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霉素、扑尔敏、维生素B价格翻几倍……近年来,不少急救药和家庭常备药都药都出现疯狂涨价的情况。
日前,国家发改委再度出手,规范短缺药品和原料药市场价格行为。8月14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就《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经营者价格行为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经营者不得相互串通,操纵短缺药品或原料药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合法权益。
药企不得串通操纵价格
该征求意见稿指出,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之间,不得达成维持转售价格的垄断协议,包括固定向第三人转售药品的价格和限定向第三人转售药品的最低价格;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短缺药品和原料药。
此外,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不得实施独家交易控制价格;不得通过设定过高的销售价格或者过低的购买价格等方式,变相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不得通过价格补贴、价格折扣等手段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不得在交易之外附加不合理费用或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不得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
征求意见稿还表示,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推动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的价格过高、过快上涨,扰乱市场价格秩序。
除生产自用外,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经营者不得超出正常储存数量或者储存周期,大量囤积短缺药品或原料药产品,推动价格过快、过高上涨;不得相互串通,操纵短缺药品或原料药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原料药垄断扰乱药品价格
国家发改委表示,征求意见的出台是为了为进一步规范短缺药品和原料药市场价格行为,引导相关经营者依法合规开展经营,遏制违法涨价、恶意控销等行为,维护我国短缺药品与原料药领域的公平竞争与价格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保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实际上,原料药市场的不合理竞争格局已经成为药品涨价的重要问题。记者走访药品市场时发现,以往30片装的地高辛只需要3.5元一盒,现在价格已达35元。常用于治疗鼻炎的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扑尔敏)现价12.5元/盒,而原来仅需5元/盒。
有药店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仅2016年一年,共有1262个品种涨价,154个品种涨价幅度超过50%。其中,低价药是涨幅最凶,复合维生素B涨了400%,潘生丁、清凉油涨幅超过了300%,红霉素眼膏、肝泰乐片价格也都翻倍了。也有许多老药被更换了包装,提高价格后再重新回到药架上。如妇炎灵胶囊,过去16粒装才3元,“改头换面”后价格去到了12元左右。
记者了解到,除了正常的市场供需调控之外,“生产成本上涨,原料药垄断”是成为药品涨价经常被提及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家医药上司公司董秘告诉记者,目前国家严格控制原料药生产批号文件,获批生产原料药的厂家数量少,一旦生产厂家结合联盟或者经销商结成联盟,控制市面上原料药的供给,人为提高原料药价格,就会大幅提高下游制药企业的成本。
“有的低价药的原材料被个人或者财团垄断后,奇货可居,价格被哄抬了,对于这种行为,希望价格管理部门坚决予以打击。”该业内人士指出。
打击力度升级!
发改委严格监控价格行为
面对原料药垄断导致的价格疯涨,近年来,发改委也频发出手整治。日前,发改委对于异烟肼片的两家垄断药企,就开出了44亿元的罚单。这是自2011年山东复方血利平原料反垄断调查案件以来,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查处的第六起原料药市场垄断案。
从这些查处案件看,原料药市场的垄断行为辐射范围广、破坏力强,垄断力通常由上游市场传导至下游的成品药市场,严重损害整个医疗行业特别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今年6月,发改委就对外表示,对涨价明显的药品及原料药生产流通企业,必要时开展成本价格专项调查,并将出台针对性的文件进行指导。
8月14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公布了《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经营者价格行为指南》(征求意见稿),这份备受外界期待的文件终于面世。行为指南对经营者在生产销售短缺药品和原料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价格违法风险予以提示,并为经营者评估各类价格行为的合法性给予指引。
有业内人士指出,该征求意见稿是一份具有顶层设计意义的、关于原料药价格整治的文件,施行之后,一方面为制药全产业链的改革奠定价格基础,制约那些以原料药涨价为借口进行涨价的制药企业;另一方面,可以重塑当前原料药市场的不合理格局,将那些小散乱的不合规经营的垄断者踢出局。遏制违法涨价、恶意控销等行为,对稳定药价、配合医改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只是一份指南意见的文件,想要真正发挥作用,后续还有赖于更多打击垄断的配套政策与严厉处罚的出台和落地。
热门平台推荐:中国医药供应链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