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采访】上海医药拟出资9.38亿 收购澳营养品公司60%股权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史立臣

        继复星医药后,又一家中国上市药企要参与跨国并购。

     8月4日早间,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医药,601607,SH)发布了一则于参与私有化交易的公告,旗下全资子公司SIIC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Group) Ltd.(以下简称SIIC)与 Primavera Capital Fund II L.P.(以下简称春华)下属全资子公司PV Zeus Limited(以下简称Zeus)拟共同私有化澳大利亚上市公司 Vitaco Holdings Limited(以下简称Vitaco,ASX:VIT),上海医药拟以现金出资约9.38亿元收购Vitaco60%的股权。

  按照上海医药的说法,通过本次收购,除了获得互补资源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可借此进入保健品行业。

  ●拟9.38亿拿下60%股权

  8月3日,上海医药在澳大利亚悉尼就私有化Vitaco项目签署了相应的收购协议。为收购Vitaco,上海医药及SIIC与春华及Zeus当天还签署了一份股东协议,拟于香港成立一家公司作为共同私有化Vitaco的主体,其中,SIIC占60%股权,Zeus占40%股权。

  据悉,本次拟收购的价格为每股2.25澳元(最终金额以国资备案金额为准),该收购价格对应的目标公司整体股权价值为3.13亿澳元(约合人民币15.65亿元).SIIC 拟以现金方式收购60%股权,因而对应收购成本为1.88亿澳元(约合人民币9.38亿元).

  Vitaco是何许公司?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Vitaco是一家开发、生产和销售一系列营养、健康及保健类品牌产品的营养品公司。Vitaco的中国业务包含通过电商渠道“直接销售”品牌为 Healtheries(贺寿利)和 Musashi(武藏)的产品,以及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通过当地的中国经销商进行“间接销售”。

  截至2016年6月末的2016年财年,Vitaco实现总收入2.13亿澳元,经调整后税后净利润为1310万澳元。2016上半财年,Vitaco中国地区的直接和间接销售收入近1152万澳元。

  对于此次收购,上海医药指出了相应裨益:凭借本次收购进入保健品行业,享受该行业未来增长带来的收益。其指出,上海医药和Vitaco有很好的资源互补和协同优势,二者结合可打造规模化的保健品产品组合及拳头产品。其同时表示,这一收购契合其在大健康领域的战略发展目标,并可推进上海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和布局。

  事实上,就在上个月,业界还传闻上海医药有参与加拿大维他命生产商、保健品巨头Jamieson(健美生)的并购,但最终因价格等原因被迫中止,不过上海医药此后发布澄清公告进行了否认。

  彼时,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上海医药整体的产业链中,保健品是其缺失的一部分。在这一行业备受关注的背景下,综合资金和时间成本考量,新推品牌不如并购,在保健品上,其势必会进行布局。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这一最新交易尚需经澳大利亚证券与投资委员会、目标公司股东大会、当地法院、澳洲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和新西兰海外投资者办公室(OIO)批准后方可实施。因而是否成功尚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企业盯上保健品跨国并购

  前瞻产业研究院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大概有2198.53亿元,2016~2021年,行业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0%~15%,销售额将从2600亿元增长到4000亿元。

  与之相对的,医药行业利润增长空间受全球医药政策普遍缩紧的趋势影响,呈现下降状态,高毛利率的保健品为医药企业“瞄准”。

  一位药企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我国保健品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消费和产业均面临升级的局面。基于此,有不少企业愿意斥资并购国外保健品企业,借此吸引国内消费者。

  事实上,不仅是医药企业,一些保健品巨头本身以及部分快消品企业均在进行类似布局。

  今年3月,国内膳食补充营养巨头汤臣倍健对外宣布,公司与美国营养品巨头NBTY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拿下“自然之宝”和“美瑞克斯”在华的永久经营权和商标使用权。

  8月2日,新希望集团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新希望旗下草根知本并购澳洲保健品牌Australian NaturalCare”的消息,正式进军保健品市场。而在去年9月份,合生元也以约76.67亿港元收购了澳大利亚的维他命生产企业Swisse 83%的股权。今年7月份,合生元又公告称拟收购剩余17%的股权。

  为什么本土企业热衷收购海外保健品企业?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告诉记者,中国企业收购海外品牌两个原因,一方面,中国消费者比较认可海外品牌;另一方面,海外保健品企业的产品品类齐全。

  其实,海外品牌也在寻求同中国企业合作。在业界看来,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膳食补充食品市场,但普及程度远远不如发达国家,这个市场潜力巨大。对于海外巨头而言,不落地的品牌很难在中国市场做到非常大。

  不过,史立臣表示,目前中国保健品市场较乱,收进这些国外品牌后,企业的营销会是最大的难点,“怎么规模化的卖出去是一个挑战。以上海医药为例,在这部分没有成熟的业务单元和渠道,做起来也存在挑战。”

  目前,一些本土保健品企业的业绩并不靓丽。江中药业7月23日发布2016年半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在保健品及其他板块,受细分领域市场环境和政策的影响,仅实现营业收入1.1亿元,同比下降22.24%。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