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浅析一叶知秋的“学术敏感性”培养

 专栏作者/Chenlia

 一个医药行业的小学生。


学术敏感性,是未来医药人的核心能力


大概10年前,我还在做销售,竞争对手很凶,很多做客情,而我们合规极严,拿什么跟人家斗?


有时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坚持下去。那段日子,我喜欢在公司销售会上看高手的演练和比拼。我像戏迷琢磨名角的唱腔,为人家的一个词,一句话间或某个做法感到惊讶“他/她怎么想到的”。能四两拨千斤的做营销,那是身为销售人员的骄傲。

 

我有幸见识很多出色的人,他们对学术推广有着极致的追求。有的人也有“一叶知秋”般的学术敏感力,对机会的捕捉令人叹为观止。


不过,当市场进入10年高速扩张期,营销以“资源换销量”的泛化,“挂羊头卖狗肉”成了捷径,那种能力变得无足轻重而渐渐淡出了。

 

10年河东,10年河西,当合规渐成主流,我仿佛又看到了市场对“学术敏感性”的呼唤……


  ▌小案例:揭示学术推广中insight的重要性


让我从朋友圈的一个小玩笑开始吧:



有一天,见到此图,据说是学龄前测试,我把这图放在朋友圈。大家回复很踊跃。

赵:左边。

刑:左。

于:停着车的吧。

刘:车门,往右开。

王:往左开,这边没有车门,如果往右开,乘客无法上车。

杨:汽车这边没有门,所以车门在另一边,是往左开李:是往前开么?

齐:因为看不到公交车门,所以看到的是在马路对面的,车是往左开的。


从大家回复可见,每个人的结论不同。即便类似,但是阐述的理由又有细微差别。于是我去街头“求证”。(请忽略我的拍照技术)

 

看到第一辆,车往右开,我很肯定。

 

第二辆,但换了一角度拍照。往左开看来也是合理的了。


看到第一辆车的时候,我觉得我找到了答案,但看到第二辆车后,我不能确定了。往左开、往右开,因为对街、临街的位置不同,我所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

 

如照片所呈现的,在特定环境里的结论都是合理的。但每一个合理的结论,也有截然相反的照片去反证。

 

很有趣,是不是?

 

这个求证过程让我想起常见的学术推广模式,面对客户反馈(处方观念)。


一般的推广程序是,正向反馈鼓励,负面反馈“异议处理”,配合会议和项目“洗脑/硬灌”。效果如何,各人自有体会。但据我观察,这种程序化也促成了客户“审美疲劳”,已经开始“耐药”啦。


在一线,我常见销售/市场人员对机会“视而不见”。有多少人意识到,分析客户结论的合理性有多重要。因为“知其然”不过是描述现象,而“知其所以然”才能找到四两拨千斤的机会(杠杆点)。


在现实环境里,影响医生的“处方观念”和影响开车方向一样,包含了多种因素。照片只揭示了现状,没有阐述原因。所以“处方观念”判断得精准,需要还原其形成,再在此基础上识别驱动因素和障碍因素。

1、分析工具有病人流(车在哪里)

2、诊治流程(什么类型的车,门窗啥样的,停车位置,怎么上车等)

3、处方观念(根深蒂固的认为车应该往哪个方向开的理由)


这样层层剥洋葱,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理解,这是“Insight”。


 ▌学术敏感性的功夫在细节里


再换个说法,如果把医药营销比作“命题作文”,出题和评分的是客户。如果你想获得高分,你得尽量“猜题”对不?怎么猜?

1、老师的既往命题(用药方案习惯,竞争对手分析)

2、老师的个人喜好(想体验到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3、老师的评分标准(评价指标)


这些都可以从分析工具中获得。别把“改变医生的处方观念”当口号喊,先问一下自己“出题的凭什么要听答卷的?”

 

忽视缘由,所谓“探寻需求,满足需求”容易变成换着花样给钱。就像父母觉得已经尽力满足了孩子所有“需求”,孩子却说 “你根本不了解我”。亲人尚且如此,何况客户。


若把学术推广仅仅理解为说服客户的手段,必然追求能力的简单易复制(执行为主),会把销售代表塑造成:销售代表=客情需求+异议处理/Q&A。客户的“识别”和“开发”能力会直线下降。都知道做菜只会看菜谱没用,怎么做起学术推广来却只在菜谱上花心思?


能力如万物生长一样,无非是从种子到发芽到开花结果的过程。自主思考是种子,策略导向是发芽,自动识别影响成功的因素是开花,日积月累,“学术敏感性”是结果,细节里有功夫。

比如,两个人共访主任后,A说“主任刚才对我们的产品很感兴趣”,B说“刚才主任的原话是XX产品是专属于XX病人的药物”。

 

B的表述可解读“为什么是这类病人?是基于特殊的药理机制?还是病人特点?这些因素之间的关联如何?被比较的产品有哪些?所谓专属是解决了什么问题?是否不可替代?…”若把这些“关键信息”一一解答了,销售机会和购买理由自然呈现。假以时日,B甚至可以通过改进诊治流程成为客户的关键 “合作伙伴”,这就是营销创新(繁衍)。

综上所述,销售和市场是共通的。优秀的产品经理销售能力不应该差。优秀的销售人员也完全可以在销售职位阶段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医学出身的市场另有其优势),个人建议,少罗列名词,多在基本功上下功夫。


跨部门合作中,如果大家都有一定的专业功底,那么销售部、市场部、医学部在一起会少很多内耗。专业差又喜欢玩政治,就是作死了。跟这种人打交道就像梁思成跟政客说不要拆北京城墙一样讲不通。有一剂内讧万能膏药:“如果……销售不能落地,那如何体现你的价值呢?”多用几次,足以给自尊心和责任心强的人以极大杀伤。


所以,如果你在成长阶段,遇到了给你的成长买单的企业和领导,要好好珍惜,因为成长不仅有时间成本还有人为风险!


  ▌学会引导自己


学习起步的时候必须选名校和名师吗?这是个伪命题。


有个说法:“当弟子准备好了,上师就自然出现了。”如果把我们自己的专业度比作镜片,那么远至一万光年外的星星,近至微生物世界。能看到什么,看得多清楚,和我们自己的镜片有关。谁能做你的老师,谁有真本事,专业能力自带识别功能。


有青年见大师“我马路上扶人被讹了两千,后来开车又被碰瓷一千五。这世界怎么了?”

大师说“你把我这杯子拿着”然后大师往杯子里倒开水。青年拿不住啪一下摔碎了。

“大师,您的意思是痛了才会懂么?”

“这杯子是乾隆用过的,我只收你三万好了。”


学术营销,就是专业人做专业事。从“口号”变成“行动”,若非自我意愿,有所成就的可能性很小。


如何引导自己呢?还记得功夫熊猫么?习武和熊猫阿宝的天性是违背的,但他却练成了。因他善用自己的天性,用“抢食”来练轻功,用“护食”来练搏击。我学习阿宝,用“逗自己玩儿”练跑步,效果也不错。


 

最后,我想借用常青老师的话结束这篇文章:“如果说成功需要天赋,那对那些付出努力的人是不公平的。如果我现在只有50分水平,但经由练习,我可以达到70分,80分,甚至90分”。我很喜欢这句话

 

我把方法论总结给你,若你有一颗匠心,你会用得着它。杨绛先生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一个二线城市小伙伴的书包,里面装满了资料,样品,报告。我觉得他能成,因为他肯对自己下功夫。


本人受个人经历和经验所限,观点不免偏颇,还请包涵指正。


Chenlia专栏:

1、浅析行业基本功——处方观念判定

2、行业基本功(2):浅谈病人流程和诊断流程

3、浅析行业基本功(3)--如何讲好PPT?

4、行业基本功系列1-3串联(总结)

5、为什么我的销售分析会陷入瓶颈?

6、为什么我的学术拜访没有用?

7、为什么我的学术拜访没有用(续)?

8、为什么你的“循证医学证据”医生没反应?之初探



▌图片@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合作、投稿等事宜请在微信后台回复

思齐圈(www.siqiquan.org)——专业知识分享平台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