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如果中医也有青训体系,那么霸屏的就不仅仅是乒乓“大魔王”们了……

 


 

导语:

距离中医“大魔王”霸屏的美好时代,我们只差一个合理、有效的青训体系。

 

里约奥运会期间,关于中国乒乓“大魔王”的帖子、文章无数,几乎达到了霸屏的程度。本来,这类文章休闲娱乐性较强,但是中医人在反复看了几篇之后,却很“深沉”地冒出了一个念头:一个国球,一个国医,咋就差距这么大呢?如果中医也有完善的培训体系,苗子们从小就开始刻苦学习、训练,是不是随便一个省队、市队就能出世界级高手的乒坛神迹也能在中医界得以呈现呢?

 

中国乒乓球为什么能够做到地表最强?有人在“知乎”上颇为专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1.技术的历史积累

2.适合乒乓球的身体天赋

3.有效的多级培养体系

4.有针对性的陪练系统

5.有针对性地选择出战的选手

6.强大的教练组

7.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

 

从头看到尾,笔者发现,“国医”也具备除“培训体系”以外的所有优势。第一点,“技术的历史积累”。从黄帝内经诞生到现在2000余年,历代临床家层出不穷,历代医论、医案、本草、经典注释汗牛充栋;第二点,与乒乓球身体天赋相类比的,是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认可,而且在国内绝大多数地区,中医的群众基础实际上是非常好的,反中医的声音只来自于个别人绝非主流;第六点,“强大的教练组”。大师级别的中医在中国历来都不缺,缺的只是传承的手段。第七点,“刻苦训练”,选择了学医,就不会怕吃苦,怕的只是求学无门,一生徘徊在中医殿堂之外,别说登堂入室,连略窥门径都难。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少了最关键最致命的第三点和第四点——“有效的多级培养体系和有针对性的陪练系统”。都说中医难学,甚至有人认为学中医如同搞艺术,要看悟性,那我们除了类比体育之外,再来类比一下艺术,书法、绘画、舞蹈、音乐,哪一项不是从三岁五岁就开始培养?但是中医呢?现在大部分都是从17、18岁上了大学才开始接触,到硕士毕业总计8年时间,其中3年时间用来学西医,1年半时间用来学英语、准备考研、写论文、找工作,半年时间学公共课,学习中医理论+中医临床的时间总计3年,请问如何学得会?翻开古书,固然有张介宾这样60岁才半路学医的“奇葩”,但更多的医家则是从小熟读中医古籍,十岁左右就已经跟随师傅接受耳提面命了,到20多岁悬壶济世之时往往已有近20年的理论、实践基础。再看“陪练”,医生的陪练当然就是患者了,患者只有临床才能见到,已故名医李可曾在著作中提到:“强调学以致用,早临床,多临床,有必要请经验丰富的临床家现身说法,以加深理解,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即具备独当一面、敢治大病的胆识与能治大病的功力。”而现今的学院教学恰恰相反,基本上是晚临床,少临床,在已经西化的中医院各个科室轮转如同走马观花,最终步入了西医学不好、中医学不会的尴尬境地。

 

乒乓球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且直到1953年,中国运动员在世界乒乓球赛场上还处于被狂虐的境地,短短几十年,就变身为统治全球的“大魔王”,难道中国人自己发明、有2000多年文字记载、历代数以万计的名家反复实践、切磋的中医学,就真的到了“学不会”的境地吗?

 

有人指出,中医的难以复制性是它的一大弱点,决定了它的必然衰退,笔者对此极不认同。没有任何两位运动员的技术特点是完全相同的,高手的竞技水平往往难以复制,是否我们应该放弃研究体育竞技技术?没有任何一种疾病的症状表现是一成不变的,是否我们也应该放弃研究疾病特点?没有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模式是可以完全照搬的,是否我们也应该放弃研究企业管理?没有任何一种幸福是可以全盘复制的,是否我们也应该放弃追求幸福?

 

中医的难学决定了它解决问题的实力,正如一将难求,但带你走向胜利的恰恰就是这位你耗尽心血才打磨出来的将才。

长按上图3秒钟,识别二维码关注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