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健康与大健康观
探索健康是人类文明永恒的主题。健康是生命存在和生活质量保障的基础,而且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健康问题关系到个人生存、民族和国家的存亡。今天健康问题已是举世瞩目的全球问题。
对健康及其含义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而逐渐深化和演变的。对健康含义的理解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健康的价值取向和为维护健康而付出的行动。
人们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和观念,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演变。
从人类初始文明时代的最初医学,到原始、古代时期巫术性医疗与经验医疗交错混合在一起的医疗体,如被认为是西方医学奠基人的古希腊学者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四体液比例失调致病说、盖仑的疾病双重因素说(物质的和神灵的)。。
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促进了近代西方实验医学及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
18世纪的意大利解剖学家莫干尼(Giovanni Battisyta Morgagni)把疾病归结为器官形态学的改变。而毕夏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到人体结构的组织层次。德国病理学家魏尔肖(Rudolf L.K. Vichow)走得更远,创立了细胞病理学。这三位学者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大体一致:强调疾病的局部形态变化;以人体局部的形态结构变化与否作为健康和疾病的界定。19世纪后半期,微生物学家巴斯德(Louis Pausteur)证实了病原微生物会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并认为,特异病因引起特异疾病,进而维护健康就是避免特异性病因侵害。在这一系列理论和观念的影响下,生物医学模式诞生了。此时代的疾病观仅着眼于人类机体局部、重视线性因果而忽视内在复杂深入联系,局限性明显。
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化生物学家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提出疾病的“遗传起源学说”。
美国生物学家坎农(Walter Bradford Cannon)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稳态学说。稳态是一刻也不会静止,一刻也不会偏离的东西。稳态的保持就是健康,稳态不同程度的损伤就是疾病,甚至死亡。20世纪40年代,塞里提出“应激学说”,为坎农的学说提供了具体的例证。坎农和塞里考虑到了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性,认识到疾病在全身的综合反应,而不只是局部结构的变化或单一病因引起的特异性损害,从而在思想上开始摆脱机械论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生物学家贝塔朗菲(Bertalanffy)创立了系统论,认为健康不仅是局部结构的正常,还要求各局部之间的耦合正常;疾病则是局部损伤导致的整体功能耦合错失;局部改变和全身反应是症状的原因。系统论还认为,健康和疾病两种状态都必须包含心理和社会的因素。从系统论的健康与疾病观出发,现代医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将得到更好的解释。
尽管稳态学说和系统论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看待疾病的视角有了一定的拓展,但直到20世纪中期,主流的对疾病和健康关系之认识依然停留在二元对立和循环定义上,即“疾病是健康状态的偏离,健康是无疾病或痛苦的正常状态”。
直到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疾病或羸弱之消除,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个定义意义重大,表明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
如上所述,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与实践的历史,几乎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健康观是动态的,具有历史性。不同时代和不同传统可以使人们具有不同的健康观。在其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以及哲学观是影响人们健康观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仍将不断发展。
石文山教授认为,现代健康的核心理念应当从个体生命活动的整体出发,强调健康的整体性。所谓健康的整体性,是指在现代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着的每一个人类成员,在其生命活动的整个发展阶段上,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具体说就是从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到社会责任、道德健康的全面健康;从个体健康到全社会健康;从生命某一阶段健康到全程健康;从维护健康到促进健康。
健康是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一份生命追求,不只是无疾,而是“身—心—社—德—生态”之和谐完美;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诉求,也是决定性的诉求,健康是1,其余皆为0。健康是生命信仰,是全民生命意识的投射。
健康的价值谱系是全要素的,包括“身—心—社—德—生态”;健康应当是全方位的,覆盖“健康—亚健康—疾病”、衰老、失能、残障,从个体健康到群体健康,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到健康危险因素之控制,从健康的生活环境到培育健康的生态环境,从体育健身到美育、德育、修身。健康也应当是全流程的,照应到人的生、老、病、死之整个生命历程。
人类已经将认知触角深入到“新”的领域——健康。那种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无法有效地照应到人类的健康,则必然要构建新的认知框架来解释健康现象。也只有依据新的认知框架,在“大健康”的观念组织之下,人们才能对健康和疾病这个原本就是人类完整生命中无法分割的现象,进行更为有效和科学的认知,这种新的认知也是人类在健康领域深入探索实践的逻辑起点。
在以疾病为中心医学的领域之外,一些学科已经开始了探索之旅,如健康经济学、健康心理学等等。重要的是在医学领域,以健康替代疾病作为医学的中心问题,这种呼声也由来已久。如此种种,大健康的出现是一种合力的结果,或曰一种大趋势。
大健康是什么?
大健康的提出,其背景一方面在于,以疾病为关注重点的生物医学模式在应对已发生变化的疾病谱时,所表现出的“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也在于社会已普遍接受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以此为基础,人们认识到健康应该是整体的、全程的和全面的,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行为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对疾病医学模式的反思,以及对健康议题认识的逐渐深入促成了“大健康”认识的形成。“大健康”既是一种精神价值,又是一种生活方式;既是一种个人修为,又是一种社会习惯;既是一种身体能力,又是一种道德品质。
大健康是人们出于对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全面理解,及由此形成的健康价值共识。这是大健康的核心,它驱动着大健康实践的发生和走向。
“大健康观”是一种健康价值观。
作为健康范畴的“元”成分,健康价值观是指社会或个体对健康各方面,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甚至生态等之价值进行评价的标准和主观看法。健康价值观是种相对稳定的健康理念取向,能促使社会和个体运用价值尺度来评价社会的、民众的、自己的或他人的健康状况,具有动力性和引导性。
健康价值观是发展的价值观。不同的科学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文化传统,有与之相对应的不同健康价值观。人类在健康维护及促进实践过程中总是不断面临新挑战,新的健康价值观在其中孕育。“大健康观”是既有的健康价值观的发展和外延。
大健康和大健康观究竟是什么关系?
在社会实践和价值概念的基础上,主体必然形成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念。继而,价值观念在人们的实践中进一步凝聚、抽象、升华,形成对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并表现为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特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其总和即为价值观。
大健康是经过价值启蒙,所凝结的健康价值共识在健康价值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即表现为生活方式,表现为身体能力、个人修为、对健康的理念和态度、社会习惯和文化。大健康观是以其为基础,通过凝聚、抽象、升华等理论建构方法形成科学的,达到理论高度的,体现了健康价值原则、健康价值规范、健康价值理想、健康价值信仰,具有价值观核心要素和典型表现形式的健康价值观。
我们尝试对“大健康观”作如下定义:
大健康观以国家健康价值观为核心,强调人(生理的与心理的)、社会及生态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神形和通;遵循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实现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健康和道德健康在内的整体的、全面的全社会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进而言之,大健康观就是以人类的健康、民族的健康为根本的健康价值存在论;人(生理的与心理的)、社会、生态和谐为特征的健康价值本质论;以追求天人合一,形神和通,遵循健康生活方式为特征的健康价值方法论;以实现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健康、道德健康,及提高生命质量在内的整体的、全面的、全社会健康的健康价值目的论。
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认为:人的社会存在是以某些教义的信仰,即共同的意义为前提的。“因为没有共同的观念,就没有共同的行为。而没有共同点行动,依然存在人,却不存在一个社会群体。为了社会的存在,公民的全部精神必须永远借助某些主要观念聚合起来,凝成一体。”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各种目的之间相互发生作用的价值共同体。现代国家,不仅仅是文化地域、民族意志上的共同体,更应该是一个价值共同体。而构成价值共同体的基础是共同体内部的价值共识。
国家健康价值观是凝聚国民健康价值共识,体现国家意志,调动国家资源,构建健康社会的指导思想。我们阐扬的大健康观在以国家健康价值观为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强调健康是资本,健康权是基本人权,公民健康是政府责任,个体健康是公民社会责任,以人为本是人民健康优先,小康社会必须是健康社会。
中医健康观是大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医学专家、医院管理者认为,医学科学的快速进步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提高社会健康水平的红利,我们疲惫跟进后的思考是对疾病、健康的再认识,这是医学模式的问题。中医健康观有着宝贵的科学内涵,是十分重要的思想资源。研究继承中医健康观,对于完成从疾病医学向大健康医学的转化,创建大健康医学模式,构建大健康观,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建设健康社会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中医认为健康是生命的和谐,和谐是中医健康观的核心。中医是和神之道,和人之道,而不仅仅是治形之术,治病之学。而生态医学之真谛亦在于和谐,它吸纳了中医和生态医学思想精华的大健康观,自然以和谐为第一要义。大健康观强调人(包括生理与心理的)、社会及生态和谐,追求天人合一,形神和通,将深刻地影响人们的健康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大健康观更全面地思考健康,真正高度重视医学模式的转变,将解决以前对医学模式转变的思考主要是医务工作者而未植根于社会大众的弊端。推进大健康观,加快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的转变,创建大健康医学模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并得到高度重视,全面指导卫生工作。
大健康观,就是用大系统观来认识人的健康本质,认识人的健康所涉及的诸多层面,解决人的健康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问题。
大健康观认为,健康是由文化和生态、社会经济、政治文明决定的,健康水平是反映文化和自然生态发展的主要指标,促进人民健康,使人民健康在现在基础上达到最佳水平。
大健康观以国民健康优先发展为标准,把握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平衡发展。随着医学、生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健康维护、增进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合理性的关系所在,并且把人类健康生存发展与资源消耗、环境退化、生态恶化的威胁等联系在一起,寻找健康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从而达到人的健康生存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关系的合理调控和协同进化,为人类健康的维护、增强创造更好的自然及生态环境。而实现人类健康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为健康造就良好的社会及心理环境。社会医学、心理医学、人文医学已深刻且不断揭示着健康所需要的社会关系和心理环境。要传播大健康观,通过舆论引导,健康观念更新,使广大群众树立起大健康观,迎接健康社会的到来。
附:
(责任编辑 任海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