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中老年人要警惕!夏天一个动作可能令心脑血管瞬间崩溃


高温不只会让人中暑,还是心脑血管的“劲敌”。从临床经验上看,每年的七八月份都是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一个高峰。


这是因为,一方面,身体为了散热,会使体表的血管扩张,更多的血液循环到体表,心脏等器官的供血相对就少了;


另一方面,气温升高,心跳、血流速度会加快,心肌耗氧量也会随之增加。


研究显示,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会明显上升。


中医学对心脑血管的认识


心脑两者关系主要表现血液的运行调节神志两方面。


心主血脉,心运血以养脑,脑方能主神明,而心的生理功能每受脑主神明的影响,因此心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心脑血管的病位在于心脑之络脉,络脉失养、络脉痹阻、络脉受损为其基本病理变化。气血失和是心脑血管病的基本病机。


任何致病因子侵犯心脑,势必首先影响气血失和,循行受阻,造成心脑失养。


炎夏到来,心脑血管病患者需多警惕这些生活细节,关注身体变化。


警惕七要点


1.不要猛回头


临床数据显示,颈动脉狭窄、斑块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原因。


一旦颈动脉内不稳定的斑块“受刺激”脱落,会给心脑血管带来重创,引发心梗、脑梗,甚至可能威胁生命。


尤其在夏季,人体很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和血液粘稠度高的情况。



建议: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生活中不要有“猛回头”的动作,以免意外发生;


避免需要突然发力的动作,比如打羽毛球、篮球、突然起床等。


2.温差别太大


炎热天气,不少人都会长时间身处温度过低的空调房,乍一出门到高温的环境中,温差的骤然变化,很容易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诱发心梗或脑梗。


尤其是入伏后的“桑拿天”,由于空气中湿度增高,含氧量降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很容易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



建议:


当天气闷热、空气湿度大时,室内最好开启空调,但温度不要太低,与室外的温差以8摄氏度为宜;


隔几个小时要开窗通风换气,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3.饮食要注意


天气热会导致人的食欲下降,因此夏季饮食宜清淡,吃得太油和太咸会使血脂和血压升高,不利心脑血管健康。



建议:


日常饮食多以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为主,还要经常吃些瘦肉、鱼类,保证蛋白质摄入;


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少吃大排档、冷饮,以免发生腹泻,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诱发心脏不适。


4.晨练别太早


夏季天亮得早,不少中老年人都有早起晨练的习惯。但在夏天,这有可能带来致命风险。


相关研究证实,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死发生在上午4~10点,这段时间被业内称为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



建议:


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应尽量避开早间时段锻炼;


炎热天气下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尤其要少去温度高、湿度大、人口稠密的地方;


穿着浅色、透气和宽松的棉质衣服,戴上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


5.保证水充足


对于患心脑血管病的人来说,每天适量饮水十分必要。


尤其在夏季,身体的水分会被大量蒸发,如果这时候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血液变得黏稠,极易突发心脑血管事件。



建议:


每天的喝水量不少于2000~2500毫升,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


半夜醒来也可适量补点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


6.房颤赶紧治


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要大于普通人,尤其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增加,水分流失快,导致血液黏稠,易发血栓类疾病。


因此,房颤患者夏季更应当心。    



建议:


房颤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评判中风危险因素,如果结果显示有中风风险,无论有无症状,也无论阵发还是持续性房颤,一定要每天坚持服用抗凝血药,不可随意停药;


还有一些预防房颤中风并发症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比如左心耳封堵术等,主要适用于无法长期服用或耐受口服抗凝剂的房颤患者。


7.血糖别降太低


低血糖是糖尿病心血管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会增加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


人体的血糖变化与季节关系非常密切,夏天更易发生低血糖:


夏天白天较长,睡眠较少,活动较多,人体热量消耗增加,血糖消耗增多;天气热,人们普遍食欲不振,糖类的摄入量减少,引发低血糖发生率增加。



建议: 


糖尿病人在夏季千万不要把血糖降得过低,否则很容易诱发心绞痛、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般来说,夏季血糖最好控制在空腹6~8毫摩尔/升,饭后8~10毫摩尔/升之间。


最后,专家特别提醒,天热容易使人心情烦躁,而情绪也是心脑血管发病的高危因素。所以,夏季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同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


如下症状,警惕心脑血管病:


1.剧烈头痛

这种头痛没有明显诱因,很多人开始断断续续的头痛,后来转化为持续性头痛。头痛性质剧烈,难以忍受。甚至有些人还会伴发恶心、喷射性呕吐。


2.眩晕

很多人在发生脑溢血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晕眩,突然感到天旋地转,站立不稳,抬脚费力,甚至摔倒在地上。但有些人眩晕感觉不明显,有点类似于喝酒后站不稳的感觉。


3.肢体麻木

很多脑溢血发生前都会出现面部、胳膊、手指的麻木,如果感觉到左或右半身麻木,应该考虑脑内小血管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如果麻木的同时,出现上肢或者下肢的乏力,情况就更加危急了。


4.眼前黑蒙

  

突然出现一过性的眼前黑蒙,看东西模糊或出现重影。这些都可能是脑溢血的前兆,所以千万不能大意。


5.白天嗜睡

一些人在脑溢血发病时会出现嗜睡的症状,即便是在精神很好的白天也睡意明显,类似非常疲惫、睡不够的感觉。


6.舌根发硬

突然感觉舌头根部僵硬,舌头膨大,说话说不清楚。甚至舌头痛、吞咽困难。


7.握力下降

手臂突然失去握力,比如拿一个东西明显感觉拿住了,却掉在地上。有时还伴有讲话说不清楚。


心脑血管病有着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高时刻提醒自己和家里人,远离危险行为、警惕发病前的各种征兆。


今天也分享了一些食疗方法给大家。


多吃山药养血管



山药,古称薯蓣,虽然貌不惊人,但因其营养丰富,养肺益阴,补肾固精的功效,比较适合中老年人长期作为养生药膳。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山药食疗方:


1.山药玉米粥



材料:玉米(黄,干)90克,山药60克,莲子50克,冰糖30克。


方法:将山药切成细丝;去除石莲子的芯并磨成粉;将玉米、山药入锅并加入适量水,同煮30分钟;再放入石莲粉、冰糖,煮成胶状稀粥。


功效:具有益气健脾、防癌的功效。


2.山药绿豆羹



方法:将山药洗净,刮去外皮,切碎,捣烂成糊状备用。


将绿豆淘净后放入沙锅,加水适量,中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煨至熟烂成开花状,调入山药糊,继续煨煮10分钟,离火后兑入蜂蜜,拌和成羹即成,早晚分食。


功效:可清热解毒、益气降压,主治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


3.山药虾皮糊



方法:山药洗净,刮去外皮,切碎,剁成糜粉状,放入碗中备用。


锅置火上,加清水适量,中火煮沸,加入洗净的小虾皮、黄酒、葱花、姜末,继续煨煮10分钟,加入山药糜糊,拌后煨煮至沸,加精盐、味精、五香粉搅和即成,早晚分食。


功效:可滋润血脉、固肾降压,主治肝肾阴虚型高血压病。


4.山药决明荷叶汁



材料:山药60克,决明子15克,荷叶30克(鲜荷叶半张)。


方法:将山药洗净,轻轻刮去外皮,剖成条状,切成小丁块或捣烂成泥糊状备用。


将荷叶洗净,切碎,放入纱布袋中扎口,与决明子同入沙锅,加水,用中火煎煮15分钟,调入山药糊或山药丁,继续以小火煨煮10分钟,取出药袋,收取滤汁即成,早晚分服。


功效:本品可以补益肝肾、滋润血脉、降血压,主治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


5.燕麦山药粥



材料方法:燕麦片50克,鲜山药100克切片,加水共煮为粥。


功效:本方适用于脾肾两虚患者,每日服用一次。


6.山药扁豆莲子粥



材料方法:白扁豆15克,山药15克,莲子15克,粳米50克。四味共煮成粥。


功效:该粥健脾止泻,用于脾虚泄泻、心悸等证。


夏季常用食疗方


1. 杏仁等坚果 




杏仁等坚果可预防血小板凝结。研究发现,即使每周只吃一次坚果,也能减少1/4患心脏病的风险,其中特别推荐杏仁。


用法:将杏仁磨成粉状,拌入沙拉、菜中,不但增加口感,也能充分吸收营养。


2.凉拌苦瓜丝 




苦瓜既可食用,又可作药用,有除邪气、解劳乏、祛热解暑、养血滋肝、润脾补肾的作用,夏日多吃点苦瓜,不仅能解暑清心,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用法:可将苦瓜切成丝,用沸水烫一下沥干,再加入虾米、麻油、盐、酱油、味精等调料,搅拌后即成一道佳肴。


3.莲心饮 




莲子性味苦寒,善清心火,沟通心肾,主治心烦头晕,心悸失眠等症,唯便溏者慎用。


用法:可取莲子心15个,放入杯中,沸水冲泡,代茶频饮。

本文来源于网络综合

转自公众号  中国中医科学院门诊部 


地址:亳州市谯城区市政府东南侧

客服 5599995 前台 5599996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