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汉和于主任是怎样结下的不解之缘呢?故事还得从8年前说起。2010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一场大雪过后,整个世界都被染成了白色,零下十几度的气温仿佛把空气凝固了,路上的车辆和行人比往常都少了许多。于福恩主任同往常一样在门诊坐诊,一对满身是雪,裤子上还沾了些许泥巴的老夫妻,步履蹒跚相互搀扶着走了进来。
“老哥哥,你们怎么了?是不是摔倒了?”于主任关切的询问。
“老伴儿头晕,刚才摔了一跤。”男人回答道。女人没有说话,重重的坐在了诊凳上,双眼紧闭,脸上一副痛苦的表情。
“好,我先看看。”于主任一边说着,一边拿起听诊器开始了检查,并不断的询问着病情。
经过检查和化验,最终确诊老人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需要住院治疗。老两口犹犹豫豫的答应了,去了住院处办理住院手续。送走老两口,一个问题萦绕在于主任的脑海里:这么恶劣的天气,只有两个老人自己来就诊,他们的儿女呢?
待孙妈妈住进了病房,于主任也是格外的关照这个“特殊”的病人。孙妈妈的病情渐渐稳定了,但自从入院以来,始终都是老两口在医院里,从未见过他们的孩子来医院探望和照料。孙妈妈的病情虽已有好转,但每天仍然目光呆滞,愁眉不展。这天,于主任查房结束,见老两口正在病房里说话,便走进病房,跟老两口拉起了家常并很谨慎地询问起他们的家庭情况。还没等孙老汉回答,孙妈妈就啪嗒啪嗒的掉起眼泪了。
孙老汉叹了口气说:“就我们俩了。”然后停顿了。
于主任关心的问:“那孩子呢?”
“没了,一年前没了。”然后泣不成声。
孙妈妈也开始抽泣起来,颤抖着说:“孩子走了,天塌了一样,平时就是想他,可这一住院,更觉得没了依靠。”
于主任顿时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安慰两位老人。“我能为你们做点什么吗?”他问道。两位老人摇了摇头。于主任也知道这句话是多么的无力,他脚步沉重的走出了病房。
回到办公室,他认真的思索了一番后,立即召集了科室医护人员开了一个小会。他把老孙家里的情况向大家做了详细介绍,请大家建言献策,该如何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爱心汇聚成温暖的河流,当班的医护人员当即凑钱给老两口送去了水果、牛奶,并开始轮番给老人打饭,排班照顾孙妈妈。而这仅仅是帮扶的开始。
半个月后,孙妈妈出院了。不久后,孙老汉家迎来了一群“贵客”——神经内科的医务人员。
他说:“我想都不敢想!城阳人民医院的大主任、大专家、医生护士们竟然能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来到我家看望我们,给我老伴儿复查,还给我们买东西。”
原来,于福恩主任带着团队的同事一起来到了孙老汉家里,给孙妈妈进行了出院后的复查,并带来了药品、水果、米面油等慰问品。老孙夫妇再一次热泪盈眶,这次不是心酸的泪,而是开心幸福的泪花。
于主任对他说:“老孙大哥,以后咱们就是朋友了,我们科里的同事都是你的亲人,你以后有什么困难就告诉我们,我们尽力给你解决。”原来,在于主任的倡议下,神经内科医护人员决定和老孙结成一对一帮扶关系,定期看望和帮助老孙夫妇,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从那以后,孙老汉也真的把于主任当成了自己的贴心人,老伴儿身体不舒服就会直接给于主任打电话咨询,甚至村里好多人都找老孙联系医生看病,因为全村人都知道老孙攀上了“大关系”。渐渐的,老孙成了村里的红人,他也乐此不疲的为大家服务,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充实,也越来越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一天,老孙又打电话给于主任,说村里有个老人不舒服,不知道什么情况,让他去医院他还不肯去。于主任说:“没关系,我们就去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科里的医护人员去你们村子进行一次义诊,给大家查体。”老孙一听,高兴坏了,立马开始张罗起来。从此以后,每隔一段时间,神经内科的志愿者们就会来到河崖村给大家查体、对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做预防健康宣教。病情轻的进行简单治疗,病情重的则建议来医院进一步检查诊治。
从那以后,宁静的小山村热闹了起来,志愿者的爱心温暖了孙老汉一家,也温暖了整个河崖村。
从此以后,孙老汉家的事儿就是神经内科的事儿,孙老汉成了神经内科的“编外人员”。神经内科在于主任的带领下,对孙老汉的帮扶一做就是八年。这是真正的医者仁心,是医护人员的爱心向社会播撒的温暖阳光,他们的爱心驱散了失独老人内心的阴霾与痛苦,帮助老人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他们带给孙老汉的不仅是爱的温暖,更是生活的希望,他们梳理的不仅是医疗工作者的光辉形象,更是老百姓对医院的口碑。
供稿:团委 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