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健康科普】布鲁菌病健康教育处方

     布鲁菌病(俗称布氏杆菌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一般知识


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我国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牧区。主要通过羊、牛、猪等家畜传播,患者也可以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可通过皮肤粘膜接触传染、消化道、呼吸道传染。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率牧区高于农区,农牧区高于城市。

本病潜伏期3-21天,一般在7-14天内,少数长达数月。临床分为三期:(一)亚临床感染:常发生于高危人群中,血清学检测可发现布氏杆菌抗体,但是没有明确临床感染症状。(二)急性和亚急性感染:症状缺乏特异性。95%的感染者表现为发热,间歇热较为常见。主要症状是多汗,夜间和凌晨退热时大汗淋漓,汗味酸臭。70%以上伴有游走性大关节疼痛。坐骨神经、腰神经、肋间神经、三叉神经等均可因神经根受累而疼痛,体格检查可有肝、脾和淋巴结肿大(三)慢性感染:病程持续1年以上称为慢性感染,多数是因为不恰当的治疗和局部病灶的持续感染,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无急性期表现,由无症状感染者或者轻症者逐渐变为慢性。慢性期症状多不典型,主要表现为疲劳、全身不适、精神抑郁,可有固定或者反复发作的关节和肌肉疼痛,少数患者有骨和关节的器质性损害。经过系统治疗后约10%的患者出现复发,可在初次治疗的数月内复发,也可以在多年后发生,其机制与布鲁菌可在细胞内寄生有关。

化验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半数正常或者轻度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分类可在60%以上,血沉在各期内均增加,久病者可有贫血。病原学检查取血液、骨髓、组织、脓性脑脊液作细菌培养,10天以上才可以获得阳性结果。常用试管凝集试验来检测布氏杆菌抗体,效价在病程中有4倍或4倍以上的增长,或者抗体效价≥1:160时有诊断意义。



治疗措施

对于急性和亚急性感染者,需要注意休息,在补充营养的基础上给予对症治疗。利福平(600~900mg/d)和多西环素(200mg/d)为首选方案,连续用药6周,也可选用四环素和利福平联合治疗。有神经系统症状者选用四环素(2g/d,6周)加链霉素(1g/d,3周),复发率低。对于慢性感染者治疗用药同急性感染,但是可能需要更多的疗程。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预防保健

定期对牧场、乳厂和屠宰场的牲畜进行卫生检查。检出的病畜,及时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之。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必需深埋。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皮毛消毒后还应放置三个月以上,方准其运出疫区。病、健畜分群分区放牧,病畜用过的牧场需经三个月自然净化后才能供健康畜使用。加强对畜产品的卫生监督,禁食病畜肉及乳品。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对与牲畜或畜产品接触密切者,要进行宣传教育,做好个人防护。对接触羊、牛、猪、犬等牲畜的饲养员,挤奶员、兽医、屠宰人员、皮毛加工员及炊事员等,均应进行预防接种。


文/感染病科  赵凤丛

编辑、排版/巴亚尔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