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在后台询问我们:“听说现在有一种检查,吃一粒胶囊就可以看清楚整个胃肠道情况,而且一点都不痛,有吗?”听温州市中医院消化内科专家给您说说。
前几天,医院急诊来了个69岁的薛大爷,黑便1天,共解柏油样稀便3次,伴头晕乏力,无明显腹胀腹痛等不适,大便隐血阳性,拟“上消化道出血”收住入院。
第二天行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伴糜烂,食管及十二指肠未见明显异常”,未见明显出血灶。待病情稳定后,于5.10行肠镜检查提示“直肠息肉”,亦未见明显出血灶。
食管、胃、十二指肠和大肠都没问题,只剩下小肠了,过去传统的检查手段是小肠镜。但是小肠不仅长度长,而且肠壁也薄,小肠镜操作风险大、耗时长,较胃镜及肠镜有较大的风险。
现在病情是稳定好转了,可薛大爷犯难了,不想做小肠镜,又想查明病因,这可怎么办呢?这时候需要胶囊内镜出场了,一颗小小胶囊,就解决了薛大爷的后顾之忧。最后胶囊内镜提示“小肠血管畸形”,终于找到病因了。
温州市中医院自今年4月份开展胶囊内镜检查以来,已经发现多例小肠溃疡、小肠出血、血管畸形等小肠疾病,为临床诊疗指明了方向,更为小肠疾病的诊疗提供了一把“利器”。
随着胃十二指肠及结肠镜的普及,更多这两个部位的疾病被大众所认识,但小肠镜却因其操作风险和难度一直未被普遍接受,导致许多小肠疾病被遗漏。
胶囊内镜是什么?
胶囊内镜是通过借助胃肠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移动,并利用其前端的镜头拍摄图像,图像通过传感器传输到受试者随身携带的一个记录装置上,医生通过查看这些图像,了解受试者的整个消化道的病变情况,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
现在的胶囊内镜可以对全消化道进行分段检查。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器官,小肠疾病起病隐匿,病变部位深,运用小肠镜检查操作困难,食管和胃的病变可以通过胃镜进行检查,结直肠的病变可以通过结肠镜进行检查,所以目前胶囊内镜主要用于对小肠进行检查。
一般来说,小肠胶囊内镜的主要适应证有以下几个: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及缺铁性贫血
监控小肠息肉病综合征的发展
监测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小肠黏膜损害
疑似克罗恩病或监测并指导克罗恩病的治疗
疑似小肠肿瘤
疑似或难以控制的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乳糜泻等)
临床上需要排除小肠疾病者
这就要谈到胶囊内镜的禁忌证了。禁忌证分为绝对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绝对禁忌证是指在任何条件下检查都不允许进行,相对禁忌证是指在某些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检查是可以进行的。
绝对禁忌证:
无手术条件或拒绝接受任何腹部手术者,因为一旦胶囊滞留将无法通过手术取出
相对禁忌证:
已知或怀疑胃肠道梗阻、狭窄及瘘管;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电子仪器植入者;吞咽障碍者;孕妇
温州市中医院引进金山OMOM胶囊小肠镜,具有不插管、无痛苦、清晰度高等优点,随做随走,只要轻松吞服一颗胶囊,小肠疾病一览无余。
本文文字自本院消化内科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图片来源自网络
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