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黑天鹅?石头帽?——从莎普爱思事件看中国神药的未来管控

这几天,莎普爱思A股已经停牌,在相关的论坛上,有的股民愤怒着要向莎普爱思索赔,有的股民幸灾乐祸地猜测复牌后会有几个跌停,有的股民脑洞大开地问为什么不起诉丁香医生,最惨的一位是在2年前房价开涨之前,37元/股满仓莎普爱思,打算涨了之后出货买套房的……


几个金融行业的朋友问我,对这次的莎普爱思黑天鹅事件怎么看,后续还会有哪家药企有类似的风险,还有问我为什么没早点儿预测出来的……


冷静下来想一想,莎普爱思真的是黑天鹅么?


我们先来看看百度百科上对黑天鹅的解释:一般来说,“黑天鹅”事件是指满足以下三个特点的事件:具有意外性;产生重大影响;虽然它具有意外性,但人的本性促使我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造理由,并且或多或少认为它是可解释和可预测的。


乍一看,莎普爱思完全符合以上的情况,但若深入地评估一下,就会觉得这次的事件既不意外,也不是完全不可预测的。日本长篇巨著《哆啦A梦》中有一回目,介绍了一种神奇的道具“石头帽”,使用者戴了它以后,虽然实际上不能隐身,但会变得像路边的小石头一样,别人可以感觉到石头的存在但不会去注意和理会。在我看来,与其说莎普爱思是黑天鹅,不如说莎普爱思戴上了石头帽。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莎普爱思在这次事件之前就有着不小的风险,只是多数人更热衷于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对其中的风险虽然多少有些感觉,但并不去理会。具体来说,莎普爱思的风险有这么几点:


1. 莎普爱思是一个投入巨额广告费用的OTC西药


应该说,历史上凡是符合此定义的,出事的概率极高。可能正是所谓的盛名之下,必受其累吧。远一些的例子有康泰克的PPI事件、瑞芝清的儿童用药事件,斯达舒的毒胶囊事件,近一些的例子比如吗丁啉的心脏风险事件,基本都符合如上的定义。有些朋友可能会问,保健品就没事么?中成药就没事么?我认为至少在风险上,保健品和中成药要小的多。原因说白了也很简单,保健品本身就不能称之为“有疗效”,而中成药的疗效说起来也多数是不清不楚,而从安全性角度来看,这两者一般是相对较好的。可能还有朋友会问,那还有很多OTC西药没出事啊?嗯,问得好,我们来看看第二点。


2.莎普爱思缺乏循证证据,也几乎没有医院销售


OTC产品都是由处方药转化而来的,一般来说,都是经过多年临床使用验证了疗效和安全性的经典产品。其中很多产品也依旧同时作为处方药,属于临床的一线治疗药物,比如《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仅仅推荐了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2个OTC类药物,该推荐来自WHO制定的相关指南。


莎普爱思不仅缺乏指南推荐,而且相关临床研究也很少。尽管在有限的几篇文献中,莎普爱思的疗效优于白内停等对照品,但是在眼科的几位核心专家心中,显然还是缺乏足够证据的。莎普爱思在转化为OTC之前,曾经也尝试过医院销售渠道,然而效果不理想,于是就转去投入巨额广告,这虽然在一时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也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为什么很多大型制药集团即使赔钱也要花大代价去养一支负责医院OTC销售的团队?一方面,医院处方可以带动零售药店的销售,患者在医院处方后更愿意去零售药店买相同品牌。另一方面更为重要,医院销售团队承担着学术推广的任务,可以随时了解医生对产品的反馈,更好地制定未来的产品策略和企业战略,有维护医生群体的效果。我认为莎普爱思在这一点是非常欠缺的。


3. 单只产品在公司中的销售收入占比过高,高到难以转型


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国内的市场营销也非常迷信一个叫做“二八原理”的概念,往往干着干着就把资源砸到同一个地方了。国际大厂为什么不怕类似事件?人家大头是处方药,本身OTC占比就小,OTC里面产品线也长,品牌也多,有着很强的抗风险能力。比起来,莎普爱思一个眼药水的占比太高了,2.6亿/年的广告费用如果拿出一些投在别的产品或者后续研发上,虽然可能会少卖一些,但是至少抵抗风险的能力会大大加强。从转型时机来说,当一个OTC产品已经要走向夸大宣传了,这时就应该自我警醒了。虽然一时盛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但往往转眼间就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般干净。

 

写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说,道理我都懂,我就想知道还有哪家药企是戴着石头帽呢?仔细看来真的比比皆是。国内医院销售TOP100的产品中,没有循证证据或者严重超适应症滥用的产品占据了差不多一半的水平,很多达到几十亿销量。莎普爱思被冠以神药之名,却只有7.5亿销量,比起很多产品,只是小巫见大巫罢了。下面就从莎普爱思事件出发,简单的聊一聊未来神药有关的政策风险吧。

 

国内的神药大致有3种产生途径,最常见的还是历史遗留产物,即地标转国标而来,并没有进行临床有效性评价。另外一些是属于国外虽然有过上市,但后来因为疗效证据不足退市,而国内没有做到同步退市的产品。最后一种是比较新的,就是上市时批了一个很窄的适应症,在这个很窄的适应症下确实是有疗效的,但却在临床进行超适应症推广,造成大量的超适应症滥用。莎普爱思之所以被冠以神药,这几种情况是兼有的。

 

国家政策未来预计会从以下几个层面对神药进行管控:


1)从药监层面,虽然我们目前建立了相对完备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出现重大安全性问题的药物有了比较合理的退市机制,但从有效性角度来看,还是缺乏一个有效的再评价体系,这两方面综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中国特色的“安全无效”的药物,也就是神药。未来针对这一点,我相信建立起一套药品有效性再评价体系必定只是个时间问题。现在药监机构虽然有着紧急而且更重要的一致性评价任务,但抽出精力来搞一次小型的专项整治还是有可能的。比如把主流国家(西欧、美、日)的上市药品和国内做对照,重点考察主流国家未上市或者退市的产品。

 

2)从卫生层面,现在卫计委已经在大力推广临床路径,对神药就是个很好的限制。如果未来再进一步细化,比如结合诊疗指南,就会更进一步压缩神药的生存空间。目前各个临床学科的指南多数是由医学会等协会制定,并不统一规范,也暂时不具备政策效力。未来随着疾病相关分类代码的推进,临床路径也在逐步完善,相关的指南可能也会走向规范化,对合理用药有着重大的意义。另外关于医生的收入改革,估计也会迟早被提上日程,为什么神药在顶尖医院反而没什么销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顶尖医院的医生不需要这种神药带来的灰色收入。

 

3)从医保层面,首先是从目录上来讲,国家医保目录把控得很好,基本杜绝了神药的出现,即使有一些进了目录,也严格加以限制。现在就看地方目录的调整情况了,因为从上一轮目录来说,神药多数是出现在省级增补目录里面。第二点是医保监控合理用药,可以从报销比例上降低神药的报销比例,或者降低支付标准。第三点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比如按病种付费,在制定病种金额的时候就严格按照指南和临床实践,把神药类的金额排除在外。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吧。真正意义上的黑天鹅是很少的,而有的时候戴上石头帽往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风险永远是伴随在产品左右的,只是有大有小。最大的坑往往会出在那些“虽然明明懂得风险巨大,却要故意视而不见”的企业身上,达摩克利斯之剑迟早会落下,无非只是时间早晚罢了。只有制定好长期的产品策略,正确的分析解读市场和相关政策,合理的规避风险,才是企业的长久之计。


年终盘点:2017年中国制药圈十大热词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