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各地高温烈日持续不散,我国多地变“烤箱”,高温闷热的天气,中暑患者逐渐增多,中暑最严重的类型称为热射病,一旦发生热射病,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救治,死亡率高达40%至50%,热射病致死病例时有报道,夏季需要警惕“热射病”的发生。
根据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先兆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降温,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而轻症中暑则是除上述症状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平躺解衣,降温,补充水和盐分,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热痉挛:常发生于初次进入高温环境工作,或运动量过大时,大量出汗且仅补水者。常变现为训练中或训练后出现短暂性、间歇发作的肌肉抽动。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平卧,补充盐水或饮用电解质溶液可迅速缓解热痉挛症状。
热衰竭:常表现为多汗、疲劳、乏力、眩晕、头痛、判断力下降、恶心和呕吐,有时可表现出肌肉痉挛、体位性眩晕和晕厥。热衰竭如得不到及时诊治,可发展为热射病。
热射病:也是最严重的一种,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在高温条件下进行体力活动或非体力活动都可能引发这种严重中暑,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昏迷。 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热射病分为劳力型和非劳力型两种。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体育运动员中,即长时间高强度剧烈运动后容易迅速发生。非劳力型热射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它可以在数天之内发生。所以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1. 热射病病因
持续闷热会使人的皮肤散热功能下降,而且红外线和紫外线可穿透皮肤直达肌内深层,体内热量不能发散,此时热量集聚在脏器及肌肉组织,引起皮肤干燥、肌肉温度升高、导致汗出不来,进而伤害到中枢神经,继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
2. 热射病易感因素
个体因素:发热,感冒,胃肠炎,腹泻,呕吐;脱水;睡眠不足;缺乏惹习服训练;肥胖;低血钾。
环境因素:环境热负荷过重,强烈太阳直射。
组织因素:与体能不相适应的劳动,不适当的训练和休息周期,补水不足。易感因素的叠加,增加热射病严重程度。
3. 热射病症状
(一)三联征
高热:核心体温达到40摄氏度以上(肛温)
无汗:皮肤干热,潮红或苍白
昏迷:常伴意识障碍,抽搐或强直发作
(二)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
ARDS、MOF、MODS;
DIC、休克、心力衰竭;
肝肾功能衰竭,横纹肌溶解;
肠道功能衰竭;
消化道出血,肠粘膜屏障破坏;
脑水肿,颅内高压;
内环境紊乱等。
4.热射病的治疗
一旦出现热射病症状,迅速送往医院治疗。
(1)治疗原则
快速降温、多器官功能支持。应该理解为一切高难度、高强度、采用综合手段的抢救过程,目的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应该由ICU承担救治任务。
(2)具体救治措施:“九早一禁”。即早降温、早扩容、早血液净化、早镇静、早气管插管、早纠正凝血功能紊乱、早抗感染、早肠内营养、早免疫调理,在凝血功能紊乱期禁止手术。
5.热射病的预防
在高温闷热的天气中要注意预防“热射病”,防病七招需谨记:
第一招:躲避烈日
热射病常因被烈阳照射时间过长所引发,所以夏季出行应躲避烈日,尤其应避免上午10点到下午16点出行,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
第二招:防晒保护
出门时,应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饮料等。值得提醒的是,即便是身体强健的男士,也应做好上述防护措施。
第三招:补充水分
夏季外出,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平时可多吃些西瓜、桃、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水果,具有预防中暑的功效。
第四招:睡眠充足
夏季日长夜短,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好措施。
第五招:补充营养
夏季面对高温,营养膳食应以高热量、高蛋白、富含高维生素A 、B1、B2和C的食物为主。平时可多吃番茄汤、绿豆汤、豆浆、酸梅汤等。
第六招:备防暑药
夏季出行,应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如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无极丹等。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就可服用所带药品缓解病情。
第七招:及时检查身体
如今人们对于身体检查越来越在意,夏季是疾病的高发期,有心血管疾病、重病后恢复期及体弱者在夏季应及时检查身体,增强防护意识,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6、防中暑避免几大误区:
误区一:室内空调保持低恒温
很多人认为,在高温天气,为了躲避烈日,在室内把空调开得越低越舒服,因此,不管外面温度多高,室内温度一直保持在很低的一个“恒温“。可是,事实上,空调开得过低,使得室内室外温差过大,反而容易使人中暑。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逐渐调节居室温度,使人慢慢适应温度的变化,同时居室温度的变化幅度,应控制在3摄氏度到5摄氏度之间。
误区二:防晒霜太厚或涂清凉油降温
很多人误以为,防晒霜能防晒,自然也能防中暑,所以每逢外出都涂上厚厚的一层,或者全身涂满清凉油来降温。其实,这些做法不仅不防暑,反而会导致人中暑。厚厚的防晒霜覆盖在皮肤上,会影响汗液排出,自然会导致散热慢。同样,在全身涂满清凉油,由于有一种凉凉的感觉,也会减少汗液的排出。
误区三:中暑后喝大量白开水
很多人中暑后会喝大量的白开水。虽然在中暑时喝白开水可以补充水分,但是,人在失水状态下,喝下太多的白开水,就会产生“排出去“的反应,结果反而又回到失水状态。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喝些淡盐水或者鲜果汁。
误区四:在密封的室内泼水降温
用泼水的方法,的确会通过水汽蒸发,带走一些热量,因此,刚泼完水时,室内气温会暂时下降,但是,如果室内通风透气不好,空气不流通,在地面上泼水,蒸发的水汽难以向外散发而滞留在空气中,就会使室内空气湿度不断增大,而且,时间稍长,室内气温又会上升,这时,就会使人感到室内更闷热,从而引发中暑。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室内泼适量的水进行降温的时候,要打开门窗,使得空气流通。
误区五:大量喝啤酒用以解暑
高温的夏季,不少男性喜欢喝啤酒降温,认为凉啤酒能解暑。事实上,夏天人体出汗较多,消耗也较大。如果再不断地喝啤酒,由酒精引发的血液快速循环,会使人体温增加,产生口渴、出汗等现象。因此,想通过大量喝啤酒来解暑的做法根本不靠谱,相反夏季喝啤酒,更应该适量
误区六:夜晚在大树底下乘凉
不少人在盛夏的夜晚习惯到树下乘凉,其实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在气候闷热的盛夏,白天树下的温度的确要比空旷地的温度低3℃多,因为树冠能反射和吸收大气中的一部分热量,而且,树叶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因此,白天在树阴凉处乘凉或走路,会使人感到凉快、舒适。但是,到了夜晚,情况就完全不同,树下往往反而比空旷的地方要闷热。原因是太阳下山后,树下地面散热受到树冠的阻挡,散热的速度更慢,而且,二氧化碳较多。因此,盛夏的夜晚,人们不宜在树下乘凉,而是应到空旷的场地乘凉。
误区七:洗冷水澡“降温”
夏季疾病高发期,应格外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很多人认为用冷水“冲凉”让人更舒服,又能起到降温的作用。但事实上,大汗淋漓时用冷水“冲凉”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得体内的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从而易引起各种疾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选择温水浴,因为洗温水浴散热更快,而且浴后会让人感觉通体清爽。
我们相信原创的力量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健康幸福路上
我们愿意陪您一起认真走下去……
济宁卫生计生新媒体内容合作(长按可复制)
Tele:18678730171
来稿请洽:qlwb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