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王虎峰:能力大、责任更大,龙头医院要在医联体中带好头

如今,龙头医院到基层看几个病人就走早已无法满足要求,更关键的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要带动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


特约记者|刘深

来源|中国县域卫生


“中国人以到大医院看名义为荣,以死在协和医院为荣;欧美人则相反,他们更爱家庭医生,不愿去大医院,因为那意味着病情严重。”


在11月16日召开的“2017中国价值医疗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这样表示中外患者就医习惯的差别。


针对眼下热火朝天的医联体,他认为,这是国际潮流,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纵观英国等国的医疗发展,我们会注意到这样一条路径:大医院住院治疗——日间医疗——院外护理。而我国的趋势则是:大医院住院治疗——日间医疗——下放基层。王虎峰认为,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英美国家是内部竞争,而我国是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的服务能力,调整优化医疗资源布局,这也正是医联体的重点。


近些年来,中国疾病谱的改变很明显。王虎峰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10个人坐一桌吃饭,有1个人有糖尿病,至少有2.7个高血压。如果四五桌人一起吃饭,便有1个恶性肿瘤。


形势如此严峻怎么办?还是要从供方(院方)、需方(患者)、支付方寻找大答案。从供方角度来看,现在三级医院院长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以前是将单体医院管理好就行,现在则是必须带好医联体内的一批医院。


“医联体是开展分级诊疗工作,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载体,对公平性、可及性、就医习惯都将产生影响。”王虎峰告诉记者,医联体建设的重点就是调整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有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政府布局,从规划入手,着眼于全局工作和资源优化配置来进行总体规划;二是坚持公益方向,创新机制;三是充分发挥医联体的集约优势。提供多样化的连续性服务,大力推荐慢性病预防、治疗和管理相结合,做到“防、治、廉、护”相衔接、相结合,弥补过去单体医疗机构对患者服务的局限性,体现连续性、有管理的医疗优势。


事实上,王虎峰尤其强调龙头医院在医联体建设应发挥引领作用。


如今,龙头医院专家到基层看几个病人就走早已无法满足基层的需求,更关键的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要带动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


龙头医院如何牵头进行跨区域资源配置呢?王虎峰针对不同的场景给出了以下三种不同的方式。


1.城市。在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员、专业康复机构等,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


2.城乡。城市与农村之间可以城市三级公立医院为主体单位,在已建立的长期稳定对口支援关系基础上,通过托管区域内县级医院等多种形式组建医联体,三级公立医院可向县级医院派驻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重点帮扶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


3.边缘穷困地区。大力发展面向基层、边缘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鼓励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


在王虎峰看来,医联体运行的整体效果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就医流向。患者向基层分流效果明显,基层就医占比提升,基层用药和基层发展速度提升,且同上级医院形成互补关系,医联体对分级诊疗的支撑效果显著。


二是效率提升。宏观上看医疗的公平性、可持续性、整体费用,微观上则关注患者就医成本下降,患者负担减轻。以往龙头医院太关注单个医院的微观效益,从门诊量、手术量等“量”上看确实很庞大,效益很高,但我们以后需要更多地关注宏观效益,看病难不难、负担重不重,要强调宏观和微观效应的统一。


三是发展建设。医联体不同级别医院在龙头医院的带领下学科发展迅速。


四是健康水平。慢性病控制水平明显改善,中长期居民健康水平提升。有些地方慢病控制得非常好,发病率每年都在大幅下降。


王虎峰呼吁,医联体的建设还需要配套政策逐步完善并加大支持力度。比如在财政方面,应对医联体建设、优质资源下沉的补助情况,建立财政补助资金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机制。在医保方面,应进一步发挥医保经济杠杆作用,合理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报销差距,发挥医保引导作用,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联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


~~END~~


越县域,越懂县域!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