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司天梅:精神分裂症最新数据解读

        下面是来自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司天梅教授在CSP2018大会上做的《精神分裂症最新数据解读》报告。司教授将为大家解读抗精神病药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现有抗精神病药的作用机制和靶点、使用剂量、优缺点,还介绍了近期获批的三种新型抗精神病药,重点分析了2016年获得美国FDA批准、不同于现有抗精神病药作用机制的、首个治疗帕金森氏病精神病性症状的抗精神病药——Pimavanserin,这款药在美国还存在争议。

本讲座包含对某些未在国内审批上市,或仍处于研究阶段的实验性药物的讨论及介绍。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公开发表的文章或摘要,仅做医学讨论之用。

        目前的抗精神病药的作用机制其实比较单一,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主要通过拮抗D2受体发挥疗效,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主要是通过拮抗D25-HT2A受体,另有如阿立哌唑之类的抗精神病药,通过对D2受体的部分激动作用发挥作用。

        现有抗精神病药,可以分成三类:1)一是长效针剂;2)二是在现有抗精神病药的作用靶点基础上进行改良的抗精神病药;3)三是具有与现在抗精神病药完全不同的作用机制的新药。虽然现有抗精神病药带来了很多临床获益,但仍然有许多不足。因此临床上对新型抗精神病的研发,仍有很大需求。 


发言人介绍

    



司天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博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药理研究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常委,精神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组长,中国神经科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专业委员会常委,亚洲精神分裂症研究学会当选主席。一直从事精神药理学和药物 治疗学相关临床实践、以及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曾在丹麦 St. Hans 医院生物精神病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从事系统的药效动力学、放射配体结合试验、精神药物靶标、以及药代动力学系统的药理学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多项精神药物 I-IV 期新药临床研究、情感障碍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客观标记物研究。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CSP2018)于2018年9月27-29日在沈阳成功举办。秉承“跟踪前沿、更新理念、突出临床、提高基础”的宗旨,大会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围绕精神医学研究前沿进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本次大会共设有专题会91场,卫星会17场,参会人数也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4300多人。后续将会陆续发布本次大会的讲者报告,请关注“CSP精神卫生”公众号。      


期待您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见解。



关注最新学术进展

与您分享权威观点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