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宣传专栏(二)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医学名称叫做“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是其英文名称缩写“AIDS”的音译。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一词的“获得性”是指在人出生后才发生的疾病,是与那些出生前就有的(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相对而言的。
“免疫缺陷”是说“免疫功能出了毛病”。我们正常人体都具备一定的抵抗外界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微生物的能力,我们叫它免疫力。正因为有了这种能力,人体才会及时地抵御病毒的侵袭,才不会天天生病,才可能健康地生活。然而艾滋病病毒破坏的正是人体的免疫能力。因此,艾滋病人会表现得非常脆弱:一些在常人身上不会致病的细菌、病毒都会乘虚而入,在他们身上造成感染(医学称为“机会性感染”);一些在常人身上表现很轻的病症,在他们身上都会成为严重的、难以治愈的疾病。
所谓的“综合征”,意思就是说艾滋病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症状。
1981年6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首先报道了5例这样的病例,他们都是同性恋者;随后,在美国和其他国家都陆续发现有类似症状的病人。当时人们还不知到这种病的原因,也没有给它命名。直到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蒙塔尼教授和他的同事们从这样的病人身上首次分离出一种新的病毒,3年以后,国家医学界正式把这种病毒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这就是引起艾滋病的病毒。由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引起的疾病就是艾滋病。
二、艾滋病病毒躲在哪里?
艾滋病病毒进入人的身体后,首先进入血液,在血液里专门攻击一种重要的血液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人体的一种免疫细胞。这种细胞是人体与外来病菌作战的斗士。由于艾滋病病毒可以在淋巴细胞中生存并进行繁殖,然后又从细胞中跑出来侵犯新的细胞,所以血液是艾滋病病毒的重要藏身之地,使用被病毒污染了的血液也是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重要途径。
艾滋病病毒还存在于人体的精液、阴道的分泌液中,所以性活动也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过,人体的其他排泄物如汗液、唾液、尿液、泪液和粪便等都不含有或只含有极少的艾滋病病毒,因此不会造成传播。另外,艾滋病病毒还可以侵犯人的脑部和身体其他一些部位,但是由于这些部位的病毒不太容易排出体外,所以与艾滋病病毒的传播关系不大。艾滋病病毒在一些会叮咬人的昆虫(如蚊子)体内都不能生存,所以,我们不必担心这种昆虫会把艾滋病病毒传给我们。
三、预防艾滋病的10条基本知识
向全社会宣传预防艾滋病的科普知识,是我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和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向公众提供重要的而且准确的知识信息,卫生部于1998年10月编发了《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知识要点》,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有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10条基本知识。
(1)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以预防;
(2)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3) 与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4) 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5) 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6) 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
(7) 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8)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避免使用未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9) 关心、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方面;
(本专栏资料由姚安县卫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