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声难挽流云住
哭音相随野鹤飞
头孢菌素与地塞米松,这一对用药组合已成为某些医生,尤其是基层某些医生的一种标配。
调查发现,在治疗支气管炎的门诊处方中,使用头孢菌素的同时常常联用地塞米松!其目的,可能是防止过敏,也可能是快速降温,还可能是抗炎等。
案例一:
2017年7月12日,男孩,2岁,因发烧、咳嗽到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医生诊断为支气管炎,并开具处方:头孢他啶、地塞米松及葡萄糖,静脉滴注。滴注2分钟时,男童出现紫绀、烦躁不安症状,最后抢救无效身亡。
案例二:
2016年3月17日,男童,2岁,因咳嗽、发烧,一次性肌肉注射头孢硫脒、地塞米松。注射后,患儿出现呕吐、呼吸微弱及昏迷等休克症状,经抢救无效死亡。后经专业鉴定,患儿系肌肉注射头孢硫脒致过敏性休克死亡。
因输液致死的类似案例还有很多很多。用药合不合理,我不妄加评论。但是,当看到图片中母亲呆滞无助的眼睛,我只想说一句话:输液!输液!请不要用孩子的生命做赌注!
据统计,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多数在用药后5分钟内发生,其中在用药后30分钟内发生的过敏性休克,占80%以上。
地塞米松起效缓慢,既不是治疗严重过敏反应的一线治疗药物,也尚未充分证实其能否降低迟发反应的危险,更不能用于预防头孢菌素过敏。
案例:
患者,女,40岁。有青霉素过敏史。因膝骨性关节炎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入手术室时,为预防过敏反应,静注地塞米松10mg;手术开始前30min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g缓慢静滴。
静滴约0.3g时,患者胸壁出现密集分布的红色斑丘疹及风团,血压BP61/38mmHg,最后确认系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致过敏性休克。
通过对国内157例地塞米松致过敏反应的统计分析发现,157例患者的用药原因中,最多的为抗过敏或预防造影剂或输血导致的过敏,占44.59%;
其次为治疗哮喘、支气管炎等所致,占22.93%;其中,静脉或肌肉途径给药所致过敏反应高达150例,占95.54%。
案例:
患者女,52岁。因B超定位输尿管结石不明确,行静脉肾盂造影。造影准备前静推地塞米松磷酸钠5mg。
1分钟后出现心慌,嘴唇麻木,2分钟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口唇紫绀,3分钟后患者无自主呼吸,呼之不应,心率为0,呼吸为0。最后因过敏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
发热是临床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往往与病毒、细菌、原虫、霉菌等感染有关。对待发热,首先应弄清原因,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可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或急性支气管炎,多由病毒引起,一般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只需口服解热镇痛药等对症治疗。
激素虽能抑制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和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中枢使体温下降或防治体温升高,但由于激素既能抑制体液免疫,又能抑制巨噬细胞与白细胞,从而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感染扩散,甚至激发霉菌或二重感染。
案例:
患儿,男4岁,主因发热,口腔溃疡就诊。医生给予强的松10mL口服,每日3次,3天后该患儿出现全身广泛性、弥漫性、出血性水痘,伴发感染。住院治疗多日,增加了患儿痛苦及家长负担。
总之,预防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的重点是,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疾病史、过敏史、家族史等,而不是同时使用地塞米松来预防;而且无论头孢菌素皮试阴性还是阳性,用药前都要准备好抢救设备和药物。
抗生素是老百姓最熟悉,也是最容易被“抗生素是老百姓最熟悉,也是最容易被“滥用”的药物。
然而说到“滥用”,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其中的含义。实际上,凡是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滥用。
第一重:毒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应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切不可盼复心切,擅自加大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 成的抗菌药,如氟哌酸)的药量,否则很可能损伤神经系统、肾脏、血液系统。
尤其是对肝肾功能出现异常的患者,更要慎重。需要强调的是,一般来说,轻度上呼 吸道感染选用口服抗生素即可,但很多人却选择了静脉输液,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出现副作用的风险。
第二重:过敏反应
多发生在具有特异性体质的人身上,其表现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青霉素、链霉素都可能引发,其中青霉素最常见也更为严重。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能致命。
第三重:二重感染
当用抗菌药物抑制或杀死敏感的细菌后,有些不敏感的细菌或霉菌却继续生长繁殖,造成新的感染,这就是“二重感染”。
这在长期滥用抗菌药物的病人中很多见。因此治疗困难,病死率高。
第四重:耐药
大量使用抗生素无疑是对致病菌抗药能力的“锻炼”,在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灭的同时,原先并不占优 势的具有抗药性的致病菌却存留了下来,并大量繁衍。
而且由于药物长期刺激,使一部分致病菌产生变异、成为耐药菌株。这种耐药性既会被其他细菌所获得,也会 遗传给下一代。
“超级细菌”很大程度上就是抗菌药物滥用催生出来的。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很可能使人类面临感染时无药可用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