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源于中医传统理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它是利用夏季气温高,集大自然及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扶持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所以别再抱怨酷暑难耐,特别是虚寒体质者,好好利用这一夏,使身体恢复健康,让体质打个“翻身仗”!
三伏贴
三伏贴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种冬病夏治的方法。济宁市中医院从1986年开始每年都开展三伏贴治疗,时间已长达30余年,不管在药物配方还是高效穴位选取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据介绍,每年三伏贴到来前,济宁市中医院针灸科的中医师们都会提前选择白芥子、细辛、半夏及麝香等辛温、散寒类药物放在砂锅中粗炒,研成粉。用时用姜汁调成膏状备用。用时可用胶布固定敷贴于所选的穴位上。贴敷当日,医生一般会先为就诊者把脉,分清其体质虚实,并结合其所患疾病的情况,选择需要贴敷的穴位(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为较多选择),再进行贴敷。这样,药物就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扶正祛邪,提升人体阳气,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冬天发病次数,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另外,冬病夏治除了大家熟悉的“三伏贴”外,还有针刺、艾灸、脐灸、督灸、中药外敷等。
针刺
选择在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应用针灸防病治病的疗法由来已久。早在《黄帝内经》时代,便对冬病夏治中的针灸疗法有详尽论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此时,人体肌表毛孔开泄、经气旺盛,针灸治疗时较易激发经气,产生针感,从而提高疗效,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此时如果配合具有激发阳气作用的穴位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肾俞、命门、气海、关元等穴位,对颈椎病、肩周炎、腰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荨麻疹、慢性腹泻、胃肠功能紊乱症等具有非常好的疗效。
艾灸
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逐痹、回阳固脱、消淤散结的功效。其中艾叶的药物成分通过皮肤渗透至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同时通过药物对局部穴位的刺激,以激发全身经气,通过微小血管的吸收输送,发挥最大的药理效应。夏天进行艾灸选择的穴位应与冬季有所不同,可以选择与脾肺肾三脏相关的背部穴位,如脾俞、胃俞、大肠俞、大椎、身柱、肺俞、肾俞、命门、次髎等等。
脐灸
肚脐隶属于任脉,通过经络与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脉相联系。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国著名针灸专家高树中教授认为肚脐深部恰是人体太极和命门所在之处,也即元气的发生之处。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而脐之所在,为元气所聚之处,脐灸法是古人总结的强壮人体元气最重要的中医外治法,将之广泛运用于临床后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高树中教授在《中医脐疗大全》中记载,脐疗对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神经、心血管等系统均有作用,并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等100多种疾病的治疗,并可用于养生保健。济宁市中医院针灸科已全部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督灸
督灸法是用艾绒放置在督脉的脊柱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用于缓解因风寒、湿邪所致的颈、肩、腰、腿痛及软组织扭挫伤等所致的疼痛,尤擅治疗由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所引起的疼痛;另外,督灸还可以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整脏腑虚实,达到增强免疫,延缓衰老,养颜美容的效果。
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是将具有特殊功效的中药打成粉剂敷于体表,然后运用红外线仪器提供热量,将药物有效成分渗透到皮下筋骨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止痛等作用的一种治病疗法。红外线提供的热量可以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使药物在患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夏天毛孔开放,更有利于药物的渗透,故夏天中药外敷对多种疾病具有更好的止痛作用,如颈椎病、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关节炎、肩周炎、腰肌劳损等。
●哪些疾病适合冬病夏治?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体虚容易感冒等;
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腹泄(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痹症: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等;
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痛经、乳腺增生等。
咨询地点:
济宁市中医院门诊综合楼二楼(针灸科门诊)
咨询电话:
0537-6551913 (门诊)
0537-6551968(病房)
资料提供:针灸科一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