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科学育儿】孩子不是你的“成绩单”,你却是孩子的“起跑线”!

在这样一个快时代,人人都在抢跑。“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仿佛成为所有家长的共识。

甚至还有家长在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就计算出孩子距离高考还有6414天!

但是,北师大教授边玉芳却告诉父母,“抢跑”的心理焦虑多来自大人,其实过早套上补习班的枷锁未必有助于孩子“起跑”,因为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我若慢悠悠,孩子会落后吗

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边玉芳教授收到一封信,是一位80后的妈妈写来的。她说,女儿在今年下半年开始读小学三年级,她感觉到自己陷入了一个困境,不知道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

这个妈妈觉得孩子在小学三年级应该还是以玩为主,或者说以学科以外的发展为主。但她发现孩子班里的大多数同学都报了各种补习班、辅导班。如果女儿不报,会不会落后于其他同学呢?妈妈的内心实在不安。

    她也加入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群,群里家长都在交流自己的教育思想,展示孩子成长的点滴。很多孩子都各有所长,有的小小年纪就获了各种奖项和荣誉称号,有的甚至出书了。这个妈妈开始感觉到了压力:现在女儿还没有看出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以后会不会变得优秀呢?如果女儿成了众多大树中间的一棵小草,如何才能沐浴阳光雨露呢?有时候她也想退出这种群,但又觉得不能退出,于是在这样的进退两难之中,不知该如何取舍。

    在这样一个快时代,人人都在抢跑,我若慢悠悠,孩子会落后吗?我想这样的困惑很多家长都有过。还有人在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就计算出那天距离高考还有6414天,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

    其实,几年前,边教授就曾与《中国教育报》共同发起了一项调查,并专门讨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话题。

    调查的结果显示,大概有19.0%的家长表示认同,有29.2%的家长是比较认同的,有超过一半的家长是不认同的(图1)。

    当时还发起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哪里是孩子的‘起跑线’?是孩子出生的那一天?是幼儿园入学的那一天?是小学入学的那一天?是中学之后?还是根本就没有‘起跑线’?”对于这个问题,家长的意见也不是完全统一的。

    虽然大家的想法各异,但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很多家长育儿焦虑的一个起点。家长都很爱孩子,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另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很多孩子并不认同家长的这种爱,或这种教育方式。

    父母不恰当的爱其实是一种祸害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一个叫作“父母皆祸害”的豆瓣小组。听到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就觉得非常吃惊了吧?这个小组在几年的时间里就迅速聚集了数万人参与讨论。我觉得家长应该去看看这个小组,会让你对家庭教育有更多的思考。

      家庭本来是人生的港湾,是最温暖的所在,但是在这个小组里面,家庭却变成了世界上最不可饶恕的地方。大家可以看看他们的热门话题,比如,“父母毁掉你心中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受到高等教育的父母更丧心病狂”“中国父母是如何把孩子变成剩女的”,还有“从小到大,父母爱的根本不是我,而是别人家的孩子”。可能家长并不是那样去想的,但是他们的很多行为却伤害了孩子。

      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曾经这样说过,“他们害了你,你的爸爸和妈妈,虽然不是故意的,但是他们的确害了你。”这就是我们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家长爱孩子,但是孩子却感受不到,或者他们的感受和家长的初衷有非常大的差距,甚至完全相反?

      我们一直在讨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但实际上,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等方面的证据都可以证明,父母的言行和教养方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父母的婚姻质量等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比如有一项研究,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权威型、放纵型、专制型和忽视型四种,然后考察不同的教养方式下,孩子的生活满意度、自尊水平以及抑郁状况。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教养方式下,孩子这三项指标的差异非常显著。在权威型的教养方法下,孩子的生活满意度和自尊都更高,抑郁程度更低。而另外三种教养方法,都会导致孩子情绪和自尊方面的一些问题。

      再比如,一项研究发现,孩子早期生活的经历,会对大脑产生永久的影响,会改变孩子大脑的体积和结构。该研究把孩子分成四组:一组是正常组;一组是生活条件差的,比如营养不良;还有两组是教育缺失的,分别为被父母打骂的和被父母忽视的。

      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另外三个组的孩子的大脑都有明显的改变。大脑左侧的杏仁核、左侧和右侧的海马的体积都变小了。这意味着早期经历对孩子的损害可能是不可逆的,是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根源,所以我们的教养方式和亲子互动模式产生的影响是永久性的。

      在那个名“父母皆祸害”的小组里面,有一篇文章深深地触动了我。一个男孩说他的妈妈非常喜欢养植物,但总是在抱怨,别人家的植物长得很好,为什么她养的植物的叶子上就会有黄斑,导致叶子缺损而且难看。但其实,他妈妈只有在闲暇的时候,才会给植物浇水,忙起来就会忘记浇水,所以总是养不好。

      他说自己的命运和植物简直就是一样的,妈妈忙起来,就放纵他,忽视他,然后还抱怨他没有别人家的孩子好。有一天,在搬家的时候,他妈妈摔碎了一盆植物,发现植物的根部长满了不知名的虫子,觉得很恶心。这个男孩就在想,是不是等我的“根部”都烂掉之后,妈妈也会有相同的感觉?所以,父母在抱怨孩子不好时,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5+2=0”的困惑

      还有很多家长会说,孩子小的时候,跟我们相处得多,那上学了之后是不是就是学校负主要责任了呢?实际上,有大量的研究发现,家庭教育会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孩子的成长。孩子在学校里接受一样的教育,但是结果会不一样,因为父母自身的状况、家庭教育的状况,都会影响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图2)。

      如果家庭教育的理念与学校教育不一致,那么学校5天教育的成果,在孩子回到家后,经过一个周末就荡然无存了,即“5+2=0”。比如,学校说要减负,尽量减少布置的作业,但是家长说不行,觉得学校作业太少了,所以要加负,要布置家庭作业。比如,学校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在家,父母说:你要好好学习,其他的不用管,我们帮你做。再比如,学校里鼓励孩子多尝试、多展示,不要怕犯错,父母的做法却是打击孩子,训斥孩子:“你为什么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呢?”这些矛盾都会导致学校教育的很多措施无法彻底落实,反过来影响教学效果,导致孩子变得无所适从。

        另外,中国这几年来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但很多家长对学校开展的活动不理解,改革遇到很大阻力。比如,很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利的活动,家长认为会占用孩子的时间,影响孩子上补习班。但这些补习班一方面会让孩子对学习感到厌倦,另一方面,还会让孩子觉得在学校里听不听讲都无所谓,因为还有其他渠道去听,这会影响学校的教育。

        所以,无论是父母自身对孩子的直接影响,还是父母的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调节作用,都说明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最重要资源。

        父母做好自己,为孩子发展助力

        只有父母做好自己,孩子的心理资源才能越来越多。

        第一,孩子是孩子,不是父母的成绩单。

        有这样一项很有意思也很简单的研究,研究人员询问中国的父母和美国的父母,你认为孩子是你的“成绩单”吗?这个“成绩单”不是孩子学习的成绩单,而是说孩子的表现是不是你的面子,是不是你在教育孩子方面成果的证明。如果孩子表现好,你就会觉得脸上有光。在中国和美国,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有显著差距的(图3)。

        中国父母基本上接近了“非常认同”的值,而美国父母的认同度却低很多。也就是说相比于美国的父母,中国的父母更觉得孩子是自身的面子,是我的一张“成绩单”,所以孩子是不是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孩子是不是听话,是不是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有没有实现家长没能实现的那些梦想,这些对于很多中国家长来说很重要。

        家长应该将孩子视作一个独特的个体,减少过度的控制。这个中美对比研究还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中国的父母之所以会觉得孩子是成绩单,就是因为中国的父母总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比如,很多中国家长通常会说:“我是你爸/你妈,你必须听我的,你将来就会明白,我这是对你好”。这其实就是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特的个体,所以才会过度地控制孩子。

        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她把孩子分成两组,并给他们布置任务,其中一组孩子完成所有的任务,另一组孩子只完成其中的一部分。结果发现,完成所有任务的孩子对这个任务的记忆不那么深刻,而那些只做了一半的孩子,反而对这个任务会念念不忘。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自圆心理”,一件事情只有圆满了,我们才会觉得放下了,如果不能圆满,就会变成心中的遗憾,假如以后有机会了,就一定要弥补这个遗憾。所以很多的孩子成年以后,都想去弥补青少年时候的遗憾。

        如果家长过度控制孩子,不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的话,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有研究证明,当孩子被过度控制的时候,他遇到挫折的时候就容易逃避问题,丧失完成目标的信心,这也会削弱孩子的自立能力。所以孩子的人生属于他自己,父母不能够包办代替。也有很多心理学研究已经发现,当目标包括各种各样的小目标,也包括人生的大目标,是自己设定而非他人强加的时候,孩子才更愿意去努力付出,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过度控制其实是剥夺了孩子的心理自圆。

        青春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家长会非常头痛,孩子的自我同一性在这一时期不断发展,因此孩子需要自我探索。实际上,恰当的叛逆是孩子自我探索的体现,对孩子的成长是有意义的。当然叛逆有好的开始,并不一定有好的结束,这就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做工作。

        但是如果阻止孩子进行自我探索,就可能会导致很多行为和情绪问题。所以很多人到了中年还要重走青春路,就是要重新去探索自己。

        第二,父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教材。

        父母自身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教材。我们总会看到父母对孩子有这样那样的要求,但自己却做不到。比如让孩子别躺着看书,自己却在躺着看书。孩子玩电脑的时候要求他们去睡觉,但自己却在看手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这个结论大家都知道,但是它的原理在哪里?

        有一个关于分享的实验,实验者把小学三到五年级孩子随意分成四组。第一组,成人劝说孩子好的东西自己要留着,成人也没有分享自己的好东西。第二组,成人劝说孩子要学会分享,成人也带头分享。第三组,成人只劝孩子分享,但是自己没有分享。第四组,成人劝孩子好东西自己留着,成人自己却分享了。这个实验里存在两个条件,一个是言语的劝说,一个是行为的榜样作用。结果第二组的效果是最好的,成人不但劝说孩子要学会分享,而且成人也带头分享了。第四组的效果也要好于第一组和第三组,因为第四组虽然言语上劝说不要分享,但实际上有行为榜样的作用。也就是说,口头劝说对儿童没有明显的影响,实际行为的影响力更加重要。

        其实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观察学习,模仿学习等。孩子天天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父母是他最直接的榜样,最直接的观察和模仿学习的对象。所以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如果要求孩子彬彬有礼的话,那父母自己要先做到;要求孩子不乱发脾气,父母要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求孩子有良好作息和行为习惯,父母自己得先做到。

        第三,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对几万个家庭和孩子的大数据调查显示,亲子关系每增加10%,孩子的积极行为会随即增加,包括对学校的归宿感、良好品德行为、学业成绩和认知能力等。同时,孩子的负面行为会消减,比如沉迷网络。这说明了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处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之中,孩子会觉得更自信,有更积极的人际关系,也会减少负面情绪的发生。

        1.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分离的过程

        亲子关系和其他任何关系不同的地方,就是亲子关系会越来越远。刚开始的时候,孩子非常依赖父母,当孩子慢慢长大,越来越独立,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会越来越远。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恰恰是孩子是不是可以离开你,以及你是不是可以离开孩子。有很多的孩子,甚至是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孩子,还在家里啃老,哪里都不肯去。这其实是我们家庭教育失败的标志。

        可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会担心,孩子怎么跟我越来越远了,其实这种远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父母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学龄前,孩子非常依赖父母,父母起主导作用,亲子的依恋关系就特别重要。但在孩子跟父母逐渐变得平等过程中,亲子的沟通就变得更加重要。

        2.0-6岁的依恋关系影响孩子一生

        生命的早期,尤其是0-3岁,是建立亲子依恋的重要阶段,对孩子一生都有重要影响。孩子在父母的依恋关系里逐渐建构对自我、他人形象的认知,进而判断这个世界是安全可靠的,还是冷漠危险的。在安全的依恋关系中,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被接受的、有价值的,他人是值得信任的、充满爱心的,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而在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中,孩子感到自己是不被接纳的、不被人喜欢的,他人是冷漠的、拒绝的,这个世界是可怕的。

        在不同的依恋关系里面,孩子读书、玩玩具的时间,探索陌生环境的时间,跟父母沟通的时间,都会有显著的差别。在积极的亲子依恋下,孩子在很多方面的表现都会更好,包括语言的发展、自我评价、素质能力、人际关系,甚至是恋爱和婚姻的亲密关系。

        我们要从小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让孩子拥有固定的抚养人,不要轻易更换抚养人或环境,要多给孩子社会性刺激,多跟孩子有各种接触,同时要做一个敏感型的母亲和父亲。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感受或者需求的反应要及时、积极。

        3.有效的亲子沟通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

        无效的亲子沟通实际上是亲子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也是亲子冲突的催化剂,而有效的亲子沟通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也是解决亲子冲突的开端。当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他们会要求越来越多的话语权,父母要慢慢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不但要关注孩子的行为,更要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理解他们的期待和渴望,而这些东西恰恰是父母最容易忽略的,他们往往不理解孩子为什么是这样的。这就需要父母去找依据,去跟孩子沟通。

        比如,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情绪会比较多变,这实际上跟他们大脑的发育是有关系的。主宰人们情绪的脑区是杏仁核,这个杏仁核在青春期的时候开始飞速发展,但是控制情绪的脑区要到青春后期甚至二十几岁才能够慢慢发育成熟。所以青春期的孩子是急需沟通的,他们的大脑更加容易冲动,父母要对他们有更多的理解。

        同时,父母还要掌握一些小技巧,比如,讲明要求、不要唠叨。比如说孩子的房间乱了,父母要求孩子把房间整理好就行了,不要延伸到他长大之后该怎么办之类的。

        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中,其中最重要的系统是家庭,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有直接影响,父母的素质和自身的成长、父母的婚姻关系、家庭的学习资源、父母与原生家庭的关系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读懂孩子,读懂自己,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