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时下,气温逐渐下降,很多人开始了“秋冻”,但有些人却被“冻”出了感冒、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疾病。关于“秋冻”,你知道多少?正确的秋冻该怎样做?
为什么要秋冻?
所谓秋冻,就是秋季天气变凉,但不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
秋季昼夜温差大,人的毛孔需要闭合起来以防着凉,如果过早把厚衣服穿上,毛孔会因为受热而张开;遇到突然降温,寒气易透过毛孔伤身。所以,适当地冻一冻,可锻炼耐寒能力,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人体对低温的适应能力。
五类人不宜“冻”
慢性肺病患者
慢性肺病患者,切不可“秋冻”。 这类病人,素体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心血管疾病患者
津、血的运行状态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寒性收引,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心脉失养,引发血压的波动及缺血性心血管事件。所以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因为体质虚弱,不能耐受秋冻等机体活动。
胃肠病患者
胃肠病患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胃是多气多血之腑,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会引起诸多症状,甚至会或吐或泄,或胀或痛。所以胃肠病患者还是及时添加衣物,不可过分“秋冻”。
关节病患者
“秋冻”要适度,不能随便冻,尤其是对人体重要部位加强保护,如头、胸、腹、足、颈、肩、腰、膝关节等。如增添衣服后仍不能缓解,应该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尽快治疗。
糖尿病患者
一是因为“秋冻”易感冒,长期或不定期的高血糖使人体白细胞的吞噬能力降低,机体抵抗力下降,季节交替、忽冷忽热时容易感冒;二是以防患者血管痉挛。当患者血管突然受到冷空气刺激,会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甚至伴随血管神经病变。
三个部位要保暖
头部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汇,易受风邪侵袭;从西医角度看,气温较低时,头部暴露易引起血管收缩,而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头晕、头痛,甚至还可能会伴有心烦、耳鸣、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
保暖方法——戴帽保暖,手指干梳头,增强头部御寒功能。
腹部
腹部受寒易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例如,有胃病史的人受寒后容易胃痛,经期女性受寒后容易痛经等。
保暖方法——睡前双手搓热,置于肚脐按顺时针方向搓摩10分钟。出门时可穿一件马甲。
足部
“寒从脚生”,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加之足部皮肤薄、脂肪少,保暖性差,所以足部皮肤温度偏低,也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
保暖方法——生姜、花椒水泡脚、经常按摩脚掌。
此外,还要尽量少吃寒性食物,饮食上可偏于清润、温润,多吃百合、芝麻、核桃、糯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