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不应该禁止医保定点药店销售非药品,这是个争议多年的老话题了,话题虽老,矛盾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方面是大众媒体不时曝光医保定点药店把医保卡变成购物卡,一方面是药店抱怨禁售非药品不能满足消费者预防保健的需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从早期的石家庄禁止销售非药品,到近日大连、惠州等市出台同样的政策,各地医保主管部门的态度逐渐明朗并趋向一致。难道除了“一刀切”,真的无法两全其美?
石家庄是最早禁止医保定点药店陈列非药品的城市之一,当年该规定一公布,立即引起全国药店的关注,这说明当时有许多地方还是允许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禁止医保定点药店销售非药品的行列,此举既是配合深化医改的需要,也有相关监管部门人手不足的无奈。
医改进入深水区,医保控费是其中重要一环,一些药店违规允许顾客刷医保卡购买米、油等生活用品,造成了医保资金的流失和影响其合理、有效的使用。不必讳言,违规的医保定点药店不是少数,甚至包括一些知名连锁的门店。虽然有相关的处罚措施,可是由于医保定点药店的数量庞大,医保主管部门人手不足,实际上难以做到有效地监管。
为了防止医保卡变购物卡,许多地方曾出台了要求把药品区和非药品区隔开的规定,但收效不大,相较之下,“一刀切”是最有效、最省事的办法。
可能在医保主管部门看来,消费者预防保健的需求究竟有多迫切,需求的人群有多大,没有相关的权威数据证明,但医保资金的流失却是在不断发生,孰轻孰重,不难选择。
从节省、控制医保费用的角度来说,治已病不如治未病,而治未病也是药店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发展方向,因此,可以说两者在大方向上没有冲突。既然目标相同,医保部门就应该和药店联起手来,一起探索平衡之道。
政策应顺时而变,例如网售处方药一直被禁止,但在国家鼓励医院的处方流入药店、“互联网+健康医疗”等政策出台之后,现在网售处方药不是放不放开,而是什么时候放开、如何有条件放开的问题。对医保定点药店是否可以销售非药品,是不是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手段?或像制订医保目录一样,明确可以销售的保健品名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预防保健的需求随之上升,医保主管部门不应对此忽视,应该主动作为。禁不是根治之本,正确疏导才是良策。当然,“破局”之路还需要时间继续探索,这个存在多年的难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