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多的孩子
被诊断为支气管炎
而在今年 5 月 29 日晚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已经发出公告
公告明确已指出:柴胡注射液,儿童禁用!
在此之前,柴胡注射液普遍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是被人熟知的退烧针,几乎是感冒发烧孩子的必用药。
但大量公开资料显示,1988 年至 2005 年,有 24 篇相关学术论文报道 41 例真实不良反应病例。多半表现为过敏反应、致过敏性休克、致晕厥等,甚至有致死的病例。
面对这样一种药物,CFDA 要求柴胡注射液说明书增加警示语,并对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进行修订。
要知道在此之前,柴胡注射液的说明书上,仅仅只写「尚不明确」四个大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不只是针对儿童,也不只是只有柴胡注射液,不少我们常用、熟知的药物,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有效又安全。
拿我们感冒时,通常会用到的药来说,病毒唑、维 C 银翘片、复方甘草片、双黄连注射液……
乱用这些药,病没治好不说,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病毒唑
「病毒唑」学名是利巴韦林,因为这个名字,很多人觉得,只要感染了病毒,就能用它来挫一挫病原体的威风。
实际上这种药适用范围很小:
可以联合干扰素治疗成人丙型肝炎;
呼吸道感染方面,仅被有限推荐在雾化治疗免疫抑制患者的重度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2012 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明确指出:
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普通感冒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普通感冒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过度使用抗病毒药物有明显增加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
而且普通感冒常常是因为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感染造成的,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普通感冒非常少见。
药没有效果不说,利巴韦林的副作用更不可忽视。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溶血性贫血
利巴韦林最突出的毒性之一,就是溶血性贫血。
在使用后的 1~2 周内,可能出现血红蛋白减少、红白细胞数下降等症状,对孩子、对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危害更明显。
又因为该药物会部分经过乳汁排泄,对吃母乳的宝宝有潜在危险,也不推荐哺乳期妇女服用。而老年患者发生贫血的可能性大于年轻人,也不推荐老年人随意使用这种药物。
2.导致胎儿畸形
大量研究表明,利巴韦林会显著增加胎儿畸形的概率。
所以利巴韦林的说明书上明明白白写着:孕妇禁用。
并且还要慎重提醒:使用利巴韦林的女性患者、男性患者的女性伴侣在完成治疗后 6 个月内都要避免妊娠。
复方甘草片的主要成分有阿片粉和甘草酸。
阿片类药物有成瘾性,如果仅仅是普通感冒咳嗽,完全没必要用「阿片粉」来镇咳!
前不久,国家药品审评中心还就「含可待因类感冒药说明书修订要求」公开征求意见。
专家认为这类阿片类感冒药对于 18 岁以下人群来说风险更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看甘草酸。
甘草酸有造成血压升高、低血钾症、浮肿等症状的风险,尤其是对于已有高血压的患者而言,这并不是一种足够安全的药物。
有文献显示:对绝大多数人,如果每天摄入 400 毫克甘草酸,会产生不良反应,而每天 10 毫克才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剂量。
但复方甘草片的说明上建议剂量是,每天 3 次,一次 3~4 片。
这个量是容易超过安全值的,更别提那些不按照说明书服药的人了。
更令人无语的是,复方甘草片说明书上,对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没有任何警示,对相关风险,只字未提。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维 C 银翘片
维 C 银翘片的主要成分是维生素 C、山银花、连翘和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
对于其中的中药成分,因为没有做过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所以没有人能拍着胸脯保证,它们能杀灭感冒病毒或缓解感冒症状。
而维生素 C 防治普通感冒的作用也尚未被证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倒是其中抗过敏的马来酸氯苯那敏,和解热镇痛的对乙酰氨基酚,能切实缓解部分感冒症状。
不过这里也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这种复方制剂(几种成分在一起)的感冒药,不应该和其他感冒药混着吃,否则可能因为某种相同成分摄入过量,而造成危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维 C 银翘片也曾因中药成分制作工艺问题,出现过不少安全问题。2010 年,CFDA 就曾发过通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倒不是说维 C 银翘片就成了一无是处的毒药,但还是那句话:
双黄连注射液就是用来应付发烧咳嗽嗓子痛的,这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常识」。
似乎无论是感冒、咽炎、扁桃体发炎、气管炎、肺炎,也不管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入侵,都能用双黄连来治一治。
这真是一款感冒退烧常用药,但也真是注射液不良反应榜单上的常客。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终于,今年 6 月 11 日,紧跟着柴胡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也被要求修订药品说明书。同样的,这种药明确不能用于 4 岁及以下儿童还有孕妇。
所谓的「感冒药」,主要是用来缓解酸痛、流涕、咳嗽等症状,让人觉得舒服,而不是「治根」的。
感冒本身就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对多数人来说,即使什么不做,也会自行好转。乱吃药,反而可能生出其他伤害。
任何药物,都理应经过疗效和安全性评估后,才能上市。
相信因为种种历史原因而存在于市面的「无效又不安全」药物,会越来越少。
而在此之前,我们可能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安全用药知识,至少能避免稀里糊涂地亲身试药。
那些不对症、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尚不明确的药物,还是别吃了吧。
-END-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