没有增加,则第二天晚上需加量至6片,依次类推。基本原则是,以第二天大便2-3次或出现腹泻为度,但腹泻的次数不要太多,超过三次就减量,有敏感者可只用1-2粒;每天大便次数本来就比较多的人,可以以出现腹泻为用量标准。小儿可按年龄按比例减量服用。
2.服用方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由于肠蠕动减弱,多被便秘的问题所困扰,所以一般7-10天左右服用一次,每次连续服用2-3天。
一般人,建议每半月,至少一个月服用一次,每次2天左右,也可根据身体情况,连续服用一周。
小儿或儿童,以半月左右服用一次为宜。但当发现孩子的舌苔变厚,或舌尖红,或大便干结、口有异味,或有感冒的征兆等,可立即服用。
长期的病人,建议一周左右服用一次。
3.适应症:
(1)身体出现“上火”症状时,如“三黄片”说明书上所写的:“目赤肿痛,口鼻(舌)生疮,咽喉肿痛,心烦口喝,尿黄便秘”等。
(2)当舌苔出现异常时,如舌苔黄厚、或白厚,或舌尖红,或舌质红无苔,或花斑苔,或舌面出现裂纹等。
(3)身体不适时,疾病初起,如感冒早期,头痛、发烧,或腹胀、胃胀、口有异味等;由于上火着急导致的失眠等,或身体疲惫,女性白带增多或有异味等;脸上起红斑(包括青春豆),或过敏、手上或身上类似的过敏反应等都可服用。
感冒时,可每4小时左右服用一次,一次4-8粒,小儿感冒时也可用到1-3粒。
血压升高时可即时服用4-6粒。
4.注意事项:
服用“三黄片”后的不良反应:服用剂量过大时,腹泻前多有腹痛的症状,一般泻后即安,不必多虑,如果腹痛较重,可减少服用的剂量。
应该提醒大家的是,要避免连续较长时间的大剂量服用,连续服用的时间不要超过一周;服用期间要注意适当补充水分;每天大便的次数不要超过3次,可通过药量的加减进行调节。
每天大便次数较多的人也可服用“三黄片”,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感受,适当调节服用的剂量。
不同品牌的“三黄片”,作用强度有差异,服用的剂量也不一样,最多的可以服用到20粒。
如何服用“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源于《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方是千百年来上万中药方剂中最重要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个方剂。原方八味,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肉桂、炙附子。又名八味肾气丸,八味地黄丸或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了肉桂、附子而成,该处方最早记载于宋朝的《小儿药证直诀》。
【成份】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肉桂、附子(炙)。
【功能主治】用于治疗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而出现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遗精、手足心热等症具有显著的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及较强的强壮作用。
“过度疲劳”可以作为服用“六味地黄丸”的一个主要指征。实际上,当你的身体出现任气机不足等不适时都可服用。
服用“六味地黄丸”后,如果有口干等“上火”的症状,可以把每次的服用量减去四分之一,即8粒改为6粒,如果还有上火的症状,就再减6粒至4粒,依次类推。对于这种服药后的“上火”反应,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体对药物的作用比较敏感,所以可减量应之。
“肾阴虚”的病人也可以服用。中医理论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孤阴不长,独阳不生”,“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同样的道理,要有效地“滋阴”,也必于阳中求阴。所以,我个人认为,服用“六味地黄丸”不必看医生把脉辨证,从中医理论上讲该方可以“阴阳双调”。
张仲景写下“泻心汤”和“肾气丸”已近二千年,世代相传至今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想起了药王孙思邈的一句话:“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愿与天下的良医共勉。
读而思
duersi
良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点击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