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冷藏类药品对温度的敏感性,需要加强药品从“生产厂商—经销商—医院—患者”全流程的温度控制。尤其是此类药品进入医院后,流通环节较多,涉药人员素质不一,如果监管不力,就会造成冷链“断链”的情况,从而影响到药品的品质。这种因冷链“断链”而造成药品效价降低、失效甚至变质、产生毒副作用的情况,通常比过期失效更为隐蔽。小编通过对医院药品流通过程的分析认为,冷藏类药品需要重视的冷链环节包括:
冷藏类药品的管理始于采购环节。对这类药品应当按照“适量多批”的原则进行采购,尤其要考虑季节性因素的影响,有效控制库存,减少药品在库时间,以节约冷链资源。采购环节对药品生产商和冷链供应商资质要同时进行考察,以保证药品质量。
冷藏类药品入库前要严格检查药品质量,按发票核对药品名称、规格、数量、外观性状、批号、有效期,对疫苗、抗血清、血液制品、微生态活菌制品等需要温度控制的生物制品,尤其要认真检查冷链运输条件,检查冷藏车或冷藏箱温度记录表,抽查药品接收时的温度,并做好记录;卸车地点尽可能与冷库无缝对接,卸车时间尽量缩短,避免在阳光下长时间曝晒。
冷藏类药品入库后要按照GSP要求堆放整齐,每天对各个库房的温度进行检查并记录,存放生物制品的冷藏库上下午要各监测1次温度,对空调系统要定期检修,并配有相应的预警、备用系统。没有条件设立冷藏库的,也要对冷藏设备(冰箱或冷藏箱等)进行不定期检查,防止断电、设备故障等意外情况发生。
对门诊、病区药房等请领调出有关冷链药品,要建立严格的管理规范,院内冷链药品的流转要配有冷藏箱,本着“少量多批、快进快出”的原则进行,杜绝出现长时间“断链”的情况发生。
门诊、病区药房摆药室应符合摆药条件,进行适宜的温度控制,对冷藏要求严格的药品禁止长时间室温条件放置。加强药师、护师之间的协调,探索联合摆药送药。
窗口发药应让有经验的药师审方复核,发药时应向患者告知储存注意事项。
对冷藏类药品的使用,要严格查看效期和外观性状。确需临时外购或调剂的冷藏类药品应严格检查药品来源、温度记录等,作好相应记录。
加强药品巡视,及时发现滞销和近效期药品,作好记录并及时向药库反馈。做好“采购-库管-药房-调配”的多环节协调配合,保证冷藏类药品的调剂流转始终处于适宜低温状态下。
严格退换药品制度,严禁直接向个人换药、借药,一切药品往来都要通过药库入账、药房领发。
建立药品质量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制度,对需要冷藏的药品,如发现长时间“断链”、质量无法保证的情况,要及时召回,统一报损,集中销毁。如因责任原因等造成的药品回收,应做好登记,不得再用。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热门平台推荐:中国医药供应链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