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一起玩耍吧!
寒露已过,霜降即将到来,现在正处于晚秋。广州的气温渐渐变冷,人们越发感觉到凉意渐浓,此时如何养生?秋季各种咳嗽高发,又如何应对?
10月13日下午,为庆祝德叔医古栏目100期,羊城晚报《健康周刊》联合香雪制药,举办大型读者回馈活动,特邀请邀请广东省名中医、呼吸道疾病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张忠德教授(德叔)来到香雪制药厂,举办了“德叔教你秋季养生,远离久咳顽咳”健康大讲堂活动。德叔现场传授秋季养生妙招,以及燥咳、寒咳、脾虚咳三种常见咳嗽的防治方法。同时,德叔众弟子也在现场开展大型义诊服务,现将讲座中最精彩部分与读者分享。
讲座签到现场
1
晚秋养生攻略
怎么穿?
——护好颈部、背部、肚脐、膝关节、脚
德叔提醒,在晚秋时节,穿着方面要避免受到风寒,尤其是颈部、背部、肚脐、膝关节、脚等部位。洗完头一定要吹干后再外出,防止凉风入侵;早晚多添加衣物,应穿着舒适透气较好的纯棉衣物,随身携带薄外套,但也不建议穿得过多;在“寒露脚不露”时节,尤其是晨起、夜间,尽量不要穿凉鞋,注意脚部保暖。
女性的衣着上,不要穿领口较大或V字领的衣服及露脐装,晨起夜间可佩戴薄丝巾;建议不要穿迷你裙、超短裤等,若穿裙子应穿过膝的长裙。
许多男士爱用凉水冲澡,德叔指出,经常外出、熬夜加班等过于劳累后不宜用凉水洗头或冲凉,但为适应秋冻、身体健壮者可以适当用凉水洗脸、洗头、冲凉,稍微受点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
德叔提醒,为免受寒,孕妇装应过膝,婴儿、中老年人则要注意保暖。在晨起或夜间时外出,露水重,婴儿、中老年人及孕妇、久病体弱之人最好戴帽子。
吃什么?
——以滋阴、养阴为原则,适当平补、温补
德叔介绍,晚秋的饮食养生以滋阴、养阴为原则。蔬菜类的银耳、木耳、莲藕、西红柿、白萝卜、山药等,鱼肉蛋类的猪肉、兔肉、鸭肉、蛤蜊肉、鳗鱼、鱼鳔、鸭蛋等,以及水果坚果类的秋梨、柿子、甘蔗、马蹄、苹果、栗子、核桃、芝麻等,都有滋阴之效。
德叔指出,可以选择沙参、玉竹、麦冬、百合、黄精、石斛、枸杞、桑葚等中药,润深秋之际的凉燥;还可以用太子参、西洋参、黄芪等平补温补之品,驱深秋之寒。但德叔特别提醒:“深秋应以七分润,三分补为主。补以平补为主,适当温补。”
如何起居?
——早卧早起
现在“秋老虎”仍不时发力,天气由凉逐渐转冷,德叔建议,应当做到早卧早起。早卧是顺应秋季阴精的收藏之象,以养“收”气;早起则顺应秋季阳气的舒展,使肺气得以宣发、肃降。最好晚上10点半能上床休息。
如何运动?
——运动量不易过大
德叔说:“深秋养生重在收,因此运动量不易过大。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度,不能大汗淋漓。每天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每周长达1-1.5小时/次的运动不要超过两次。最佳运动时间是上午9点至10点半,上班族可选择午休时间散步,晒晒太阳、吸收自然界阳气或者做扩胸运动、颈椎操等。
如何情志养生?
——切忌悲忧伤感
德叔提醒,深秋容易产生抑郁、悲伤的情绪,不利于身心健康。因此要调节自我情志,做到内心宁静,切忌悲忧伤感。同时应该收敛神气,中老年人平常可以通过听音乐、种花草、钓鱼等休闲活动来缓解“秋郁”。
2
燥咳、寒咳、脾虚咳如何防治?
德叔介绍,秋季咳嗽最多的是燥咳,症状为干咳、少痰或者痰比较粘,不容易咯出来,或者痰中有血丝、口干咽燥、声音嘶哑等。咳嗽的病因常常是不慎着凉后外感受风,而秋天燥邪表现活跃,或者是本身有肺阴虚。德叔指出,燥咳又分为凉燥和温燥:凉燥是干咳,咽干口干,并且怕冻怕风,而喉咙不痛、不发烧,以深秋多见;温燥则是口干、咽痛、鼻涕黄,头胀头热,以初秋多见。
德叔提醒,日常调护防风在先,晨起可以喝点淡淡的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润肺。
防治:
①穴位按摩:用拇指或食指按揉天突、列缺穴位,以酸胀为度,按揉150-200次,用拇指和食指指端掐揉鱼际100-150次。有润肺、化痰、止咳之效。
②刮痧:涂适量刮痧油,刮痧板紧贴于皮肤呈45度,刮中府、照海及颈椎风府到大椎穴处,手腕放松,力度均匀,由上到下,力度由轻到重,以患者耐受为度进行刮。有养阴、利咽、降肺气之功。
药膳:杏仁炖雪梨
材料:杏仁10克,雪梨1个,冰糖适量。
功效:滋阴润肺止咳
烹制方法:将各物洗净,雪梨削皮,切成小块,与杏仁、冰糖一起放入炖盅,加入适量清水,隔水炖1小时。食梨,饮汤。此为1人量。
德叔介绍,寒咳表现为咳嗽,有痰色白,喉咙痒、鼻塞、流清涕、怕风怕冷、感觉胸口闷、气紧等。因此,日常要注意防风和保暖。
防治:
①艾灸:将艾条点燃后,置于皮肤两三厘米处灸涌泉、照海、肺俞、天柱等穴位各5-10分钟。具有滋阴、降肺气的作用。
②中药沐足:艾叶20克、生姜8-10片、适量精盐,将各物稍浸泡,放入锅中煎煮30-45分钟,取汁泡脚,每次泡15-20分钟。可疏风散寒。
药膳:橘红沙参杏仁炖鹧鸪
材料:鹧鸪1只(约400克)、化州橘红5克、沙参10克、南杏10克、北杏10克、枸杞10克、生姜2片、精盐适量。
功效:止咳化痰、理气消滞
烹制方法:药材稍浸泡、洗净;鹧鸪、猪瘦肉洗净,切小方块。一起与生姜下炖盅,加入热开水1750毫升(约7碗量),加盖隔水炖约3小时便可。进饮时方下盐,此为三四人量。
德叔指出,出现咳嗽反复发作,痰多,晨起或食后加重,总觉得很累、打不起精神、胸闷、大便烂等症状,则表明是脾虚咳,病因在于饮食不当或思虑过多,伤了脾,而脾为储存痰的器官,脾虚容易生湿、生痰。
脾虚咳的患者平时要注意少吃姜、葱、蒜、韭菜等辛辣之物,而寒凉之品最容易伤脾,要尽量少吃或不吃。此外,过于焦虑,也会导致脾虚,不要想太多。
防治:
①穴位按摩:用拇指或食指按揉足三里、三阴交、丰隆,以酸胀为度,每次按揉150-200次。具有健脾、化痰、止咳的效果。
②艾灸:将艾条点然后,置于皮肤两三厘米处灸脾俞、肺俞、胃俞、风门等穴位各5-10分钟。艾灸之后觉得有点燥热,就喝点淡盐水。有祛风、健脾、化痰之功。
药膳:太子参核桃粥
材料:太子参15克、核桃20克、大米80克、精盐适量。
功效:补肺健脾化痰
烹制方法:先将太子参煎煮约30分钟后取汁,淘好大米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再放入太子参汁、核桃肉,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煮成稀粥,加入适量精盐即可。此为1人量。
到场的每一位听众都获得香雪制药有限公司赞助,含治疗久咳的香雪橘红痰咳煎膏等礼品的健康礼包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