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糖尿病日】糖友能不能吃糖?血糖正常了还用吃药吗?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慢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患者正在快速增多。今天正值“联合国糖尿病日”,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关于糖尿病的那些事儿。


饮食篇



糖友能不能吃糖?当然能


在大部分糖友的心目中,一切和糖有关的食物似乎都成了天敌,大有“闻糖丧胆”之势。事实上,甜食并非禁区,糖友只要科学进食,既可控制病情,又可享受甜食带来的乐趣。


在血糖稳定的情况下,适量进食一些甜食是可以的。这需要注意一是吃什么,二是吃多少,三是何时吃。不同的甜食所含的糖分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计算所含热量,注意从主食中减去。例如,一个苹果产生的热量大约相当于1两大米。因此,一次进食的量不能多,比如一次只能进食1~2片西瓜或半个苹果。胡春玲说,在吃水果的时间上要非常讲究,切忌餐前餐后大量进食水果,而应该放在两个正餐之间吃,如上午的10点和下午的3~4点,这样才能保证血糖不会发生太大的波动,如果跟正餐一起吃,则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代谢受到影响,从而破坏其活性,所以,对于想吃水果又需要控制血糖的人来说,要注意水果餐的科学时间。


主食少吃一点,加餐吃一点甜食,这样既可以使餐后血糖不至于过高,又不至于餐前发生低血糖。对于吃甜食后监测血糖明显升高的患者,说明不适合吃这类食物,或者量吃多了,需要进行调整。


糖友别吃三种早餐


早餐是一天最重要的一餐,如搭配得当,不仅让人精力旺盛,还能避免上午血糖波动,有利于全天血糖。有糖友认为,受大众欢迎的常见早餐组合也适合自己,这就陷入了饮食误区。小编总结了3种最不适合糖友的早餐模式。


一是高能高脂模式,如油条、炸糕、油饼等配豆浆、豆腐脑。


二是简易低卡模式,如馒头、咸菜、大米粥。


三是丰盛西餐模式,如面包、培根、荷包蛋。


糖友的健康早餐搭配,应该遵循高膳食纤维、高蛋白、低脂肪、低能量、低升糖指数和食材多样的原则。


吃糖多就会得糖尿病


吃糖多少和糖尿病没有直接关系,患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足够的胰岛素去“消化”糖分。如果胰岛素分泌和作用正常,吃了糖也能分解。


此外,糖友也不用绝对限糖。保持能量平衡,限制高脂、高热量饮食,增加运动,才是预防糖尿病的根本措施。当然,糖友应严格限制白糖、红糖等单糖,因为它极易被吸收,迅速升高血糖,加重病情。


糖友厨房:做菜,少勾点芡


不少人做菜都有勾芡的习惯,即把调制好的淀粉汁淋入锅中,使得汤汁浓稠,让菜肴看上去色泽好,锁住味道并减少营养素损失。不过这个习惯却不适合家中有糖尿病人的情况,为糖友准备的菜肴还是少勾芡为妙。


勾芡的原料主要是纯淀粉,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元素,且淀粉作为精细的碳水化合物,生糖指数甚至高于蔗糖。这是由于在勾芡过程中,淀粉遇水加热后迅速糊化,分子链被打开,成为独立的淀粉分子,我们称之为“胶化”。胶化以后的淀粉颗粒非常容易被消化道的淀粉酶接触分解,结果就是血糖浓度迅速上升。


其实很多烹饪方法都能保持菜肴的风味。糖友可选择低钠鸡精(每份菜5克左右),这样钠摄入比食盐低不少,其中的鸡肉、鸡骨浓缩提取物还可以锁住食材的味道,让汤汁更浓稠。也可用少量猪肉皮小火慢炖,有助于补充胶原蛋白营养。其实不管是炖、清蒸还是水煮、凉拌,这些健康的烹饪方法都可以做出香味扑鼻的菜肴。糖友要慢慢培养自己口味清淡的饮食习惯,这样可以享受食材本身的美味。


运动篇



“糖友”们怎样运动才更科学


糖尿病患者不宜进行剧烈的运动,而应进行有一定耐力的持续、缓慢、消耗的运动,并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研究表明,适度规律的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都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糖控制,两者结合才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佳运动方式。


有氧运动


每周应至少进行5天,每天运动30 分钟或30分钟以上,可累计计算,但每次须10分钟以上。


最好不超过2天做一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在通常情况下,步行是最安全的运动方式,快走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中等强度的活动,可作为首选。对于身体活动水平中等者,可以选择慢跑、划船、有氧操、乒乓球或羽毛球等。游泳、网球作为运动量较大的运动方式,适合于部分身体活动水平高和体能好者。


抗阻运动


每周应至少进行2—3次抗阻运动,不应在连续的2天内进行,最好隔日1次。


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可利用哑铃、弹力带和盛满水或沙子的矿泉水瓶来进行抗阻运动。关节状况较好的患者可选择登楼梯和跳绳等。太极拳作为有氧运动与阻力训练的结合也可供选择,由于其运动强度较小,应配合其他运动方式来进行。进行抗阻运动时,应特别注意负荷适当,不过大或过小,最好在运动医师,康复医师或专业教练指导下进行, 否则易出现运动创伤。


另外,建议糖友要为自己开出一张运动处方:


1.建立健康护理小组,组长为自己。家属、熟悉自己病情的医生、病友为组员。


2.根据自己的状况,制作出运动的强度、持续时间频率和项目,监测运动后的效果及运动中的保护措施等。在做运动时做好循序渐进,一开始运动的强度不要过大。


3.每次运动时间应该控制在30-60分钟以内,坚持每周运动3-5次。


注意事项

糖尿病人九种情况要调药


糖尿病人需要调整用药的9种情况:1.糖化血红蛋白值异常;2.血糖忽高忽低、波动明显;3.出现糖尿病并发症;4.体重减轻过快;5.压力过大;6.服药出现了副作用;7.用药方案太复杂;8.价格太昂贵;9.新药上市。


同类降糖药不能合用


有的糖友发现,使用单一的口服降糖药效果不好,于是会想:是该加量服用,还是再多吃一种药呢?在此提醒大家,如果服用一种降糖药已加至“最大剂量”,血糖仍控制不好,不能将现有药物继续加量。因为当一种药物加至最大量时,再增加剂量,药物的降糖作用并不会随之增强,即增量不增效,副作用却会明显增加。单一药物控不好血糖的患者,建议联合用药,即加服另一种或几种药物。不同种类的降糖药作用机制是不一样的,联合两类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可从多方面降低血糖,增强降糖作用,比单用一种降糖药的效果要好。

用四类降糖药要防贫血


口服降糖药是糖友的老朋友,然而很多患者不知道,降糖药也可能导致贫血。4类可能引发贫血的降糖药物,它们是双胍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磺脲类药物。并提醒广大糖友们,对降血糖药物的任何不良反应都不能掉以轻心。


血糖正常了,还用吃药吗


初发糖友经过积极正规的生活习惯调整、超重者减轻体重、药物治疗后,有相当一部分人可出现明显的症状缓解,甚至不用药物也可保持血糖正常,临床上称为“蜜月期”。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可达60%以上,糖友蜜月期可持续数周至一年,少数可持续数年或更长时间。


大家要正确看待“蜜月期”。“蜜月期”的出现代表胰岛部分β细胞功能有所保留,可以代偿,是个好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期间可以放弃饮食、运动控制和药物治疗。我们要认识到,2型糖尿病现在还不能根治,一旦确诊,表明胰岛剩余的正常β细胞数量已不足正常人的一半,且以约4%的速度逐年下降,目前尚无有效手段使其再生。如何保护好剩余的胰岛细胞就成了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就像一个存款不多又没有稳定收入的家庭,如何才能做到精打细算、细水长流呢?挥霍浪费肯定不行。所以,像上面提到的频繁聚会、肆意吃喝,断不可取,建议做好以下两方面。 


1.摒弃不良生活习惯,进行科学调整。调整饮食结构,限制总热量和脂肪摄入、以低升糖指数食品为主;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结合自身情况,至少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戒烟限酒,监测血糖。 


2.听取专业内分泌医生建议,采取适宜治疗方案。合理用药可减轻胰岛负担,实现血糖长期良好控制,延缓并发症发生,保证糖友生活质量,享受幸福生活。


患了糖尿病 吃西药会吃坏肝肾吗?


长期高血糖对肝肾功能的损害,要远远超过降糖药物对肝肾的影响,很多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肝肾不是吃药吃坏的,而是高血糖“泡”坏的。不用惧怕药物的副作用,所有的西药上市前都会经过严格的药物毒性试验,检测不同剂量、不同服用时长下,药物的毒性与副作用,只有合乎标准才能上市(也就是能在医院和药店中买到)。


那么如何判断降糖西药的副作用呢?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判断:一是观察降糖效果,看看自己吃药后血糖控制如何,有无低血糖,有无其他不良反应等。二是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一般建议,用药半年内监测2~3次肝肾功能,如果结果都没有问题,就可以放心使用了。半年后则每两个月检测一次。


为何一吃药就低血糖


饮食因素:糖友若按医嘱使用降糖药物后,未及时进餐或减少了进食量,所用降糖药物仍按原定时间发挥降糖作用,或存在相对“过量”的情况,就可能会导致低血糖。


运动因素:进行高强度、长时间的运动锻炼,或在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发挥最大效应时做运动,可能导致低血糖。


药物因素:不同药物类型降低血糖的时间不同;部分药物可诱发低血糖,如环丙沙星、扑热息痛等。


并发症:糖尿病并发肾病患者由于慢性肾功能损害,导致体内降糖药物代谢延缓,相对“放大”了药物的降糖作用并延长了作用时间,因此也可导致低血糖发生。


在频发低血糖的阶段,要熟悉急救措施:迅速进食任何可补充能量的食品(含糖饮料最佳),15分钟后再检测血糖;若血糖仍低于3.9毫摩尔/升,可再次进食,直至低血糖缓解,严重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吃完降糖药没食欲咋办


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但胃肠道副作用较多,如恶心、食欲减退、口苦等,还有“减肥”功效。部分糖友使用一段时间后,不良反应可自行缓解、消失。二甲双胍的缓释剂型胃肠道副作用可比普通剂型明显减少。


建议:1.遵循“起始低量、缓慢加量”原则,二甲双胍从小剂量开始;2.改餐中或餐后服药;3.换用缓释剂型二甲双胍。


糖化6.4%,用吃药吗


首先,在血糖异常增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时,可到正规医院完善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明确诊断,同时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和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这是目前公认的糖尿病诊断流程。其次,应明确糖尿病分型诊断。患者应到正规医院由内分泌专科医生完善相关检查,并作出糖尿病分型诊断,比如1型或2型糖尿病


确诊为糖尿病后,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病情相对较轻者可尝试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或在医生指导下采用一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 若未到达糖尿病诊断标准,则建议尽量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来缓解血糖升高,并定期到医院检测血糖。

(文章来自网络)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