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大美医者】 在援建中守护生命的80后护士先生

 

 他一直在医院的前沿阵地——急诊科,他与急诊医生无数次出色完成抢救工作,他日常工作中护理患者的细心、耐心、爱心不输巾帼。他就是人民医院的护士——王威。


 在两年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对口援建工作中,他充分发挥一名男护士的优势,在边远贫困山区用自身所学一次次抢救病人于危难之中,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水平,空闲的时间多看书、多钻研业务,尤其遇到特殊的患者,王威常与同事们一起讨论或查阅资料。通过两年的努力,在他的带动下,对口帮扶医院的急诊护理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有人说,“80”后做事缺乏耐性,自我任性,可我眼中的这位“80后”男护士,没有心浮气躁,而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团结协作的精神却让人深为感动。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护士都是女的,她们穿着粉红色或淡蓝色的护士服,头上别着轻巧的燕尾帽,在病房里穿梭。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护士,他没有鲜艳的衣服,但他从事着与女护士一样的工作。他接受着许多人异样的目光,但他用实际行动,细心、亲切地护理着每一位患者。


 他是来自什邡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的一位男护士王威, 20101月起一直战斗在急诊急救工作的一线。工作中,他兢兢业业,刻苦钻研,锐意进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医院护理工作的佼佼者,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参加了2012年凉山彝族自治州贫困山区的对口援建工作。


 

 他刚到援建岗位的第四天,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他在办公室指导着彝族同事们怎样建设规范化急诊科,突然一阵急刹车打破一天的平静,车上下来两位彝族汉子,慌张的将车门打开,抱起面容痛苦的老汉,边往急诊室跑边用彝语呼喊着,请救救,请救救我父亲,救救他,他立即和彝族同事们一起将病人抬入抢救室。


 王威:“小曼,通知医生立即抢救病人,备好一切抢救用品。”这时他已经做好了护理诊断和评估。患者疑似心梗,胸部明显闷胀感和心绞痛,有缺氧症状,立即给于心电监护及氧气吸入。

 黄医生:“给病人做急诊心电图,建立静脉通道。”


 每个人都有条不紊的做着抢救工作,全身心投入这场与死神拔河般的战斗,因为他知道他们输不起,这是生命,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们都努力着。

 刘茜。“不好,心电监护仪显示室颤。”


 突然间病人已经没有刚才的痛苦面容和烦躁不安,而是安静的躺在床上,没有一切动作,正是这种安静是每位医务工作者都不想见到的,他们与“死神”拔河几乎触及红线,眼看这场战争即将失败。


 

 王威:“刘茜看下病人的瞳孔,再扪一下大动脉是否还有搏动。”刘茜:“100110021003100410051006扪及患者大动脉无搏动,瞳孔散大4cm,无光反射。”


 这是职业性动作和往常一样,他立刻跪上病床,一压,二压,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五个循环后患者仍无生命体征。

 黄老师:“立即除颤,并给患者行气管插管。”


 这时大家愣住了,心里都知道没有除颤仪没有插管包。因为他们适应了大城市带来的一切优越医疗条件,忘记了他们是在支援偏远贫困山区,条件是相当有限的,有一台心电监护仪和心电图机都是市上多年前淘汰下来捐赠的。


 

 听到外面的哭声,他们心里更是颤抖着,颤抖是因为遗憾,每个人心里除了遗憾就是感慨万千,他们知道生活在大城市里,拥有好的医疗条件是多么幸福,如果今天换做是自己的父亲该怎么办?生命的神圣和脆弱展示在他们面前,即使病重,即使人总有一死,即使他的生命进入倒计时,他们也会竭尽全力继续抢救。


 模糊的双眼泛着泪花,看着生锈的抢救床,看着04年的心电图机,看着生命垂危的病人,最近的一个上级医院都距离30多公里,何况是山路。万般无奈,泉水般的眼泪似乎在倾诉多年的委屈。他第一次因为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对患者作出有效的措施感到遗憾,甚至对这个地方的医疗条件感到绝望,如果是在他们医院或许还有希望。


 心肺复苏持续着,抢救措施依然没有半点迟疑,继续抢救,病人瞳孔由大转小,逐渐恢复自主呼吸,口唇及甲床恢复红润,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为自己神圣的职业感到自豪。


 后来,他把援建的地方当作自己的家乡,争取到了我市人民医院和当地乡政府的帮助,医院添置了很多新设备,新的监护仪,除颤仪,便携式呼吸机等等。援建期间,他教会同事们各种医疗设备的使用方法,并定期组织当地护理人员举行技能操作比赛,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当地的急诊急救工作贡献力量,为“家乡”的老百姓牟取更多的急诊医疗福利。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