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冒病证多发冬春季节。
2.“其在皮者,汀而发之”与“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素问》。
3.导致感冒的主因是风邪。
4.感冒的主要病机是卫表不和。
5.时行感冒的特点有为非时之气夹时行病毒伤人、全身症状明显、可化热入里,变生他病、相互传染,呈流行性。
6.恶寒发热的孰轻孰重、咽喉肿痛与否、口渴与不渴、舌苔黄与白,脉象浮数与浮紧是鉴别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依据。
7.感冒的病程是3~7天。
9.风热感冒宜选用葱豉桔梗汤。
12.阴虚感冒,宜适用加减葳蕤汤。
13.外感咳嗽属于邪实。
14.内伤咳嗽治宜标本同治。
15.古书中有言:燥咳每成痨。
16.外感咳嗽治宜祛邪。
17.病人咳嗽发热,胸痛,咳时尤甚,吐痰腥臭,咳吐脓血,应诊断肺痈。
19.风燥伤肺咳嗽主症为咳嗽新起,咽干鼻燥,咳声嘶哑,痰少稠黏,难以咳出。
31.男,15岁。昨天受凉后出现呼吸急促,喉中哮鸣,痰白而黏,胸膈满闷,如窒,面色晦滞带青,发热,恶寒,无汗,舌苔白滑,脉象浮紧,其治疗主方为射干麻黄汤。
32.女,40岁。形体肥胖,呛咳阵作,喉中痰呜气粗,胸高胁胀,痰黄质稠,烦闷不安,汗出面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方宜选用定喘汤。
33.喘证的发病机制主要在肺肾。
34.喘证辨证首应审其虚实。
35.虚喘之肺虚证治宜选用生脉散合补肺汤。
36.肾虚型喘证首选方金匮肾气丸。
37.痰浊阻肺型喘证的临床表现是喘咳痰多而黏,咳出不爽。
38.肺虚喘证的临床表现喘促短气,言语无力。
39.喘证的特征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40.男,62岁。哮病反复发作,喘息鼻煽,张口抬肩,烦躁四肢厥冷,脉细数不清,舌质青黯、苔腻或滑。方宜选用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41.肺痈之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是热壅血瘀。
42. 成痈期肺痈的主症有胸部疼痛、寒战壮热、咳嗽气急、舌苔黄腻脉滑数。
51.52岁。肺痈后期,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血减少,臭味亦减,此时治宜养阴补肺。
5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是《十药神书》。
53.肺痨的治疗大法为滋阴。
54.肺痨的四大主症是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55.肺痨病久,呈现消瘦,而色萎黄,腹泻纳减,治疗宜用培土生金法。
56.干咳,或咳少董黏痰,有时痰中带血,胸部隐痛,午后于足心热,皮肤干灼,或有盗汗,舌质红苔薄,脉细数,其辨证为肺阴亏虚。
57.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偶或带血,午后潮热,自汗盗汗,纳少神疲,便溏,面色㿠白,颧红,舌质嫩红,边有牙印,苔溥,脉细弱而数,其辨证为气阴两虚。
68.症见咳嗽痰多,白色泡沫痰,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紫黯,唇甲紫黯,舌质暗,舌下青筋明显,苔白腻,脉弦滑,属于肺胀的痰瘀阻肺型。
69.肺胀见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咳吐不利,心悸,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黯紫,脉沉细无力,治法是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70.痰浊壅肺型肺胀首选方苏子降气汤。
71.肺痿虚热证的治疗主方是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72.肺痿的病机关键在于肺虚津气失于濡养。
73.肺痿的主要治则补肺生津。
74.肺痿的主症是咳吐浊唾涎沫。
75.心悸之阴虚而火不旺者治宜天王补心丹。
76.惊悸病名最早由张仲景证式提出。
77.《丹溪心法》认为怔忡的根本原因为血虚与痰火。
78.“脉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引起的心悸病机当为瘀血阻络。
79.外邪不是惊悸,怔忡的病因:是的有精神因素、痰热、心血不足、瘀血。
80.怔忡虚证的治疗大法当以养血安神为主。
81.病人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舌苔薄白脉细弦,属下心虚胆怯证候。
82.心烦少寐为阴虚火旺型心悸的主症。
83.阴虚而火旺之心悸最佳方剂可选知柏地黄丸。
84.水饮凌心型心悸治宜苓桂术甘汤加减。
85.瘀血阻络型心悸方选桃仁红花煎加减。
86.阴虚火旺犁心悸,若见虚烦神疲,心悸不安者,方宜选天王补心丹。
87.阴虚火旺型心悸,若见虚火妄动,梦遗腰酸者,方宜选知柏地黄丸。
88.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的记载,出于《医林改错》。
89.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本虚为心脾肝肾亏虚。
90.胸痹的治疗法则有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温补阳气。
91.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标实常见为气滞、血瘀、痰浊、阴寒。
92.胸痛,若瘀血、痰浊、寒凝祛除后,其治疗方法当着重温补阳气。
93.胸痹之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年迈体虚有关。
94.胸痹心血瘀阻证宜血府逐瘀汤。
95.胸痹痰浊闭阻证宜栝蒌薤白半夏汤。
96.阴寒极盛时胸痹的症状特点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
97.气阴两虚型胸痹的症状特点是胸闷隐痛、时作时止。
98.“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此语出自《灵枢》。
99.最先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的是《黄帝内经》。
100.不寐的病机特点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