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城阳区: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全面加强慢性病防控

2017年11月18日,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中国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暨第五届学术年会正式拉开帷幕,年会围绕“公共卫生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主题,邀请国内外多位院士及知名专家、学者,通过大会特邀报告、分会场交流等形式开展学术交流。

城阳区政府副区长吕永翠受邀参会,11月19日,在2017年中国慢性病大会分会场作经验交流发言,以《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全面加强慢性病防控》为题,从三方面介绍了城阳区慢性病防控工作主要做法和策略: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与部门协作机制,构建立体式综合防控体系;


二是坚持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营造全方位健康生活环境;


三是坚持全民参与与慢病管理共同促进,营造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网络。

城阳区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加强慢性病防控做法得到与会领导与代表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城阳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与健康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各项防治措施逐一落实,区域慢性病防治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先后荣获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6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9月我区以全省最高分成功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建立完善了政府主导与部门协作机制,

构建起立体式综合防控体系

建立政府主导机制


出台《健康城阳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城阳区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活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全区慢性病综合防控领导小组,将慢性病防控工作作为政府年度工作重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构建三级防控体系

区级层面以全区慢性病综合防治领导小组为主导,在区卫生计生局设立协调指挥办公室,统筹指导综合防治工作;部门层面主要是建立考核目标,明确责任分工,建立起以区卫生计生局为主体管理部门,区教体、人社等其它部门共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和联络员会议制度,医疗卫生机构层面主要是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设置疾病预防控制科,调增区疾控中心编制和岗位设置(2017年增加编制31名),对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提升防控能力,进而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部门联动为依托、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三级防控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细、落实。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累计投入9亿元对全区体育设施进行了配套完善,投入7.3亿元整合升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群众健身、就医的获得感得以大幅提升。按照每人每年600元标准,建立起基层卫生人员慢性病防控培训长效机制,强化了疾控、医院、社区三级专业防控队伍能力。 


坚持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营造了全方位健康生活支持环境

健全全民健身保障机制

实施全域布局,保障优先发展,完善配套建设,在全区形成“8分钟健身圈”,充分满足居民的运动健康需求。今年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并作为全国唯一区市代表作了大会典型发言,区委主要负责同志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综合施策实现健身设施广覆盖

坚持在环境整治、造林绿化中融入健康理念、运动元素,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场所,共建成免费登山路径400余公里、体育运动公园37处、笼式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等,全部实行24小时免费开放,连续4年承办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56%,营造起“全民健身、健康城阳”的浓厚氛围。


坚持全民参与与慢病管理共同促进

打造了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网络

注重全过程慢病管理

开展健康评估行动和慢病危险因素调查,实施慢病防控有效监测和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在社区、医疗机构、机关等公共场所建设各类健康自助检测点72处,开展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筛查和早期诊断,惠及7.7万余名妇女。开展60岁以上低保老人免费安装义齿,在全省率先开展儿童口腔疾病基本预防项目、8万余名儿童受益;创新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护照”,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及慢性病防治干预措施,受益老人4.32万人;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打包入户”服务,入户进行面对面健康教育、指导用药,8万余名老年人受益;在全市率先启用全自动、信息化移动查体车,为65岁及以上居民免费提供“一站式”体检服务,受益群众达12万人次。开展烟草管控,禁烟标识设置率达100%,实现全区无烟草广告,18岁以上成年人吸烟率降低3.46%。目前,全区慢性病早死率下降到15.4%,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05岁、较2012年提高0.55岁。,,对18-70岁常住居民进行行为危险因素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区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和趋势,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全面推行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在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室全面推广2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慢性病预防、保健、诊疗、康复中的作用。


注重全民参与自我管理

搭建健康教育平台,发布区级健康教育温馨提示短信息20余万条;在电视、广播平台开办《健康直通车》《健康有道道》《阳光城阳—健康郭娜说》等栏目,进行慢性病防治、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宣传;建设207处健康教育阵地,举办“全民健康教育大讲堂”400余场;成立“人人健康、幸福城阳”区级健康教育讲师团,巡回举办“菜单式”公益讲座,全区人群慢病知识知晓率达到68.71%。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建立了太极拳、秧歌队、广场舞等健身运动团队,目前全区每万人拥有健康管理师30.5人;建立减盐政策与环境支持体系,创建5家健康示范食堂和餐厅,培训餐饮业服务人员1100余人。建自我管理平台,在社区建立“结对互助、共同监督、健康自助”为主的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引导居民自觉处理健康问题、养成良好健康行为,居民健康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全区国民体质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9.1%,百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户籍人口的比例达到13.19/10万,被评为山东省长寿之乡。

注重全周期健康服务

自2011年我区率先实施重大疾病救助后,逐年加大救助力度,2016年投入大病救助资金达4276万元,同比增长25%,慢性病患者的报销额度和报销比例逐年递增,个人卫生支出比重明显下降,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推进医养结合,依托6处街道公立医疗机构和民办福利中心,在全市率先开展家护医养结合新模式,以农村参保失能老年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组织基层巡护团队定期登门服务,建立起“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联结合、养医签约、两院一体、居家巡诊”六种医养结合类型,为患病老人提供医疗服务,为健康老人提供慢性病防治、健康诊疗、健康教育等服务,做到“医、养、康、护”有效衔接;在全市率先试行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248家护理机构组成服务全域的护理网络,慢性病患者随访率和慢性病控制率明显提高。



今年8月份,央视《新闻1+1》栏目专题播出了我区医养结合的经验做法。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建立起青岛市市级医院和区级医院、区级医院和街道卫生院之间的医疗联合体,医联体内积极推进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的分级诊疗,设立“微医乌镇远程诊疗工作站”,实现转诊信息互联互通,使慢性病防治向纵深推进,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青岛市率先实现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补助、免费用药补助、绩效工资总量和家医设备配置”四个“政策性突破”。



组建街道级服务团队35个、社区级服务团队173个,开展信息化慢病随访,实现患者、家属和家庭医生有效互动;设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创新居民自助监测点、护士辅助检查点、家庭医生工作室“两点一室”建设,打破传统就诊流程,使签约居民享受“专属服务”,推动慢病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抓好信息化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医疗机构HIS系统(医疗机构电子病历)与慢病监测系统数据融合,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动态掌握区域慢性病发病大数据。创新“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引入社会资本、投入500余万元建成全青岛市首家设施完备、功能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基地,开发情绪管理、人际沟通、团队激励等方面的“心理课堂12讲”,研发含有23项心理指标的心理测试软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心理健康” 服务,为全区干部职工提供心理健康讲座、测试咨询、心理和行为训练等心理健康服务,8万余名职工受益。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