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寒假社会实践优秀作品(六)

小编带着第六期的

寒假社会实践优秀作品来啦

大家有没有期待自己的作品出现呢~

现在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叭!!



优秀摄影作品


作者

药学1602赵鑫





作者

药学1602李绿洲





作者

药学1802杨一欣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再出发 接力奋斗新时代

题目:树立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


目录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选题背景 

选题意义 

二、 研究思路及方法 

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三、 主要研究内容 

卦山 

庞泉沟自然风景区 

关帝山 

玄中寺 

历史遗址 

四、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五、 结束语 

六、 附录 



药学1602赵鑫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选题背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以青春建功的实际行动在加快我校建设步伐、实现山西振兴崛起新征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放飞青春梦想、贡献青春力量。我校决定利用寒假期间组织开展一系列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寒假社会实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为契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鼓励广大青年大学生围绕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理论普及宣讲、国情社情观察、美丽中国实践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行动,以当好先锋、走在前列的劲头,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一名长医学子,我应该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做好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选题意义


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鼓励大学生深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革命文化纪念地、城市特色风貌和中国传统村落等地,助力传统民居、历史建筑、农业遗产、工业遗产、方言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次调研报告以“树立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文化探访活动为主题而开展。

 

 

 


二、 研究思路及方法


研究思路


调查城市景点——城市特色风貌概览——传承优秀文化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择和技巧的运用直接关系到调研结果的可信度,因此调查了解优秀文化景点必需选用科学的方法,此次采用收集一手资料的方法。


收集一手资料的方法有四种:观察、专题讨论、问卷调查和实验。这是我们进行市场调研的一般方法。一手资料的特点是有目的性,时效大,特别适宜于分析那些变动频繁的、敏感性的要素。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会出现多方面的困难,可能会找不到被调查者,或者被调查者拒绝合作,或者回答带有偏见或不诚实的情况,使资料收集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如果调查人员发现调查计划或调查有问题时,应尽快反馈信息,并立即进行调整。一切调研活动都依靠调研者的耐心、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1. 观察法

通过观察要调查的对象与背景可以收集到最新资料。例如,调查员到重要景点、饭店等“散步”或住宿,听取或试探性地观察其他游客对各旅游点的评价。


2. 专题讨论法

专题讨论是邀请6~10人,在一个有经验的主持人引导下,花几个小时讨论一种旅游产品、一项服务、一个组织或其他市场调查问题。主持人要有客观性,了解所讨论的话题,并了解群体激励和消费者行为。会场可设在很轻松的环境中(如家里)并供应饮料,使大家都随便起来。主持人要鼓励大家无拘束地自由发言,利用群体激励来揭示深层次感觉和想法,同时,主持人应掌握话题的焦点,否则不称为专题讨论。可利用笔记、录音或录像记录下讨论过程,供事后研究消费者的看法、态度和行为。


专题讨论法是设计大规模问卷调查前的一个有用的试探性步骤,它可以了解到旅游者的感受、态度和满意程度,这对更正规地调查这些问题有帮助。目前这种方法已被广泛采用。然而,无论这种调查方法如何有用,调查人员必须避免将专题讨论参与者的感觉推广到整个市场,因为它的样本规模太小,并且也不是随机抽样。


3.问卷调查法

问卷法是目前国内外社会调查中较为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问卷是指为统计和调查所用的、以设问的方式表述问题的表格。问卷法就是研究者用这种控制式的测量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度量,从而搜集到可靠的资料的一种方法。问卷法大多用邮寄、个别分送或集体分发等多种方式发送问卷。由调查者按照表格所问来填写答案。一般来讲,问卷较之访谈表要更详细、完整和易于控制。问卷法的主要优点在于标准化和成本低。因为问卷法是以设计好的问卷工具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要求规范化并可计量。



三、 主要研究内容


卦山


因山的形状酷似八卦而得名的卦山,八峰耸峙,层峦叠嶂,古柏参天。其位于交城县城北,是融自然风光和千年古刹为一体的三晋著名旅游景点。它以山形卦象、古柏参天、寺宇巍峨、华严道场而早在唐代就闻名遐迩。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将它跻身于三山五岳的行列,称誉为“第一山”。卦山很美。山美,主峰太极峰坐北向南,充满了神灵之气;水美,卦山山外西有瓦窑河,东有磁窑河,且山中又怀抱着灵泉、龙泉、浆水泉。遍布着清爽之气;树美,古人曾将卦山之柏与黄山之松相比,卦山柏中名柏尤多,如七星柏、龙爪柏、虎头柏、二仙柏和绣球柏等等,一株株苍古遒劲,神灵活现,葱郁中又展现出一种原始的生动情气。在翠柏环抱的山凹里,卦山的主要建筑星罗棋布,天宁寺、圣母庙、卦山书院、朱公祠等,漫步其间,让您留恋忘返。华严宗古刹天宁寺是卦山众多寺庙中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创建,后经历代扩建与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山门内两廊有古唐碑、明铁碑、历代重修碑,书法或苍劲挺拔,或饱满稳健,功力颇深。清代,曾有人将“黄山之松、卦山之柏、云栖之竹”列为华夏树木奇观。寺内原有释迦牟尼等塑像一百多尊,有铁铸、有木刻、有泥塑,均为历代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卦山古柏扎根于悬崖绝壁,钻岩抱石,姿态各异,著名的有龙抓柏、牛头柏、连理柏、文武柏等,惟妙惟肖、情趣盎然,古往今来流传有许多神秘美妙的神话传说。千佛阁内有元代铸佛像三尊,高6米,每尊旁胁侍铁铸弟子六尊,庄重清逸。阁内四壁置两层木阁,每阁各有坐佛一尊,惜已毁坏。虚堂在千佛阁后,斗拱支檐,雕梁画栋,精美绝伦。此外,古柏为卦山的一大奇观,如果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柏树,会觉得它们千姿百态,虎头柏、牛头柏、龙爪柏、绣球柏,真是活龙活现,趣味横生,别有风韵,让人叹为观止!


吕梁英雄广场

吕梁英雄广场原名原名华国锋陵园,座落在交城县北的卦山。华国锋生前留有遗愿:我回卦山吧,那里树多清静;小时候在那儿,打游击也在那儿…。

陵墓的设计者无疑是很动了脑筋的,他们一定参考并模仿了中山陵的格局,结合华国锋的个人经历,设计了华陵。华陵设计喻意巧妙深刻,型式庄严肃穆,又谨慎低调。华墓座落在城北一座经过改造建设的缓坡山丘上,坐北朝南,山丘下建有广场,从广场沿甬道上到华墓共392级台阶,中间部分12个梯段设4个平台共365个台阶,这不难解为一年四季12个月365日,华墓外型是国之重器鼎,正面看,鼎面突出部分是一字母H,喻意很多,中华之华、回家之回、家的英文第一个字母、华国锋之华…设计者很会联想,中西结合出多种含义;鼎之外观尺寸为5.5米见方,从广场通往陵墓的甬道宽17米,意寓华17岁起步参加革命……为了与英雄广场的名称一致,在广场两侧各建了一座抗战英雄群雕,体现了与纪念碑相同的作用。

 

庞泉沟自然风景区


庞泉沟风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吕梁交城县西北部100公里的关帝山腹部。庞泉沟地处巍巍吕梁山脉的中段,是莽莽黄土高原上保存完整的一个绿色宝库,系山西的主要河流文峪河的发源地。庞泉沟是主要保护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禽褐马鸡及其栖息地。自然保护区山高林密,沟谷交错,风景优美,气候宜人。


庞泉沟风景区是以保护国家一类野生动物褐马鸡为主的森林生态型自然保护区,是山西省的主要林区,涉及4个乡、2个国营林场,面积15.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4%。庞泉沟风景区内山高林密,沟谷交错,是野生动物生息的良好场所,现有国家一类野生保护动物褐马鸡两千多只。


庞泉沟是华北落叶松的原生地,也是以华北落叶松、油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带。除落叶外,还有白榆、白桦、白杨等树种,林木整齐,单位蓄积量高,是山西境内经济价值最大的林区。野生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其中有大量的党参、黄芪、甘草、菖蒲、连翘、桔梗、柴胡等药用植物。


不曾到过庞泉沟,难以领略原始森林的古老、浩瀚与神秘;身临庞泉沟,便觉都市风景都黯然失色。


庞泉沟的美,美在质朴无华,浑然天成,无一丝人工雕凿之痕。清新纯净的空气包容、呵护着远道而来的每一位游客;蓝天、大地、丘陵铅华洗净般一尘不染赏心悦目;潺潺溪水轻柔地流淌,像纤纤素手为游人注入一丝生命的平缓;古老凝重的原始森林像一列列整装待发的士兵,发出肃穆低沉的低吼;伟岸的松柏,优雅的白桦,繁茂的灌木舒枝展向天起舞,飘洒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美丽画卷;形态迥然各异的嶙峋怪石不失古拙苍劲,凝结为一尊尊巧夺天工的奇观壮景;许是这迷人的庞泉沟太幽静平和了,那清冽的山涧瀑布虽不壮观却欢快忘情地奔腾欢跃,飞溅起颗颗珠玉,飘洒出串串音符,山谷轰鸣、震颤着、击打着,奏出一曲曲非凡的人间仙乐,游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


庞泉沟风景区内峰险景奇、山泉长流、鸟类群居,以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吸引游人,山内有“孝文古碑”、“云顶日出”、“雄师夕照”、“天门瑞气”、“笔架生辉”、“文源晚翠”、“龙泉瀑布”、“古树宝塔”,构成庞泉沟的“八大景观”,多姿多彩,若虚若幻。


关帝山


在地跨交城、方山两县之间,有一个蕴藏着丰富动植物资源的天然宝库,这就是距太原市150公里的关帝山(又称宫帝山、南阳山、三层崖)国家森林公园。该公园设在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建园于1992午,面积56026.67公顷。


公园内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关帝山主峰孝文山耸立在公园北端,海拔高达2831米,气象万千。园内生长的植物多达870多种,主要树种有油松、辽东栎、山杨、白桦、华北落叶松、醋柳、侧柏、云杉等。从海拔1300米的东大门至2830米的主峰,森林植被形成了由不同树种和其他植物构成的明显垂直景观带。公园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栖息繁衍着脊椎动物237种,其中以鸟类和兽类居多,如褐马鸡、金钱豹、原麝、金雕、鸳鸯、黑鹳、苍鹰、黄腹山雀等。此外还有无脊椎动物1100多种,称得上是动物的乐园。


园内还有多处引人入胜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主要有孝文古碑、云顶山、塔形古树、雄狮石、笔架山、天门山、文源亭、龙泉飞瀑等。惊险的风动石、奇特的二松抱杨、巧夺天工的松树壁巨石。公园附近有著名的道教胜地北武当山、晋祠公园、武则天庙等多处风景名胜及刘胡兰纪念馆和驰名中外的汾酒厂,同公园的美景遥相呼应。关帝山主峰海拔2830米,峰峦叠嶂,地形复杂,沟壑纵横、环境多样、百溪合流,东部注入汾河、两部汇入三川河。


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茂密、风景优美、主要的自然景观有8处,即孝文古碑、云顶日出、龙泉飞瀑、古树宝塔、文源晚翠、笔架生辉、天门瑞气、胸狮夕照等,构成了优美的园林画卷,而惊险的风动石、奇特的二松抱杨,灼烤的赤壁崖以及松树劈巨石。更是巧夺天工,为关帝山森林公园增辉添彩。


公园是一个大然宝库,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凉爽宜人的-胜境中生长着大片的华北落叶松。在卧牛坪每公顷林木蓄积最高达700余立方米。居华北之冠。植物有870余种,依赖森林生存和繁衍着的脊椎功物237种.无脊椎动物1100余种,世界珍禽--山西省省鸟褐马鸡就栖息在稠密的灌木丛中。金钱豹、原麝、金雕、鸳鸯,以及十几种猛禽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亦在此生存、繁衍后代。


公园附近有著名的道教胜地北武当山、晋祠公园、玄中寺、武则天庙等众多风景名胜,还有刘胡兰纪念馆和享誉中外的山西汾阳杏花村汾酒集团,这些不同丰姿的胜迹遥相呼应、互为烘托。浑然一体。构成一个优美的景观群。


在公园中、从东大门海拔1300米至主峰关帝山2830米的森林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景观带,山下为大片的油松林。四季碧绿。海拔l600米处,是阔叶杨桦林,海拔l800米便出现针阔混交林、海拔2000-2600米则是以华北落叶松为主体的针叶林。再往上便是亚高山草甸带了、这里有灌木丛、有平坦的草甸。登上关帝峰主峰一览全貌,美不胜收。


公园地形多样。环境优美、森林茂密,水源丰富,为各种野牛动物生存、栖息、繁衍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这里有脊椎动物247种,其中兽类33种、鸟类177种,爬行动物11种。两栖动物10种.鱼类6种。其中包括黑鹳、金钱豹、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这里还有80余种食虫鸟,维护着森林的生态平衡。观鸟亭建在褐马鸡饲养棚旁,仿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造型而建造,供游人憩息和观看褐马鸡嬉戏。在八道口有一条丈余长、碗口粗的腹蛇、为使游人能观到此蛇而建亭.名为观蛇亭。近年偶然仍可观到此蛇。


在文浴河的源头建有文源亭、钢铁结构、仿古造型、机碧辉煌。游人在这深山密林里常会为见到这龙凤呈祥的六角亭感到惊奇。目前公园又建设了高38米的瞭望塔、顶部装有望远镜、游人可观察到园内任何地方,并能看到部分大型动物。


孝文山海拔2830米。位于公园北侧,据史料记载,公元417年,北魏孝文帝外出巡视,路经此地,时值盛夏、热不可当,故在此避暑3日、山由此得名;另一说文帝巡视.路经此地.其母在京城亡故、路途遥远,就地设灵堂祭奠,故名。


云顶山位于公园东北侧、海拔 2670米,是公园内第二高峰。云顶山上有一片广阔平坦的亚高山草甸。称为四十里跑-,相传孝文帝在此早观日出,晚送夕阳,午乘骏马射猎,其乐无穷。距森林公园2干米处,有块天然巨,其形似一头卧着的雄狮,周围是翠绿的油松和杨树、绿灌丛生,花草满地,石狮迎着西下的夕阳,虎视眈眈、跃然欲动,很是雄壮。


天门山位于八道沟、此处森林茂密,奇峰突起、怪石嶙峋,山势非常险峻。难以登攀。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八道沟、八道沟。沟沟天门山山陡.鸟难飞,獐难走、神仙欲过也发抖。"夏日雨后初晴.夕阳西下,茂密的-中蒸发的水汽在-山峰中飘荡.在阳光的照耀下和青翠欲滴的山林反光相映、烟雾缭绕的蒸汽变成紫色,整个山峰紫气横生,这就是关帝山著名景观--天门瑞气。


玄中寺


玄中寺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石壁山中,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全国现存始建时间最早的日本佛教净土宗、净土真宗的祖庭。


寺院始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经四年修筑,于承明元年(476)落成。净土祖师昙鸾于此驻锡。隋大业五年(609)名僧道绰入寺,修旧扩新。唐贞观九年(635),太宗巡幸太原,为文德皇后祛病祈福拜谒玄中寺,赐名“石壁永宁禅寺”,从此玄中寺成为官寺,得到较大规模的扩修。贞观十五年(641)善导拜道绰为师,弘扬净土法门。开元九年(721)建立甘露无碍义坛。此后,邑宰张令孙新建前殿、回廊、高门,开拓了岩崖,扩展了寺院。贞元十二年(796)九月二十二日,石壁山降甘露,唐德宗下令立甘露义坛。元和七年(812),宪宗赐名“龙山石壁永宁禅寺”,并赐寺庄150里有余。北宋元祐五年(1090),寺遭大火,仅留御书阁与法堂。寺僧道珍广为募化,数年次第修复。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寺又罹火,堂、阁、殿、石悉为灰烬,法师元钊锐意复兴,重刻了渤海高氏碑,重建了寺院,古寺焕然一新。金末兵乱,寺院又归灰烬。元太宗元年(1231),中书省命太原监纳使崔定宣谕,改石壁寺为“龙山护国永宁十方大玄中禅寺”,指令园明禅师惠信重建殿宇,再塑金身。至元六年(1269)封惠信高足广安为太原路都僧录,大规模扩建寺院。到元贞元年(1295)寺院所属下院40余处,遍布山西省内外。元末之乱,寺院诸殿复归乌有。明永乐十二年(1414)法师鲁岩重建大雄宝殿。宣德九年(1434)修复寺院部分建筑。


嘉靖十九年(1500),法师法幢重修法堂和僧舍。万历三十三年(1605),重建天王殿。清康熙十五年(1676)重修立佛殿。康熙三十三年(1694),寺僧真常募修韦驮殿。嘉庆十一年(1806)重修东西两院。同治年间,万佛殿毁于火。光绪二年(1876)东西配殿毁于火。光绪十七年(1891)再罹火患。至此,寺院仅存天王殿、准提、接引二殿及祖师殿、鸠鸽二仙祠。民国二十一年(1932),名僧力空赴寺参拜,目睹寺院荒芜之景象,于翌年请了世住持玄中寺。民国二十六年(1937),正空、雪俊继锡。民国三十四年(1945),西岭、裴家山二村各抬走寺院铁钟一口。民国三十五年(1946)8月,大小70尊铁佛被毁。翌年10月,附近七主村人复捣毁大小铁佛145尊、大小铁钟5口、高5米的铁塔1座、铁狮子2个、铁磐7个。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圪垛村人拆去千佛阁木料及各院房梁、门板、窗户、桌凳、牌匾多件,千佛阁悉成瓦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玄中寺得以复兴。195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首次拨款修建了玄中寺石桥。1955年初到翌年底,重建了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阁、东禅堂、西客厅、东西碑廊、牌楼门。并修筑地下管道,将寺西龙潭沟泉水引入鱼池,同时修筑了简易公路。1956年,象离法师住持该寺,圆寂之后,由力空、明达继锡。文革期间,寺院损失惨重,1967年8、9月两次被太原“四野战斗队”包围砸抢,损失祭器财物价值10万余元。1979年8月,重新扩建了祖师殿,新建了客堂、接待室、灶房。1982年10月,国家投资71万元,建成四级公路4公里。1985年,重修了千佛阁。经国家7次拨巨款,寺院修葺一新。现存墓塔共60余座,其中南塔院30座,可辨认的17座:金代1座,元代9座,明代6座,清代1座;北塔院30座,其中可辨认的7座:元代2座,明代4座,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建1座。现存建筑,除秋容塔为宋代建筑外,其余皆为明清重建。


历史遗址


旧石器时期遗址


本县旧石器文化遗存分布在西冶河和瓦窑河之间及瓦窑河东岸一线。在瓦窑、坡底、郑家庄、西岭、高家圪台、木槽、细曲、横头、马岭、野则咀以及偏交等村,共49个地点。遗存区东西约15公里,南北约30公里。属旧石器时代中期。1957年,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贾兰坡教授鉴定,相当于山西丁村文化期。


文化遗存主要是打制石器。计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核器4种,石器原料以角页岩为主,火石、石英料很少。石器由两面用交互方法打击者为多。旧石器文化分布范围很广,除打制石器外,未发现灰层。


新石器时期遗址


瓦窑遗址


瓦窑遗址位于瓦窑村,分布于瓦窑河两岸的斜坡及台地上。瓦窑河东呈梯形:北至卦山西顶,东至文昌宫,南至驮煤道,西至瓦窑河;瓦窑河西呈弯月形:北至碌碡坪,西至神头凹,南至村,东至瓦窑河,总面积70万平方米。1962年,发现其北部遗址2000平方米。1982年春县发现西东部大面积遗址,报告国家文物局。1983年,经山西省考古所王克林等专家鉴定,分属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文化。


遗址文化遗存丰富,有陶窑、墓葬、白灰面土窑洞居室、大量灰层。较典型的彩陶有尖底瓶口沿及各类彩陶器皿残片。灰、黑陶有鬲、盂等炊具,三足瓮、甑等残片及纺轮、刀等工具。石器有刀、斧、锛、凿、锄、纺轮等生产工具,环、璧等装饰品。玉器有黄玉璧残段。骨器有刀、环、鹿角器。发现的白灰面居室有5处,穹顶圆形或长方形,四壁施以白灰。


石器的制法为琢制、磨制,石质为石灰岩及少量砂岩。陶器多系拍制,兼有部分轮制。彩陶原料为第四纪黄土质陶土,饰有几何形花纹。灰陶、黑陶质地分为细泥陶、夹砂陶、红土陶,纹饰为篮纹、绳纹、附加堆纹、几何形刻纹。器形以平底、三足居多。


广兴遗址


广兴遗址发现于1983年春,该遗址位于广兴村西和开栅砖厂东,北至新公路北,面积约为2 500平方米。属仰韶晚期文化,龙山初期文化。遗存文物为石器、陶器、骨器。石器有石斧、石球、石刀、圆形刮削器;陶器全部为红陶残片,饰以绳纹、篮纹;骨器有骨针、蚌壳等。石器质地为石灰岩、页岩,前者居多,磨制、琢制而成;陶器质地为细泥陶,表面磨光,拍制、轮制而成;骨针通体打磨,一端钻孔。文化层厚度达2米。除石、陶器具外,还保留了一部分鱼骨。


南堡遗址


1957年,发现四圣宫后小面积遗址,1985年春,发现大面积遗址,该遗址位于南堡村文峪河东岸武元城。北至武元城北,南至黄崖沟,东至黄土坡顶,西进入水库区。遗址沿文峪河东岸成带形,分布在三个黄土丘上,总面积达98 000平方米。属仰韶晚期文化、龙山文化、夏文化。以龙山文化为主。


地面拣拾文物分陶器、石器、骨器三类型:陶器有彩陶、黑陶、灰陶3种。彩陶质地为细泥陶、夹红泥陶、夹沙陶,绘以几何纹等图案,以红陶黑彩、桔黄陶紫红彩为主。器型有斧、钵、盆、罐等炊器盛器,底部勒有绳纹。黑、灰陶质地为夹砂、细砂、细泥夹胎3类,器形有袋形三足器、平底器两种。从残片分析,有甑鬲等炊具,盆罐等盛器。纹饰为绳纹、篮纹、刻纹附加堆纹,制法主要为拍制,兼少量轮制。石器遗存丰富,除石斧、石铲、石刀等常见石器外,还有因材而用、造形独特的靴形石器。石质为石灰岩。制法为打制、磨制。


骨器地面散落不多,有鸟翅骨、蚌壳两种,弧面略加打磨成刃,非常锋利。


洪相遗址


洪相遗址北部发现于1956年,东西部发现于1982年。位于洪相村东石壁沟口两侧,总面积合11 000平方米。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遗址地表散落有灰陶残片及石器。陶器以拍制为主,施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器形为三足器与平底器;陶器遗存有钵、盆、双耳罐、鬲等炊、盛器。石器以磨制、琢制为主,偶有打制。陶器土质一般为黄土,石质为石灰岩、砂岩。石器有斧、锛等砍砸器。骨器有磨制三棱骨簪。


坡底遗址


坡底遗址发现于1982年春,位于坡底村东杨家洞山坡上。东至磁窑河西岸,西至村东砖厂,南至交岭公路,北至黄土坡顶,呈斜梯形,总面积达7 500平方米。属龙山文化。遗址文化层有的厚达3米,文物内涵丰富。遗存文物主要为石器、陶器两类。石器有打制刀形器、尖状器、圆形刮削器,磨制石斧、石凿、石锛、鬲足。石质为石灰岩、砂岩;陶器有陶刀、鼎、钵、罐、盆等炊器具。饰以篮纹、绳纹、附加堆纹。器形以平底、三足为主。陶色为磨光黑陶、灰褐陶。陶土以黄土为主,兼有少量红土。拍制器皿居多。


磁窑遗址


磁窑遗址发现于1983年,位于磁窑村南黄土坡,呈不规则梯形。东至果园,西至磁窑河东岸,南至沿山大道,北至磁窑村南,总面积为3 600平方米。时期与河南龙山文化相当。文化层出露很少,地面仅有少量磨光石器及篮纹灰陶残片。保存较好的是8座“白灰面”土窑洞居室,分筑于3处。屋顶穹形,座向朝南、朝西,穹顶及地面抹一层厚度0.5厘米的白灰。居室中间有圆形火灶。石器比较精致,石质为石灰岩。


覃村遗址


覃村遗址发现于1983年,位于覃村村北山坡上,呈梯形。北至云梦山下梯田顶部,南至县陶瓷厂东北,东至黄土冲沟,西到小河沟。总面积为14 000平方米。与龙山文化同期。


遗址地表散落有石器及陶器残片,石器有石斧、石凿、石刀等生产、生活用具,琢制、磨制而成,石质为石灰岩。陶器纹饰以篮纹为主,大都为罐、甑、鬲、杯等炊器、储器残片,以灰陶为主,制法以拍制为主。灰坑内,还发现松树芯残段,直径约20厘米。


水峪贯遗址


水峪贯遗址发现于1983年,位于水峪贯村,由南至北分为3段:南段地处村南河滩东,呈方形;中段地处村东山梁,呈带形;北段地处村北山坡上,呈不规则方形。总面积3 500平方米。与龙山文化同期。遗址文物中无完整器皿,地表散落残陶片很多,器形有鬲、甑等三足器,盆罐等平底器。饰以绳纹、篮纹、附加堆纹。陶色以灰陶为主,偶有黑陶。陶质为夹砂陶、细泥陶,原料为红土、黄土质陶土以及其它粘土,大部分拍制。石器有斜刃石斧、石球等器具,上端琢制,刃部磨制。间有个别打制石器,石质为石灰岩。


会立遗址


会立遗址发现于1984年,位于会立村。遗址东临文峪河,西靠山,呈C形环绕会立村。面积为850平方米。与龙山文化同期。地表出露有一定数量的残陶片,多数为三足器及平底器的口沿耳腹底等残片,纹饰为绳纹、篮纹。陶质为粗泥陶,胎壁一般较厚。颜色为灰陶,拍制多,轮制较少;石器散落不多,石质为石灰岩,刃端磨制;骨器以钻孔骨刀为代表,用大型蚌壳磨制。


化石遗址


哺乳类动物化石遗址有1956年发现的覃村花果山黄土坡遗址,1959年发现的范家庄遗址,1979年发现的西冶村遗址,1980年发现的广兴北坡遗址,1982年发现的瓦窑塔儿坡遗址。


脊椎类动物化石遗址主要为1982年发现的坡底村西驼鸟蛋化石层。


植物化石遗存点目前发现的有覃村龙眼沟,瓦窑汉池沟北坡。瓦窑村北石井壁尚有一直径40厘米的古树化石裹在二迭纪砂岩中,已炭化。


此外,县境东南平川段村、梁家庄等村均在地面以下20~300米的地层中发现海蚌、田螺等动物化石。西岭窑儿头村山沟亦发现有属刘家沟组古动物化石。


冶炼遗址


交邑冶铁始于战国,宋代初期,立大通铁冶监于狐突山西侧义泉社,名曰西冶。之后历数百年到明代中叶,冶炼经久不衰。据查,宋元遗址现存的主要有7处。


西冶村遗址:位于村西铁炉地、村后大炉沟。遗址内铁渣堆积层最厚处达3米多。明代冶司府旧址一片废墟,仅剩高1.7米青石雕狮一尊。附近建有一安置历代刻石之碑亭,已毁于兵火。

陈台沟遗址:位于陈台沟东口,旧名砧台,系冶炼与锻造之地。遗址大堆残渣,建西冶铁厂时处理殆尽。

水峪贯遗址:位于水峪贯村南。遗址出露面积约400平方米、铁渣堆积层约2米,间有刀剑农器残片。


四、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一) 晋商文化


交城县地处太原盆地,为明清晋商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旧时商业贸易繁荣,尤其以毛皮为盛。清康熙初年,皮货商人在城东南却波湖漂洗皮革,污水皮渣竟将却波湖填塞,据卦山天宁寺清康熙十二年(1673)《古罕碑》记载:“旗弁贩洗皮革,奸商挟之为利,腥秽填壅。”可见毛皮制品产销量之大。清咸丰到光绪年间,毛皮业大振,全县毛皮作坊百余家,所制皮筒销售总量达白银百万两,为晋省之首。民国十年(1921),县城及义望、阳渠、奈林、安定等乡村,共拥有皮坊127家,从业人员6000余名,春夏旺季雇佣临时工匠达万人以上,年鞣制滩皮60余万张,裁制大褂85000多件,产值近3百万银元。 本县毛皮业以滩皮最著,所制皮货色泽雪白透亮,毛花均匀若丝,皮板轻薄柔软如绸,故有“交皮甲天下”之称。各皮坊每年秋冬之际派专人远赴陕、甘、宁等地,选购上等滩羊皮,翌年农历二三月雇骆驼驮运返县,经过泡鞣加工,裁缝成为褂氅,而后由万川、玉成、德兴等20多家皮店发往京、津、沪、并、汉口、张家口、东三省等地。有的销往日本、欧美等国家。外埠商客来往不绝,争相采办,或先期汇款订货,每年秋季都有外商采办,住交争购滩皮件。据《太原府志》(1922年版)记载,德国采办曾以数十万白银存放府库,备买交城皮件,“交字毛”誉满中外。


一业兴旺,百业昌盛。清末民初,县城共有大小商号250余座,其中皮店多达127家,既有皮坊加工制作皮件,又有生皮收购和制件销售。另外还加设客房,接待中外皮货商人,并为客商提供库房,融手工业、商业、服务业为一体。《中国实业志》(山西)载:民国十六年(1927),县城有绸缎、布匹、药材、杂货等较大商号21家,较大皮坊、皮店38家,当年仅输出皮衣一项,就获银元147万元;驻外国洋行有美国隆茂、恰和、平和洋行,德国禅臣洋行等12家。


民国十九年(1930),由于蒋冯阎大战,国外销路停止,国内毛皮市场疲软,外蒙、陕、甘、宁等地商路不畅,生皮无济,各个皮坊所做皮货须自行运往各地销售,皮行常有“生贵熟贱”之叹。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交城,作为本县商业主干的毛皮业,被列为日方军需统购物资而遭受掠夺;又因交通断绝,生皮无源,皮坊、庄店纷纷倒闭,历数百年之久的交城滩皮贸易趋于绝境。 


2008年,交城滩羊皮鞣制工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Ⅷ-111。


(二) 民间文化


交城鼓书


交城鼓书是流传民间的一种说唱形式,新中国成立前演唱者多为盲艺人。1956年,县文化馆成立了“交城县盲艺人宣传队”,对交城鼓书进行了整理革新,交城鼓书由十字句或七字句组成。鼓书音乐旧以板鼓为主,辅以三弦、胡琴等弦乐,六十年代始加入大众琴及板胡、响铃。传统长篇书目有《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传》等。1980年9月,由张有洛创作、李学成演唱的交城三弦书《会安排》,参加了山西省曲艺会演大会,分别获得创作奖和表演奖。


交城莲花落


源于太原莲花落,清代以前即在交城县境内流传。光绪二十九年(1903),祁县著名莲花落说唱家毕者山收交城县成村吕著为徒,传授莲花落艺术。光绪三十一年(1905),吕著自立书摊,成为清末民国时期交城县艺术造诣较高的莲花落艺人。由于吕著亦精通晋剧、碗碗腔,将莲花落融进了戏剧艺术,自成体系。1962年,县文化馆系统整理了莲花落艺术,并聘请吕著收徒传艺。


交城叮叮呛


源于“拉洋片”。1972年,县文化馆张有洛在原基础上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叮叮呛为坐架脚踏式。坐架内装置木梆、手锣、小镲、小鼓、木鱼5件打击乐,用双脚踏动踩板表演,表演者坐于其上演奏弦乐,文场武场,说、拉、打、唱集于一人。由他创作并与武秀兰合演的叮叮呛《吕梁人民学大寨》,1973年推选出席山西省曲艺调演,获表演第一名;1974年参加了华北曲艺调演。


交城顺口溜


交城县民间很早流行一种“四六句”口头艺术,句式可长可短,押韵顺口。用方言土语演说,风趣幽默。张有洛的叮叮呛本世纪六十年代,“四六句”经县文化馆张有洛整理改革,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交城顺口溜”。初期,顺口溜沿袭民间传统,以方言土语入韵,题材多以农村生活为主。1978年以后,逐渐以普通话入韵,扩大了听众范围。有张有洛创作的《怕茶壶》、《胡批》、《双送子》等一批顺口溜小段。


交城杂则


亦称快板书,七字句句式,上下旬连续反复演说。有张有洛创作的《二奴子避孕》、《破除迷信》等段子。1964年,收集整理了以杂则为主的专集《交城曲艺》。“文化大革命”之后,杂则小段除盲艺人继续表演外,已逐渐被顺口溜取代。


美术书法


交城美术主要有绘画、版画、剪纸、木雕、泥塑等。交城书法届颇有建树的有任杰生、任利生、韩学武先生等。 


民歌


交城方言属于晋语并州片区,是以太原话为代表的晋中方言的一个次方言。清代中叶,悲怆哀怨的民歌《交城山》流传于交城县,成为清末秧歌《割莜麦》主调。交城县流传民歌有:《交城山》、《刨洋芋》、《要死要活相跟上》3首。新中国成立以来代表性民歌主要为《交城是个好地方》。


民间传说


交城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代神话传说众多,有狐爷山底金马驹、西冶金姑姑、牛斗虎与龙虎巷、卦山聚宝盆、南巷张果老、交城树怪、鸠鸽二仙、龙母庙、傅山先生与卫生馆、葫芦王传说、赵吉士传说等。其中,玄中寺鸠鸽二仙传说2009年被列入山西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优特产


核桃:交城核桃个大、皮薄、肉厚,易取仁,出油率高,种植核桃有近2000年的历史。交城核桃有大龙眼、小龙眼、大花、纸皮露仁、早熟、串儿、穗状、光皮棉、长腰、抗风、横兰兰等五类12个品种。光皮棉核桃,粒大皮薄,表面光滑,每斤20多个,出仁率高达58.19%,仁含油量达72.65%。 


梨枣:交城特产梨枣是中国希有名贵鲜食优良品种,1983年,由交城县林科所从省农科院引回交城,并进行科研开发。交城的梨枣主要分布在平川地区。梨枣,甜脆微酸。梨枣,树势中等,发枝力强,适应性广,果实9月下旬成熟。果形近圆形、果实特大、平均单果重30克、最大果达80克。


骏枣:交城特产骏枣是山西四大名枣之一,誉为“枣后”,素有“八个一尺,十个一斤”之称。枣肉可提取食用香精,又可入药,有补血益气、安神养胃、健脾抗癌之功能。


沙棘: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又名醋柳,胡秃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耐寒抗旱,耐土壤贫瘠。根系发达,有根瘤。其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中国分布面积(东北、华北、和西北)最大,种类最多。


玻璃咯嘣:“玻璃咯嘣”是一种薄玻璃制造的响器,产自交城夏家营镇覃村。是太原地区春节前后应时的一种儿童玩具,头大,呈扁圆形,中接细长管,用嘴吹,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了“圪嘣、圪嘣”的声音,清脆悦耳。


五、 结束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深入学习近期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精辟论述,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备感振奋,深受鼓舞,对我们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切实坚持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加充满信心。交城,一个包罗万象的地方。在这次寒假实践活动中,我不但感悟到了家乡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更是深深地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感召。通过这次“树立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社会实践,我将书本上所学与实践结合,并深刻意识到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身上担负的历史使命,担任起社会责任感,牢记老的革命传统,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为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优秀文稿



作者

药学1602班 李绿洲 

为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利用寒假假期与小伙伴们一同参观狼牙山革命圣地。狼牙山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部的太行山东麓,属太行山脉,距县城45公里,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


狼牙山是河北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一座国家级森林公园。狼牙山之所以著名是因为1942年9月25日,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建林、胡福才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撤退,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绝路小莲花峰,子弹打光了,石头扔完了,他们将枪支砸碎,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三人以殉国,两人生还,这就是载入史册的“狼牙山五壮士”事迹。



上午十点,我们来到狼牙山脚下,大家开始准备登山,我们彼此鼓励,凭借着耐力和勇气,终于登上了狼牙山顶峰,俯瞰着狼牙山,感受当年革命烈士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情怀,自身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来到狼牙山五勇士纪念碑前,我们观瞻勇士事迹,感悟勇士精神。爱国情怀永垂不朽!



走进勇士陈列馆,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馆内设有图片,历史资料,抗战文物,战斗场景等四个展厅,再现了我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业绩和历史,也进一步揭示了日寇在我根据地犯下的滔天罪行。陈列馆自2001年5月份进入试运营阶段,从而成为狼牙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一革命传统教育场所。



此次参观狼牙山,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五壮士既是中华民族之魂,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旅的精英。狼牙山战斗闻名全世界,英雄的名字也在世界各地流传,我们要学习他们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拥护国家,热爱生命,享受生活;努力学习,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美德,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让祖国、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作者

药学1602 惠建军 


树立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

--寻访英雄李林事迹


假期是一个深入了解英雄事迹的好时间,在这个假期里,我响应学校的号召,怀着崇敬的心情,重新游览了我们平鲁的李林烈士陵园。

 

李林烈士陵园,前身为平鲁县烈士陵园,位于北以长城为界与内蒙古接壤,东连右玉,西接偏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平鲁区井坪镇。

 

李林烈士陵园有纪念广场、墓区广场、停车场,总共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近几年进行了相应的绿化。在广场矗立了李林烈士铜像,高4米,基座高2米,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李林生前横枪跃马、驰骋疆场、不畏强敌的飒爽英姿。



而革命烈士纪念碑则高高矗立在烈士陵园正中,高19.40米,方形殿顶,坚固挺拔,象征着李林牺牲于1940年,纪念碑正面镌刻着“为国牺牲,永垂不朽”8个大字,在阳光的辉映下,刚劲有力,熠熠生辉。

英雄墓区位于陵园北侧,建有李林墓和牺牲在平鲁土地上的其它64樽烈士墓,并塑有李林烈士纪念碑,白辛庄、张崖沟惨案碑和个别烈士纪念碑,周边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李林烈士陵园于1987年,该园被山西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至2004年先后被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中共朔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先后被团省委、省教委、省国防动员委员会命名为“全省青少年传统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2002年4月26日被全国侨联授匾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2008年、2010年被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命名为“山西省文明和谐景区”。2009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李林烈士陵园象征的不止是英雄们的墓区,更多的是承载了一种民族精神,不惧危险,为国奉献的一种精神。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引以为荣。


作者

药学1802杨一欣


朔州名人

鄂国忠武公尉迟恭字敬德,朔州平鲁下木角人。唐朝名将,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迟恭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时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晚年谢宾客不与通,于显庆三年去世,唐高宗为其废朝三日,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昭陵。


尉迟恭被后世尊为民间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门神。传说其面如黑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尉迟恭(胡敬德)与秦叔宝(秦琼)是“门神”的原型。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此后随曹操征讨,战功累累。与关羽同解白马围,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率先锋在白狼山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又讨平辽东柳毅、淮南梅成、陈兰等。 


在合肥之战后,张辽威震江东,声名大噪,“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张辽为历代推崇,并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黄初三年,张辽不负众望,抱病击破吴将吕范。同年在江都病逝,谥刚侯,享年五十四岁。陈寿撰写三国志时,称他为“五子良将”



朔州历史

石器时代   

从朔州市峙峪、边耀、鹅毛口古遗址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秦朝时的朔州,就有人类在此生息。 


春秋战国   

春秋以前,这里为少数民族北狄所居。战国时,归入赵国的版图。 

  

秦汉时期   

秦始皇三十二年,边帅蒙恬在此筑城名马邑,置马邑县,归雁门郡管辖。朔州西汉时,置马邑县、中陵县、剧阳、阴馆、汪陶、埒县、楼烦、善无,仍归雁门郡管辖。东汉时,雁门郡移治阴馆县。东汉末大乱,人民逃亡,大部分县撤废。   


魏晋南北朝   

西晋时,将峪岭(今雁门关)以北各县民撤往岭南,地归代王拓跋猗卢。北魏时属畿内地,置桑乾郡(今山阴东)、繁峙郡(今应县东)、马邑郡。 隋朝时的朔州,将朔州治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迁到马邑西南。北齐天保八年改马邑县为招远县,为朔州治,此为朔州名之始。北周升朔州为总管府。 

  

隋唐五代   

隋废总管府,改为马邑郡,辖鄯阳、开阳、神武。唐武德四年,改马邑为朔州。唐天宝元年,又改朔州为马邑郡。唐初,在马邑郡置大同军节度。会昌三年,改为大同都团练使,领云、蔚、朔三州。咸通九年,重置大同节度使,移治云州。五代时,在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应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区西影市给契丹。


宋辽金元   

辽时,朔州为顺义军节度,应州为彰国军节度,统属西京道。 唐朝时的朔州
金仍之。元隶山西道大同路。


明清时期   

明时,朔州隶大同府,辖马邑县,应州辖山阴县。清沿明制。雍正三年置朔平府,辖右玉县、左云县、平鲁县、宁远厅和朔州及马邑县。怀仁、应州与山阴同隶大同府。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元年,同隶雁门道,后雁门道撤,直隶山西省。抗日战争时,以同蒲路为界,路西归晋绥边区,路东归晋察冀边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6年朔县解放,归察哈尔省,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察哈尔省撤消,重归山西省,属雁北专区。1958年改属晋北专区。1961年重新归雁北专区。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区划出朔县、平鲁县、山阴县、设立朔州市,1989年1月5日正式设市。



优秀视频


作者

药学1603杨涛








嘻嘻~

这期的优秀作品就欣赏到这里啦~

咱们下期不见不散~




排版 | 付 乐




微信号:cyyaoxuetang
长医药学,药动长医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