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川崎病的诊治及预防

项目编号:2018-06-04-002(邯郸)

主讲人:申鹏

儿科二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擅长呼吸系统疾病和危重症抢救,曾在河北省儿童医院和北京儿童医院进修学习。

河北省预防医学会儿童感染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小儿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北省预防医学会儿童呼吸病防治专业委员会支所管镜学组委员。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小儿心血管专业会委员。

河北省急救医学会第二届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2、了解本病的病理变化特点及对小儿健康的影响;

      3、熟悉本病的治疗方案;

      4、了解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01

概述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MCLS.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 

  • 1967年由日本的川崎富作提出

  • 1972年首次发现了冠状动脉瘤的改变

  •  死亡率:1.5-2%

  • 1976年我国首例川崎病报导; 发病率逐年增多,呈散发或小流行;

  • 5岁以下占80% ,平均年龄1.5岁;  男:女=1.5:1

  • 20%发生冠状动脉损害(CAL),继发性心脏病居首位;

  • 全世界均有发病,以亚洲儿童为多见

02

病因

病因不详,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感染因素:与感染性疾病相似,但证据不足

 2. 免疫反应:机体对感染原的过敏反应参与了发病

 3. 其他因素:环境因素、化学因素


03

病理变化

分为以下四期:

  •  Ⅰ期(初期)约1-9天

  •  Ⅱ期(极期)约10-26天

  •  Ⅲ期(肉芽肿期)约27-60天

  •  Ⅳ期(陈旧期)数月至更长时间

  •  Ⅲ期(4-7周)小血管及微血管炎消退,中等动脉发生肉芽肿 

  • Ⅳ期(7周-4年)瘢痕形成,血管多为冠状动脉狭窄,易致血栓形成-→致使心肌梗死为川崎病致死的主要原因,另可引起动脉瘤破裂(狭窄-→心脏代偿收缩-→动脉壁压力增大-→动脉瘤破裂) 


04

临床表现及体征


1.发热 

发热 最早症状,达39~40℃以上。

  特点:

(1)发生率几乎100%,1~2周;

(2)抗生素无效。

2. 皮肤粘膜表现

         • 皮疹   

皮疹  特点:

(1)多样性,但无水疱和结痂;

(2)以躯干为主,可波及颜面和四肢;

(3)发热第2~4d出疹,持续4~5d消退。

         • 粘膜表现

(1)眼球结膜充血,但无脓性分泌物;

(2)唇红干燥或伴覆以磷屑、皲裂、出血或结痂,杨梅舌。

                      口唇皲裂、草莓舌                            

                

         • 肢端变化

(1)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

(2)体温下降时,硬性水肿亦随之消退,约第2周出现膜样脱皮。

  肢端硬性肿胀、肢端膜状脱屑

3、淋巴结肿大

(1)发热同时或发热后3天内出现,一过性;

(2)质硬、不化脓、表面不红、可有触痛;

(3)颈部单侧多见,1.5cm以上。

颈淋巴结肿大

4、心血管损害

(1)心脏炎(carditis)

    发生在川崎病的急性期内,占90%以上, 此时死因多为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 心内膜炎、瓣膜炎

    中度以上的瓣膜反流可致心脏扩大、肺水肿 如杂音长期存在,提示瓣膜变形

  • 心肌炎

  • 心包炎    30%有心包积液

(2)冠状动脉病变

心血管:主要损害冠状动脉

①冠状动脉炎:

    发生率为50%,不出现扩张,只有炎症表现,最轻。

冠状动脉瘤

    第12天开始出现扩大,8周最明显,急性期发生率高,急性期后基本不出现,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大于3mm。

③冠状动脉狭窄:

   见于第四期,瘢痕形成,表现为心肌缺血,心梗,心绞痛 。

 •冠状动脉炎  

      发生率50%

 • 冠状动脉瘤  

      第12天出现扩大,8周最明显,急性期内瘤的发生率最高为25~30%,之后瘤的发生率仅为10~20%。


并发冠状动脉瘤的高危因素

(1)男孩,<1岁

(2)发热>14天或再次发热

(3)白细胞>30x109/L

(4)ESR>100mm/h

(5)CRP明显增高

(6)心脏扩大、有心律失常

  • 冠状动脉狭窄

    4-7周开始发生,Suzuki从4,562例中对1,392例进行冠脉造影,发现395例有病变; 其中62例冠状动脉分支呈节段性狭窄。

(3)缺血性病变 

     •  心绞痛

     •  心肌梗塞 

         ¾ 发生在1年内,  5 年内发病者占95%。

5.其它系统症状

    (1)消化系统: 腹泻呕吐、腹痛肠梗阻、胆 囊肿大、黄疸

    (2)神经系统:精神意识障碍、惊厥、无菌性脑膜炎

    (3)泌尿系统: 蛋白尿、尿道炎

    (4)肺部损害:肺动脉炎、间质性肺炎

    (5)关节病变:关节炎

 

临床分期

  • 急性期:发病~11天。主要症状、体征。

  • 亚急性期:病后11天~21天。热退~症状消失,典型脱皮。

  • 恢复期:病后21~60天。

  • 慢性期:发病后数年。血管发生疤痕、狭窄及闭塞、后遗缺血性心脏病。

05

实验室及特检


 1.血液改变


   •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小板明显↑

   •CRP(+) ,血沉↑

   •各种球蛋白↑

2.心电图(E.C.G)

   •早期:非特异性ST—T波变化

   •心包炎:ST段抬高,低电压

   •心肌梗死:ST段明显抬高,T波倒置和异常Q波。

3. 心脏超声心动图(U.C.G)

   可靠、无创、重复性好。

    提示冠脉扩张:

   (1)冠脉直径:

          ~3岁>2.5mm,

              ~9岁>3mm,

            ~14岁>3.5mm。

    (2) 冠脉/主动脉直径>0.3。

冠状动脉病变的分级:

  •   0 级   冠状动脉内径<2.5-3mm

  •  Ⅰ级   冠状动脉内径<4mm          

  •  Ⅱ级   冠状动脉内径 4-7mm

  •  Ⅲ级   冠状动脉内径≥8mm,

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扩大3-5mm,直径>6mm或呈球形,纺锤球样改变。 

•左冠主支近段为动脉瘤最常见部位;

•其次为右冠近段、左前降支、右冠中段(或水平段)及左回旋支;

•罕见孤立远端病变;

•UCG对远端和阻塞病变略嫌不足。

4.冠状动脉造影


超声检查显示冠脉瘤或ECG有心肌缺血表现时可选择使用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最精确方法,但属创伤性检查。

5.心脏CT

06

诊断


  • 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排除其他疾病来诊断

  • 实验室检查仅供参考

  • 不典型病例约有10%~20%

诊断标准根据日本川崎病研究会1984年修订的诊断标准如下:

主要表现

 1、持续发热5天以上;

 2、手足症状 :  

       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跖及指趾红斑;

       恢复期:在指趾末端甲床皮肤交界处有膜样脱皮,此症状为川崎病的特征性表现 。

3、多形性红斑或腥红热样皮疹;

4、双球结膜充血;

5、口唇潮红、干裂、杨梅舌、口咽粘膜弥漫性充血;

6、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

在6项主要表现中,如有5条以上者即可诊断。

但如诊断标准不够5项:

①诊断标准3/6项,但病程中UCG或心血管造影证明并发冠脉瘤者。多属重症。

②诊断标准 4/6项,但可见冠脉壁辉度增强(提示有冠状动脉炎)。应除外其他感染性疾病。

07

鉴别诊断

1、猩红热

      相同点:发热、皮疹、杨梅舌

      不同点:>3岁、无手足肿、无淋巴结肿、无冠脉改变、ASO增高

2、败血症

      相同点:发热、皮疹、杨梅舌

      不同点:中毒症状重、抗生素有效、无手足肿、无冠脉改变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相同点:发热、皮疹、杨梅舌

      不同点:多处淋巴结肿、肝脾大、无手足肿、无冠脉改变、异型淋巴细胞增加、 嗜异凝集试验阳性、 EB 病毒 IgM (+)


猩红热杨梅舌、扁桃体化脓


08

治疗

1、 阿司匹林(ASA)

  •    作用:抑制血小板环氧酶产生,阻断血栓素A2产生达到防止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

  • 急性期:预防冠状动脉损害;

  • 恢复期:退缩冠状动脉瘤、预防瘤内血栓形成;发病的第1周给药比此后给药动脉瘤的发病减低 (血小板凝集亢进在第2-3周最为明显)。

  • 发热期30~50mg/kg.d, 热退后减至5-10mg/kg/日,周后减为3~5mg/ kg.d无冠脉扩张持续用药至症状消失,血沉,C反应蛋白正常,疗程6~8周。

  • 有冠脉扩张需延长用药时间,至冠脉内径正常。

  • 常加用潘生丁 3-5mg/kg/d。并巨瘤者可用华法林。 


2、丙种球蛋白

  • 作用:

    封闭血管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血小板表面的Fc受体,提供了未知特异性抗体和抗毒素。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单用ASA,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24.4%,加用丙球为13%。

川崎病对IVIG治疗无反应处理

  • 在川崎病早期,给予IVIG治疗后36h 发热不退(体温> 389C)或退热2一7d后再现发热并伴至少一项川崎病主要临床特征,称之为IVIG无反应型 

  • IVIG治疗无反应是并发冠脉瘤的高危因素

  • 追加IVIG 1一2 g/kg,一次静脉滴注 

  • 发热仍不退,采用GCS治疗 

3.糖皮质激素

(1)常用甲泼尼龙剂量20一30 mg/kg.d,一次静脉滴注,连用1一3d ,热退改为泼尼松2mg/(kg.d),分次口服。复查血清CRP正常后,即减为1mg/(kg.d),两周内逐渐减量至停药。 

(2)甲泼尼龙2mg/(kg.d),分3次静注。热退并且CRP改善后甲泼尼龙改为口服,逐渐减量停药 

(3)直接口服泼尼松治疗,剂量1-2mg/kg.d,热退后逐渐减量,用药4一6周

  • 大剂量GCS冲击治疗时,应与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潘生丁)合并应用

  • 建议使用肝素抗凝并行超声心动图监测和血压检测

  • 已有冠脉瘤存在,建议使用小剂量甲泼尼龙静注或口服泼尼松治疗 

4. 维生素E、潘生丁治疗

 有冠状动脉扩张者需加用,早期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剂量:潘生丁 3-5 mg/kg/日

               维生素E  20-30mg/kg/日

.5.冠状动脉搭桥

适应症:

  •  有心绞痛症状

  •  可逆性的心肌缺血症状

  •  冠状动脉高度狭窄或闭塞

09

预后
  • 川崎病属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复发见于1%--2%患儿。

  • 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于出院后1、3、6月及1-2年全面体检一次(包括体检、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 未经有效治疗者者,15%-25%发生冠状A瘤,更应长期密切随访,每6-12个月一次。

  • 冠状A瘤多于病后2年内自行消失,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

  • 大的动脉瘤常不易完全消失,常致血栓形成或管腔狭窄。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