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竹茹!




【原名】竹茹


【别名】竹皮;青竹茹;淡竹皮茹;淡竹茹;麻巴;竹二青


【药性】


【药味】


【归经】入胃、胆经。


【功效】清热,凉血,化痰,止吐


【主治】治烦热呕吐、呃逆,痰热咳喘,吐血,衄血,崩漏,恶阻,眙动,惊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外用:熬膏贴。


【禁忌】胃寒呕吐:及感寒挟食作吐忌用。


【现代药理研究】 
竹茹有抗菌作用,竹茹粉在平皿上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古籍摘要】 


《名医别录》:气味甘微寒无毒,主治呃寒热,吐血崩中。


《本草纲目》:淡竹茹:伤寒劳复,小儿热痫,妇人胎动。苦竹茹:水煎服,止尿血。


《本草蒙筌》:削去青色,惟取向里黄皮。主胃热呃逆殊功,疗噎膈呕哕神效。


《景岳全书》:淡竹茹,味甘,微凉。治肺痿唾痰,唾血吐血,衄血尿血,胃热呕哕噎膈,妇人血热崩淋胎动,及小儿风热癫痫,痰气喘咳,小水热涩。


《本草备要》:泻上焦烦热,凉血。甘而微寒。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血除热。治上焦烦热,皮入肺,主上焦。温胆汤用之。温气寒热,噎膈呕哕,胃热。吐血衄血,清肺凉胃。齿血不止,浸醋含之。肺痿惊痫,散肝火。崩中胎动。凉胎气。


《本草崇原》:呕,吐逆也。温气,热气也。竹茹,竹之脉络也。人身脉络不和,则吐逆而为热矣。脉络不和,则或寒或热矣。充肤热肉,淡渗皮毛之血,不循行于脉络,则上吐血而下崩中矣。凡此诸病,竹茹皆能治之,乃以竹之脉络而通人之脉络也。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