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中国有几千万人每天假装会养生,其实都是闹笑话


前些年有人相信“喝绿豆汤包治高血压”、“生吃茄子能减肥”。现在也还有人相信,喝两口药酒,能治所有病。盲目养生可能是因为科学素养不高。来看看数据。


中国科协2015年开展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仅为6.20%,有19个省甚至不到5%。估算一下,有多少人继续上着假养生的当。以下这几种假养生,现在最容易坑你。

 


1


走路好,那就每天2万步

 

占领朋友圈步数排名前几,成了一些养生达人的一个小目标。

 

走路,确实是很好的运动,连世界卫生组织都说过: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运动是“走路”。

 

但是如果你想在步数上碾压别人,那么,你可能同时碾压了自己的膝盖。

 

骨科专家指出,走路运动虽然有利于健康,但运动要掌握适当方法,一味大量走路或会损伤腿部!

 

看看这些走出来的病:

 

走出了的滑膜炎

 

前不久,杭州的刘先生想通过暴走减肥,每天走的步数都在15000以上。没想到,不到一星期,就患上了膝关节滑膜炎

 

医生说,刘先生是走得太多了!属于过度运动,已经伤害到了身体。

 

日行2万步,膝关节积液

  

张阿姨今年50多岁,平时爱好锻炼身体的她,经常到附近公园散步,基本上每天两万步打底。没想到,这种追求健康的方式给她带来大麻烦。

 

正是因为走路太多,对膝盖产生了损伤,时间长了,原本应该起到润滑关节作用的关节腔液越来越多,这才形成了积液。

 

日走3万步,断了大腿骨

 

一位60多岁的病人,这位病人体重60公斤,身高一米六,从一个半个月前开始,这位病人每天暴走15公里。

 

刚开始锻炼有点腰酸背痛也正常,但走了半个月以后,一站起来就觉得右边大腿根部疼痛。当时还可以走路,就以为是扭伤了,撑着没到医院去。后来,越来越疼,病人才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原来是大腿的骨头“走断了”......

 

你的身体每天能承受多少步?

 

每个人承受的运动量不一样。如果平时有运动习惯,每天一万步两万步并不困难。但平时缺乏运动的人,突然一天内走上两万步,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和运动系统造成太大负担。如果持续这么做,可能出现关节、韧带、骨骼损伤。

 

对中老年人来说,每天可以坚持轻负荷的锻炼30分钟以上,但不要超过1小时。如果换算成步数,大概在5000~10000步。

 

到底怎么走才最健康呢?

 

走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世界上最好的运动”。研究表明,走路多的人身体会更健康。无论是徒步旅行还是记步运动,都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专家认为每天走6000步才能达到健身的效果,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专家认为:每天走6000步,约3000~4000米的行走距离,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 。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因此每天6000步,是走路最健康的步数!

 

每天,我们上厕所走几步,上下楼走几步,办公室里走几步……但除了这些零碎的步数,每天能够一口气走上6000步是真正能够改善大家健康的。只要一口气把这6000步走完,长久坚持下来,健康状况就会有质的改善。而最佳的锻炼时间是早上8点~10点。

 

心脏一天通过跳动要往外打10万次血,血出去后还得回到心脏,谁在起作用?全身的640块肌肉。只要肌肉运动,就会把血挤回心脏,我们的眼睛打开、闭上、再打开,眼皮使劲就能够把眼球上的血挤回心脏;我们走路,每走一步就相当于把脚上的血挤回心脏。

 

通过走步让心脏好起来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把胳膊摆起来,最好摆到齐肩平,把步子迈开,配上呼吸。每天坚持15~20分钟,比走两个小时都要有效果。


 

2


 维生素好,那就不管缺不缺,都补补

 

补维生素,好像也成了一种流行,尤其是老年人和办公室白领,好像每天吃一颗维生素,才能显示自己对健康的重视。

 

但是维生素是身体必需,但并不等于,每个人都需要补。

 

日常吃的食物中就含有各种各样的维生素,饮食均衡的人,基本不需要额外补充。而且维生素种类多,功能也不同,不对症的乱补,不仅治不了病,反而可能补出病。再者,维生素并不是成能药,不能防治百病。

 

举个例子,胃溃疡患者大量服用维生素C,不仅无效,而且还会加重对胃的刺激。还有人把维C泡腾片当成每天必吃,但其实维生素缺乏者才需要补充,长期过量服用可能导致尿路结石等。维生素,别乱补。

 


3


为了锻炼身体,那就每天晚上暴汗打卡

 

下班后去健身房打卡“撸铁”“暴汗”,也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标配。这样真的好吗?

 

白天生活很忙碌,身体很疲累,到了晚上却还专门找时间去运动,而且运动时间还很长,直到大汗淋漓。其实这个习惯看似健康,其实对身体也不好。

 

运动也要适度。如果从运动强度而言,控制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的轻微运动,运动到微微出汗,这是有利健康;如果运动时间又长、自己感觉很累,这种运动是透支、伤害身体。

 

而且睡前的剧烈运动会让身体过于兴奋,进而影响晚上的睡眠。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晚上跳广场舞,跳的一身大汗,影响睡眠,长此以往对身体也不好。

 


4


喝水好,那就一次猛喝8杯

  

“每天需要喝8杯水”几乎成了常识,但并不意味着你一下要喝这么多。尤其是有些人,白天忙得一口没喝,晚上想起来今天没喝够,开始猛灌,这样真不是养生。

 

咕咚咕咚一次喝个饱会加重肠胃负担。而且可能会引起“低钠血症”,会导致昏睡、恶心、抽搐甚至昏迷,如果不及时治疗,严重者还可能死亡。

 

“每天8杯水”,是因为人体每天从尿液、流汗或皮肤蒸发等流失的水分,大约是1800~2000毫升,所以才说,健康成年人每天需要补充2000毫升左右的水分。最好把需要喝的水总量分配在一天中各个时段喝,每次200毫升左右。


西方人之所以一天八杯水,是因为他们是食肉民族,他们的体质是热性的。而中国人自古以来男耕女织,以五谷为生,以素食为主,几千年来形成的体质是温和偏凉体质。

 

所以,西方人的那一套养生标准,喝牛奶、生吃蔬菜水果、喝冰镇饮料、喝八杯水不适合中国人。不要拿西方的标准套牢自己,不要拿别人的标准套牢自己。

 

那么中国人该怎么喝水?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一切以自己身体感觉为主,小编给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小伙伴们参考。

 

第一,一点不渴不要喝水,微渴的时候喝水最好,这时候喝水最容易被身体吸收。注意,是微渴,你别走入另外一个极端,大渴时才喝水。中医很讲究这个微,出汗时要微微出汗,微饿的时候吃饭也是最容易吸收的。

 

第二,千万不要一大早起来喝一大杯凉白开,早上起来可以喝一杯温水。阳虚的人可以加几片姜,帮助你的阳气生发。早晨可是我们的身体阳气刚刚生发的时候,这时候的阳气很微弱就像小孩一样,经不起风吹雨打,需要小心呵护。你大一杯凉水下去,美其名曰排毒,实则伤害了你的阳气。

 

第三,不要用果汁饮料浓茶来代替水,尤其是碳酸饮料会加速你身体的脱水。最好的水是活水,是天然的矿泉水。如果条件不允许,白开水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加几片茶叶也是可以的。切记切记不要以浓茶来代替水哦,浓茶是利水利尿的,会加剧身体的脱水。

 

第四,任何时候都要喝温水。越渴的时候,越热的时候越要喝温水,拒绝一切冰镇的水。这一点已经强调了很多遍啦,

 

第五,喝水要慢慢喝,三口为品嘛,一饮而尽那不是豪爽,那是牛饮。有户外经验的人深有体会,一瓶水小口喝可以喝很久,还解渴。

 

第六,感冒的时候不是要多喝水,而是要多喝粥。相信小伙伴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你感冒了告诉亲戚朋友,她们无一不外对你说要多喝水。只有真正爱你的那个人才会默默地为你熬一锅粥,不仅温暖你的胃,更温暖你的心。

 


5


保健品、补品好,那就天天吃

 

喝两瓶口服液,就能治癌症?吃一罐“**油粉”,就能防老年痴呆?人参、鹿茸好,就天天吃?

 

别坑自己了,乱吃保健品吃出了病,例子不少。记住:保健食品的本质就是食品的特殊种类,并不含有全面的营养素,不能代替其他食品;它不是药,不能代替药品,治不了病,也救不了命。而补品的好处,是针对对症的人,能补益身体,不对症的人吃了,甚至会火上浇油,造成可怕的后果。

 

别乱吃,如果要吃,先咨询医生的意见,别自己乱服。


 

6


吃太饱不好,那就坚持断食

 

断食能排毒、断食能减肥、断食是一场“正在横扫全球的瘦身革命”?不仅能身体轻盈,还能让灵魂得到修炼?

 

来看看一位知乎网友的回答:


 


吃饱、吃撑,的确对身体不好,会造成肥胖、慢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但完全反其道而行的“断食”、“辟谷”,不吃饭,就是对的养生吗?真能起到“清理肠胃”的作用?

 

中医师解释过,“辟谷养生”并没有中医的理论基础,也不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从现代循证医学的角度来看,目前也并没有证据直接证明辟谷对身体有好处。

 

断食、辟谷会打乱胃肠道的正常运行、肠道的通透性、消化液的分泌,还有营养物质的吸收等受到影响,易引起身体代谢紊乱,会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7


粗粮五谷好,那就吃五谷杂粮粉

 

多吃五谷,不生杂病。

 

意外的是,营养专家推荐的五谷,居然造成了“五谷杂粮粉”意外走红!但是打磨成粉状以后的五谷杂粮粉,可就不同了。吃它不仅不养生,还可能让你需要看医生。

 

吃五谷杂粮之所以有助于健康,一方面五谷杂粮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促进肠胃蠕动;另一方面也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但把杂粮磨成粉后,膳食纤维没了,剩下的只有淀粉和糖类。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很可怕的,因为它会增加血糖吸收,提升血糖的速度很快,对身体非常不利。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