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入伏第一天必做这几件事!这样度夏的人不爱生病

没有胃口、不停出汗、身体困乏……盼来了可以吃西瓜的夏天,没想到却被节节攀升的气温热昏了头。


理想中的夏天是这样的↓



而现实却是↓


据中央气象台,高温天气覆盖三分之一中国,多地启动高温黄色预警,未来三天,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39℃,局地可超过40℃。



还有个更“可怕”的消息,从7月12日起,最毒辣的三伏天来了!今年三伏一共40天,比以往更长,更要注意暑期养生。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


1

风扇,降温要比空调好


空调可以迅速降温,但常吹空调会影响人的排汗功能。


排汗是人体自我调节的降温过程,长期呆在空调房中,人体对温度的调节能力就会降低,中枢调节能力下降,会引发各种不适。


  • 最好少开空调,用风扇代替来降温。


  • 多开窗,加速空气流通也有助于降温。特别是老人,由于机体衰弱,对温度的调节能力有限,更要少吹空调,出门可带把扇子。


  • 即使吹空调,也不要整天整夜地吹,可以开一会儿再关;温度也不要调太低,保证室内外温度不超过7℃,注意不要让空调直吹身体。



2

牛羊肉,发散体内寒气



夏季吹空调、喝冷饮容易使体内寒气过重,而羊肉、牛肉等热性肉类可以温阳散寒,补中益气,尤其适合夏季手脚冰凉、气血不足的人食用。


俗话有“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足以见羊肉在伏天的效用。


  • 食用热性肉类时要注重荤素搭配,温凉互补。


  • 吃涮羊肉火锅时,要多吃些白菜、冬瓜、青菜,以平衡温凉寒热。


  • 有牙痛、上火、发烧感染症状和体质偏热的人,应忌食热性肉类。



3

面食,补充人体能量首选



北方有句俗话,叫“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说的是老百姓过伏天的习俗。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说,这句俗语有一定道理。以前生活条件差,饮食选择上较单调,入伏后,正是麦子丰收的季节,以饺子、面条、烙饼为代表的面食大受欢迎。


伏天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会加快,身体大量出汗,对能量的需求增多。饺子等面食含糖类、B族维生素、多种矿物质,可为人体提供充足的热量。暑热让人们食欲不振,面食相对好消化吸收。


4

绿茶,补水同时去火


伏天气温高,人体容易脱水,因此大量补水是防止中暑的最佳方法。


补水时,可以选择喝点绿茶。因为伏天人体流失的不仅是水分,很多电解质也会流失掉。


  • 绿茶清热去火,其所含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还可以对人体流失的电解质进行迅速补充,进而维持体液的动态平衡,能够帮助消除倦意,提神醒脑。


  • 如果不宜饮茶,也可以喝一点淡盐水,还可以通过吃西瓜、喝绿豆汤等方式来补充水分。


5

棉质衣裤,排汗能力强



棉质衣服不仅舒适、柔软,吸汗能力也强。所以,伏天穿棉质衣服可以加速吸收身体排出的汗水,迅速带走体内的热量,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



  • 衣服不要穿得太紧,宽松的衣服也能让汗液迅速离开体表。


  • 深色衣服吸热能力强,可以选择颜色较浅的衣服,如白、浅黄、淡粉、浅蓝等颜色。


  • 睡觉时,不要赤膊,要身穿睡衣,这样可以护好腹部,防止“风邪”进入体内,伤及脏腑。



6

温水澡,消暑胜过冲凉



天气炎热,不少人会选择直接用凉水洗澡降温,其实这并不是正确的做法。


伏天气温高,人体毛孔处于张开状态,代谢速度也较快,直接冲凉,会导致皮肤表面温度骤降,毛孔关闭,血管骤缩,体热无法散出。


洗完后不仅不能起到解乏的作用,还可能让人四肢无力、肩膝酸痛,甚至诱发关节炎和慢性肠胃炎。


  • 伏天最好还是洗温水澡,水温在35℃~37℃为最佳。这个温度比皮肤温高,却比体温低,非常适合消暑散热。


  • 有些老年人怕受凉,选择用较热的水洗,其实这样也不对。温度过高可能会使浴室中的含氧量降低,容易发生因缺氧导致的晕厥。



7

游泳,最避暑的锻炼



人们常说“夏练三伏”,并不是让大家不分时间、地点、情况地去锻炼。


夏天人体能量消耗大,跑步、打球、爬山等锻炼方式必须量力而行,最好进行一些“低调”的运动,既能起到锻炼效果,又不至于出现不适。


专家特别推荐游泳,因为水的散热能力比空气高15倍,游泳时人体能够保持体温恒定,不易中暑。


  • 在气温较高、阳光较强的中午、下午是不适合户外运动的,容易被晒伤,还会增加中暑、脱水等风险。最好选择傍晚,这时气温相对低,阳光也不那么强烈。



8

心血管疾病,夏季高发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心脑血管疾病爆发的季节。研究显示,气温达到35℃以上,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就会飙升。这是因为:


  • 身体为了散热,会使体表的血管扩张,更多的血液循环到体表,心脏等器官的供血相对就少了;


  • 气温升高,心跳、血流速度会加快,心肌耗氧量也会随之增加。


专家建议,夏天应随时摸摸脉搏,观察脉搏跳动是否正常,尤其在感到头晕、乏力、胸闷、心悸等身体不适时。


正常情况下,人的静息心率为70~80次/分钟;对于老年人,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的脉搏跳动频率应该在60~90次/分钟之间。





晨练别太早


建议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应尽量避开早间时段锻炼。炎热天气下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尤其要少去温度高、湿度大、人口稠密的地方。


最好穿着浅色、透气和宽松的棉质衣服,戴上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



保证水充足


夏季不注意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血液黏稠,极易突发心脑血管事件。


每天的喝水量不少于2000~2500毫升,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



温差别太大


如果长时间身处温度过低的空调房,猛一出门到高温环境中,温差的骤然变化,很容易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诱发心梗或脑梗。



9

中医特色疗法“三伏贴”


“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是根据古人“春夏养阳”的原则提出的一种中医特色疗法。在夏季三伏天机体阳气盛于外而虚于内,通过用温热药敷贴相应的穴位,以扶助体内虚弱的阳气,并借助自然界隆盛的阳气,二者相合以化散体内留伏之寒邪,达到鼓舞机体阳气的目的,增加抗病能力。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通过“冬病夏治”的疗法,可将这些冬天好发、阳气虚弱的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肾脏疾病、风湿疾病、儿科疾病、耳鼻咽喉疾病、妇科疾病,在阳气旺盛而未发病的夏季,通过中药敷贴等方法进行调理,以减轻在冬季发作时的症状和病情,从而促进康复。



适应症



亚健康调理(治未病):免疫功能低下,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畏寒怕冷,四肢难温、亚健康状态等。


呼吸道疾病: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慢性持续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衰、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高脂血症。

消化系统疾病:胃中冷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以及慢性腹泻、厌食、慢性胆道疾病等脾胃虚寒疾病。

风湿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产后风湿、素体阳虚畏寒等中医辨证属于虚寒型体质人群。

儿科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婴幼儿喘息、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消化不良、厌食、便秘、慢性腹泻、胃肠薄弱。

肾脏疾病:肾虚证人群,症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频多,下肢浮肿,动则气促,齿松发脱,眩晕耳鸣,盗汗,失眠健忘,性欲减退,遗精,早泄,精少,闭经等。

耳鼻咽喉疾病: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咽炎、扁桃体炎、鼻窦炎、慢性鼻炎、慢性咳嗽、耳鸣等。

妇科疾病:痛经、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白带异常、产后疾病(恶露不绝、产后自汗、产后身痛、产后子宫、阴道松弛脱垂)、宫寒不孕 、盆腔炎、子宫肌瘤、卵巢功能下降等。



在我院住院的外省患者注意啦!

我院已开通福建省医保,安徽,贵州,四川,陕西,甘肃,海南,辽宁,吉林,西藏等省(自治区)新农合直补。详情咨询医保科。


编辑:杨萌

推荐阅读


江西省中医院2017年“冬病夏治”三伏贴中医特色诊疗活动火爆进行中……详情点击“阅读原文”!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