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是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成功使7亿多人摆脱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疾病是贫困人口脱贫最大的“拦路虎”之一。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役。多年来,我省始终把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在创新扶贫思路上谋抓手,在医疗保障机制上求突破,探索出了多元扶贫模式,群众“看得起病”的保障水平明显增强,“看得好病、看得上病”的可及性、可得性进一步提升,“少生病”的愿景逐步显现,百姓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健康扶贫
健康扶贫,本质是扶正患病贫困人口的身体“根本”。这不仅是民之所望,更是扶贫政策制定的方向。为此,我省聚焦精准施策,创造性地做好顶层设计,着力祛除贫困人口的“病根”。
健康扶贫顶层设计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统筹协调“九龙治水”问题。为此,省卫生健康委成立了由党组书记、主任任组长、班子其他领导为副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调度、推进建康扶贫、包保帮扶等扶贫工作。同时委机关成立了健康扶贫工作办公室,选调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7名骨干干部组成专职队伍,专职负责健康扶贫组织协调推进工作。
健康扶贫,又被百姓称为一项有温度的民生工程。“有温度”体现在省委、省政府密集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制定《脱贫攻坚卫生计生支持计划实施方案》等总体工作部署类文件,出台大病兜底保障、贫困县人才队伍建设、医疗救治、“先诊疗后付费”等专项工作政策文件;出台确保政策落实的督导、考核、调研、调度方面的制度文件;制定推动各地工作落实、加强管理培训、项目政策倾斜等方面的文件;将健康扶贫纳入《“健康吉林2030”规划纲要》《吉林省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等重要发展规划,融入“健康吉林”战略,统筹安排、长期推进;压实目标责任,精心谋划实施,强化制度保障,将健康扶贫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集中开展健康扶贫结对帮扶及督导县(市、区)健康扶贫工作。
长春市太平乡家庭医生团队为小河子村贫困人口李淑贤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农安县乡村医生开展为贫困人口入户体检和家庭医生随访服务
德惠市中医院组建的健康扶贫巡回医疗队到贫困户家中开展医疗救治服务
四重医疗保障
隆冬时节,室外寒风凛冽,洮南市永茂乡二段村村民高联会家里却很温暖。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他悠闲地嗑着瓜子,回忆着一年前“绝处逢生”的经历。
高联会的岳母患有脑血栓,腿脚不利索,妻子是重度精神病患者,女儿年纪尚小。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年前,高联会出现了脸色蜡黄、恶心、呕吐症状,一下子瘦了30多斤的他,被查出患有肝硬化。村里人以为老高过不了这个坎儿了,谁都知道,对于一个“三星”重度贫困的家庭来说,一场大病意味着什么。
让老高和村里人没想到的是,从住院到治疗,高联会一分钱没花,全额免费。至今,住院费用详单上的那些数字还牢牢印刻在他脑海中:住院花了1572元,新农合报销880元,政府兜底保障692元。回想起当初捏着兜里仅有的几百元家底,老高激动的泪水不停在眼眶里打转。
老高的经历只是我省千千万万个受益于健康扶贫工程的例子之一。我省构造的四重医疗保障网,堵住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户钱袋里的“窟窿”:
——实施“五提高、一降低、一增加、三减免”核心政策,提高慢病门诊、特殊疾病门诊、普通住院、重大疾病住院及新农合大病保险报销比例,贫困人口报销比例比一般参合患者提高10%;大病保险起付线连续三次调整,由1万元降到3千元,下降70%;增加23种残疾人康复报销项目;在吉林省人民医院、省肿瘤医院、吉林心脏病医院开展32种大病与心脏病适应症患者减免费用救治;会同民政厅、财政厅落实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个人参合缴费补助,每人补助100元;
——落实5项控费措施,降低目录外医疗费用负担。通过扩大新农合报销目录、贯通城乡用药目录、规范县域外转诊、严控目录外药品使用、实行单病种定额付费等举措,进一步解决医疗费用负担问题。目前,新农合与医保整合药品目录共计4235种、整合诊疗目录5092项、整合卫材项目393种,不仅贫困人口受益,普通参合群众同样受益;
——健全完善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保障措施间的无缝衔接机制,实行县域内定点医院就医“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目前全省277家定点医院已全部实行“先诊疗、后付费”;
——建立大病兜底保障机制。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吉林省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兜底保障实施方案》,在加强资金保障方面,由各地根据贫困人口患病情况等开展测算,明确筹资标准,设立“大病兜底资金”。省财政厅按照深度贫困县、贫困县、非贫困县贫困人口人均240元、210元、180元标准予以补助……
据统计,通过以上“四道防线”,我省贫困人口总医疗费用中,个人住院负担比例降至10%,个人慢病门诊降至20%。
此外,对个别重病患者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采取“一事一议”予以补助,确保贫困人口不因病发生家庭灾难性支出。
解后顾之忧
病要看得起,更要看得好。我省从摸底调查、健康体检、一人一策、签约服务、分类救治五个方面组织医疗救治,帮助贫困患者尽可能地恢复生活能力、生产能力。
摸底调查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是组织医疗救治的基础性工作。按照省委统一部署,我省组织精干力量,以县为单位集中开展了三次因病致贫返贫摸底调查,全面摸清农村贫困人口患病情况,建立名册,实行台账管理,对患病情况进行分类,为分类救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填报“国家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实现新发一例、管理一例,治愈一例、销号一例的动态更新管理模式。与此同时,依托国家项目每年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1次免费健康体检,综合评定其健康状况。
“这些是患高血压的,这些是患白内障的,这些是患脑血栓的……”在柳河县驼腰岭镇七棵树村卫生室,记者看到档案柜里患病群众病情的轻重缓急情况和诊疗记录分门别类登记在册,一目了然。驼腰岭镇卫生院院长王佰全告诉记者:“‘一人一策’是我们实施健康扶贫的好帮手。改善这一部分群众的身体状况,恢复他们的劳动能力,才能让他们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针对贫困患者,我省创新开展“一人一策”精准健康管理,通过三级医疗团队为每一位贫困患者建立个体救治方案,通过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全程跟踪医疗救治进展。对贫困患者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后,县、乡、村三级医师组成团队与贫困患者实施签约服务,指导患者规范治疗,合理用药。我省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纳入2018年省委省政府民生实事范畴,确保应签尽签、提高服务质量。
此外,开展分类、精准救治,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既重视救助“治标”,更注重“治本”攻坚。针对大病患者,省级层面出台一系列专门文件,确定93家省、县级定点医院,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15种大病专项救治及三家省级定点医院32种大病集中救治。针对慢病患者,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慢病贫困患者规范管理。
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三个一批”分类救治,有的放矢,精准有效,及时有效地祛除了贫困患者的“病根”,拔出了“穷根”。
输血、造血病重
自我省健康扶贫工作推进以来,如今百姓“有病敢治、治病少花钱”,绝大多数老百姓在看病中真真切切拥有了“获得感”。
不过,看得起病和看得好病的背后,是我省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近年来,我省从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医疗联合体、远程医疗等方面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确保贫困患者“看得上病、不生病”。
夯实硬件设施设备建设基础,全面改善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全省投入8.09亿元,为所有乡镇卫生院配备790套救护车和车载急救设备,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8133所;集中三年时间,建设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968个、乡镇卫生院便民中医馆710个,全面开通村卫生室新农合门诊,实现贫困参合群众在家门口就医用药及时报销。
不断提升软件建设力度,加强人才综合培养。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贫困县农村教育卫生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调整编制管理权限、放宽选人用人自主权、加大职称评聘倾斜力度、乡镇卫生院设立“特岗”计划、发放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生活补助等五个方面的举措,极大改善了多年来制约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
对口帮扶“手拉手”,健康扶贫心连心。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我省创新性创建开展政府主导的医疗联合体,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有序下沉。这一做法得到国家充分肯定。省级五大医疗联合体以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科研和项目协作等多种方式,对口帮扶贫困县医院。创新实施“万名医师健康扶贫巡回医疗活动”,强化对15个贫困县组团式帮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目前,省、市、县、乡巡回医疗队共派出医生3.15万人次,诊疗贫困患者46.59万人次。
另外,为提高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利用性、普及性,我省加快远程会诊平台建设,该项目被列为全省重大民生工程项目。省财政投入资金2150万元,规划一期完成全省横向贯通省级5家大型三甲医院,纵向链接9个市(州)和43家县级医院远程医疗平台建设。目前一期项目已完成并投入使用,远程会诊平台建设实现15个贫困县全覆盖。
“少生病”是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治本之策。近年来,我省通过加强疾病防控、环境整治、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等工作,防治结合,不断提高贫困人口整体健康水平。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小康之基。在我省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既治穷、又治病,全省贫困户正以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精神风貌,奋进在全面小康的征途上。(记者 宋育欣 张添怡)
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