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家有萌娃】宝宝发烧,宝爸宝妈先别急!

夏秋交替,气候会有一些较大的变化,父母稍一疏忽,一些孩子就容易感染感冒发烧等疾病。许多家长对于小儿发热总是束手无策,即使一些很理智的父母,也不免会焦虑。由于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直到现在很多家长面对小儿发热时, 都难以走出误区。今天我们带着宝爸宝妈正确地认识小儿发热的原因、正确的处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这样当家长遇到小儿发热,就会淡定多了。 




有些家长无意间摸着小儿身体发烫,甚至连体温都来不及测,就直奔医院。其实小儿发热有很多原因,比如哭闹时、吃饭后,外界温度过高、穿衣盖被过多、傍晚及夜间等等。还有就是一些感染因素,比如病毒或细菌感染。到底哪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热呢? 








 

一、什么是发热?

当小儿发热时要让其尽量保持平静,脱掉过多衣服,大约10~20分钟后再测体温,如果体温恢复正常了,精神状态好,就不是病理性发热。如果仍然发热,伴有精神举止、饮食睡眠、活动的改变,可能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发热。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为36~37°C,超过37.5°C以上可认为是发热。其实发热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是人体在调动免疫系统来对抗感染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小儿发热并不完全是坏事,太过积极地采取退热措施,反而可能不利于小儿康复。 

一旦确认小儿发热了,一些家长会不知所措,反复口服退热药甚至打针输液,担心发热会把大脑烧坏了,其实发热只是个症状,是不会把脑子烧坏的,爸爸妈妈要从容应对!








 

二、重视引起发热的原因 







细菌和病毒感染可能引起肺炎、脑炎或其他部位的损害。所以家长遇到小儿发热时,在控制高热的同时,要看医生积极寻找病因,对症治疗。

其实大部分感冒是病毒感染,是自限性疾病,其发生、发展、消退有个过程,一般5~7天,目前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更不需要输抗生素,除非伴有进食差、脱水症状,可以补充电解质,一般对症口服清热解毒的中成药。

如果是细菌感染,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抗生素进行“ 治本”治疗,只有治本,彻底制服了细菌、病毒后,发热才会消失。 







宝宝发热了,家长都知道采用物理降温退烧,但是有些方法可是不正确的!

走出物理降温误区

1.用冰袋敷身体

会让更多的热聚集在体内无法散出,严重的会导致高热惊厥,体表温度不能代表体内的温度,毛孔的收缩会让热气聚集在体内,导致手脚冰凉。


2.用酒精擦全身

酒精是挥发性的液体,容易引起寒战导致体温再次升高;酒精过敏的风险有皮疹、瘙痒等;酒精能通过皮肤和呼吸道吸收,易引起酒精中毒,甚至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正确方法是用75%的医用酒精兑一倍温水,将小毛巾浸泡后取出,擦洗病儿颈部、腋窝、大腿根、手足心等处各数分钟,不要擦胸、腹部等处,以免体温下降幅度过大。同一部位不可连续反复擦拭。

3.发热捂汗

捂汗有年龄限制,如果水分补充不足,很容易造成脱水,不建议在家庭中使用。其实孩子发热了泡个温水澡是非常经济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擦身也有利于散热退热。 






如果腋温高于39°C时,要防止发生热性惊厥( 意识丧失、眼球上翻、肌肉强直或痉挛抽搐),过高的体温可刺激大脑皮质,出现异常放电,引起热性惊厥。但仅有4%左右的小儿发生,而且一般在5分钟内会停止发作,并且不会造成永久性身体损害,但是下次发热时,有复发的可能,如果高热惊厥现象超过5分钟,应该立即去医院治疗。 






五、发热的预防

(1)注意休息,冬春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不要带小儿出入公共场所及人多喧闹的地方。

(2)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每天开窗2到3次,以确保室内空气新鲜。厨房内的油烟和室内的香烟都很容易让宝宝的抵抗力下降,染上疾病,因此要尽量避免。

(3)记得定期按时带宝宝去打预防针,如果宝宝平素体质弱,要考虑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

(4)坚持母乳喂养,及时添加鱼肝油,多晒太阳,这对增强呼吸系统黏膜抵抗疾病的能力都大有好处。

(5)多补充水分和维生素 C,多吃水果、蔬菜、汤汁,但注意不要一次吃得太多,发热时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 



免责声明

本刊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版权属于原作者。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