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九寨沟地震刚过去一周,8月15日下午,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省长尹力分别带队,省领导兵分五组,轻车简从再进九寨沟,检查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看望慰问干部群众。
这是“8·8”九寨沟7.0级地震后,省委书记、省长再次赶赴九寨沟抗震救灾现场。上一次,地震当天,两人连夜赶赴灾区指挥抢险救援,11日才返回。仅仅4天后,再进九寨沟,他们的工作重点是什么?五位省领导带队分组再进九寨,有何深意?
马不停蹄
8月15日下午,全省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会在成都召开。我省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的45个贫困县确定为深度贫困县。刚刚经历7.0级地震的九寨沟县,也位列其中。
会议一结束,省委书记、省长等坐上越野车,直奔九寨沟而去。
第二天,也就是16日上午开始,五个组“连轴转”,走访慰问各方面救援力量,看望临时集中安置点的受灾群众,查看地灾隐患点、受损景点……
在地震当天成立的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中,省委书记和省长是双指挥长,另有5名省委常委担任副指挥长。本次进九寨沟灾区的五个组,分别由王东明、尹力和省委副书记邓小刚,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宁,副省长杨洪波带队。可谓“超重量级”。
五个组一共走访了20多个点位,其中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安置点,8处。此外,到访点位还涵盖了救援力量驻地、学校、医院、景区、地质灾害监测点等。
每到一处,省领导都向灾区干部群众和各方面救援力量转达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奋战在一线的救援力量。此外,实地检查和了解伤员救治、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学校受损、基础设施受损等情况,也是工作重点。
梳理四川日报17日的公开报道,可以看到这些场景——
在漳扎镇沙坝村一组、漳扎村三组的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王东明与住在帐篷里的群众交流,听他们讲安置点的故事,他说,“只要还有一顶帐篷、一户受灾群众在安置点,我们就要尽最大努力把大家照顾好”;
在甘海子村等安置点,尹力走进帐篷,细心地掀开被褥查看是否潮湿,详细询问厕所等生活设施配备情况,鼓励受灾群众“人在本钱就在,大家要团结起来克服困难、共渡难关”;
在永乐镇城关一小安置点,邓小刚仔细检查消防设施情况,看见帐篷边放了灭火器,他现场“出题”,要安置点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使用后才放心;
在二道桥村店坊坝组集中安置点,王宁再三叮嘱受灾群众要强化安全意识,“不要自己单独生火做饭”“晚上不能偷偷回到房子里去住”;
在大录乡东北村亚隆组安置点,杨洪波掀开帐篷,看住宿条件好不好、盖的棉被够不够,询问做饭、生活等方不方便。
......
硬仗
检查指导、看望慰问工作结束后,16日下午,在九寨沟县,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第五次会议。
会议内容很丰富。但最重要的问题是,确定了一个重要判断:目前,抢险救援和应急安置阶段任务已经总体完成,进入了过渡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阶段。
从抢险救援转向灾后恢复重建,从应急安置转向过渡安置,这意味着,前期的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这一成效是如何取得的?
时间回到8月8日这一天。
当天晚上9点多,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作为世界知名景区,又正值暑期客流高峰,这场地震,举世瞩目。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也作出批示,关注重点都是——抢险救援。
四川迅速行动起来。
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成立“8·8”九寨沟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一级应急响应预案。布置完这些,时间仅过去1个多小时。
随后,省委书记、省长连夜出发,并于9日凌晨时分抵达九寨沟县。早上6时许,王东明与指挥部成员,在机场就地举行“露天会议”,这是抗震救灾指挥部第一次会议。
当天从早到晚,查看灾情、看望群众之余,指挥部开了三次会议,传达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研究部署抗震救灾相关工作。
与此同时,抢险救援已有条不紊地展开。
地毯式搜救、伤员转运、游客疏散、应急安置、道路抢通保通、严防次生灾害……经历汶川地震、芦山地震考验,四川在抗震救灾中形成的抢险救援机制高效运转。
截至目前,这次地震,共造成25人死亡、525人受伤。人员搜救工作基本结束,伤员已全部得到救治;震区300多个临时安置点已全部完成安全性评价。
重建
大灾后如何重建?四川早有探索,并取得了成功经验。
9年前的汶川地震,“举国模式”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面对人类历史上少见的大灾大难,全国上下齐心,3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地震灾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4年前的芦山地震,我国创新性地实施“中央统筹、地方主体、群众参与”的灾后恢复重建模式,紧扣灾区实际、针对受灾特点,取得良好效果。
本次指挥部会议已经明确,九寨沟地震的灾后恢复重建,依然采用“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思路。
不得不承认,九寨沟地震的恢复重建有其独特性——这里是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地区,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必须同步进行;这里有世界级的旅游景区,还拥有知名的世界遗产保护项目,灾后重建必须同时兼顾景区重建和世遗保护;这里即将被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有独特的高海拔生态环境,灾后重建不得不充分考虑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修复。
要迎接这些挑战,必须抓早动快、科学谋划,在最短时间内启动这项工作。
指挥部第五次会议明确,要坚持“四条原则”,做到“五个结合”,突出“五个重点”,探索世界自然遗产抢救、修复、恢复、保护新模式。
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坚持因地制宜、科学重建,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坚持创新机制、强化保障。要做到恢复重建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与旅游产业提档升级相结合、与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结合、与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与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相结合。要突出生态修复保护、地灾防治、景区恢复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建、城乡住房重建。
如何科学重建、绿色重建、人文重建、阳光重建,把灾区建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典范?这是四川的必答卷。
来源:川报观察
【四川卫生计生】
scweishengjisheng
卫生热线:12320
计生热线:12356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