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她背着“小药箱”守护“大草原”


四月的桑科草原一片枯黄,远山覆盖着浅浅的积雪,河滩上闪耀着动人的银光。

清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桑科乡达久滩卫生室,炉子中燃烧的牛粪终于让阴冷的屋子里多了些温暖。不久前从北京归来的全国人大代表、乡村医生旦正草推开了卫生室门窗,让阳光透进来。

旦正草刚刚接到一个求助电话,正焦急地等待着患者到来。上午10点钟左右,卫生室门口很快就拴上了马,不少牧民抱着孩子鱼贯而入。(文/摄 孙韧 潘松刚 林丽)

这一天,来自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的卓玛草担心正在发烧的2岁孩子,赶了近40多里路来找旦正草诊治。夏河县地处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下辖3个镇10个乡,如旦正草一样有行医资格的乡村医生却仅有7名。

如今,旦正草已经坚守桑科乡草原到第19个年头,是牧民们交口称赞“草原曼巴”(曼巴,藏语“医生”之意)。

旦正草说,一想到能为牧民治病,就觉得特别幸福。“以前,这里的医疗卫生条件差得很。帐篷中铺着牛粪,妇女就躺在上面分娩。”1992年在乡镇卫生院参加赤脚医生培训的旦正草第一次去到牧民家中,亲眼目睹了这一触目惊心的场景。旦正草说,那时候99%的牧民妇女都是在帐篷中分娩,卫生条件实在令人堪忧。

对此,旦正草暗下决心,要当一名为牧民服务的好“曼巴”。不久,她就被选派到甘肃省卫生学校,选择了妇产科作为主修科目。

1994年,旦正草在夏河县保健站成为了一名助理医师,并开始学习传统藏医药知识。然而,在旦正草心中始终惦念的依旧是家乡的草原。2000年,旦正草从县保健站辞职,多方筹措资金,在海拔3600多米的桑科乡达久滩村开办起当地第一家村卫生室。

此时的旦正草刚刚结婚两年,孩子也才一岁多,却迫不得已要与家人聚少离多。

能够盖起这样一个简陋的村卫生室也实属不易。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县城里能买两块砖的钱,到了桑科乡却只够买一块砖。旦正草说,起初砌墙用的都是空心砖,附近也只有三户人家,添置了一些基本药物,村卫生室就开张了。

尽管条件艰苦,可旦正草终于有了服务广大牧民的“根据地”。直到2011年,她才将漏雨的房子进行第一次翻修,这里到2012年这里才通上电。

多年来,旦正草的足迹遍布整个桑科草原。草原上人烟稀少,牧民们过着迁徙的生活,且居住得相对分散,有时候一条沟只有一两户人家。

旦正草说,2014年以前,她每年都会为牧民接生10-20个孩子,有效减少了孕产妇感染的几率。她一天要看20-30个患者,少的时候也有10多个。遇到特殊情况,出诊一趟就需要两天时间。

出诊路上天气变幻无常,有时候倏地一阵风,就是瓢泼大雨,甚至六月还会漫天飘雪。赶路时,旦正草经常会遇到狼,甚至因为不慎跌倒,要自己给自己缝针。

旦正草印刷了许多藏语宣传单,经常深入牧场为妇女讲解保健常识和卫生知识,在她看来,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健康知识是关键。村卫生室方圆两百里范围内,60%以上的藏族妇女和儿童患病都会找她诊治。

旦正草还会为特困群众减免医疗费用。“现在村卫生室也实行药品零差价,尽管在这里不能给牧民输液,我也不鼓励患者经常输液,但是藏医药疗效非常好,受到了广大牧民的欢迎。如今,村卫生室每年能够差不多能有4万多元收入。”旦正草说。

清晨,旦正草从储藏室取来牛粪粪作为燃料,用来取暖和煮水。外出拾牛粪,是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牧民们遇到健康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求助旦正草,电话和微信都是沟通的重要渠道。

接过患者的求助电话后,旦正草开始焦急等待。

药柜中超过一半空间放得都是藏药,是旦正草治病救人的“法宝”。

全国人大代表旦正草利用闲暇时间,为村民传达两会精神,并进行健康宣教。

在出诊途中,旦正草为偶遇的村民提供健康指导。

旦正草对待小患儿十分有耐心,与家属交流注意事项。

旦正草去往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的一户牧民家中出诊。措姆一家四口都曾是旦正草的救治患者,这个奔向旦正草的6岁男孩扎西昂秀,就是旦正草亲手接生的。

责任编辑:贾占峻

新闻来源:中国网

投稿邮箱:150585708@qq.com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